分享

郑板桥画的新生之竹,果然生机盎然!

 laoguor 2023-08-2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郑板桥小像 故宫博物院藏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一首著名的咏竹诗。历代文人画中,爱竹的大有人在,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无论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郑板桥以其辉煌的成就而广受世人瞩目,其诗画的背后,无一不是他那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的写照。

图片

郑燮(1693-1765)新篁图

....................................................

立轴 水墨纸本 173×93 cm.1755年作


....................................................

郑板桥一生笔耕不辍,诗、书、画被时人称为“三绝”。在创作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他画竹不拘泥于法,重在观察体悟,写出竹子的君子豪气,不为俗屈的凌云之志,为竹传神,为竹写生,以形写神而独具匠心,不仅写出了竹的清雅飘逸,更表达了一种人格的高清,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变为“手中之竹”,竹成为天地万物中文人墨客最钟爱的写生对象。

图片

作品局部

本幅绘新篁一丛,卓然并立,幼株斜出,清瘦雅致。其竹枝劲挺,竹叶纷飞,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墨色浓淡对比强烈,生趣盎然。题识:

“雷停雨歇斜阳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板桥郑燮。乾隆乙亥”。

乾隆乙亥是1755年,郑板桥时年63岁,距离其罢官归田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两年里,除了待在兴化老家,还受邀在杭州、湖州、钱塘,会稽等地游历,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自云为平生快举。远离了官场烦恼,“难得糊涂”的郑板桥,迎来了书画创作的高峰期。

图片

画家上款

师法自然是其画竹的法门。对影写生并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删繁就简,有所取舍。“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艺术来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板桥画竹、咏竹,还将竹与百姓生活联系在一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诗中,郑板桥不在意官阶的低微,对民间的疾苦感同身受,饱含着对百姓的深情。最后笔下的竹才能广而化之,一气呵成,达到了“真而且妙”(齐白石评语)的高度。

图片

题签

旧藏者柯蓝(1920-2006),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湖南长沙人,原名唐一正。曾担任延安边区群众报周刊主编,上海劳动报总编辑,广州散文诗报总编,北京通俗文艺主编,西北新华社战地记者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散文《深谷回声》等。

图片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郑板桥《墨竹图》

与本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