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从南阳走向东周

 liuhuirong 2023-08-22 发布于湖北

(历史从南阳走向远方系列文章)

作者:赵绍军

一、古申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诸侯国

地处今南阳市城区的古申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诸侯国呢?

南阳古申国申侯乃炎帝之后,其先祖是尧舜时期的伯夷,姜姓。传说伯夷是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共工氏的玄孙,其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西周初期帮助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王朝的第一功臣姜太公就是伯夷家族的后人。司马迁在《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道:“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司马迁的记载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南阳境内的古申国和古吕国为同一祖先,早在唐尧虞舜时期就担任四岳之官,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大功,其子孙后人有的封在申国,有的封在吕国。

那么,“四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呢?

汉代孔安国认为四岳是一个人的名字或者称号,其实不然。在远古的部落联盟时期,四岳和商周时期的三公一样,代指元老大臣或者辅政大臣。“四岳”之称号首次出现在记录上古五帝时期的史书中,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四岳的记述都是复数称呼,如“咸”之类,这表明司马迁认为四岳应该是多人。

关于四岳的职能,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认为与罗马的元老院相类似,是一种最高级别的议事机构,也是一种能够决定国家大事的、由几个或者更多的人共同承担的官职名称,与商周时期的三公——太傅、太保、太师三个重要大臣差不多(秦代三公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汉代则置大司马代替太尉,后汉则又指司徒、司空、太尉等等)。《国语·周语》韦昭注解说:申吕为四岳之后,商周之世或封于申。申、吕、齐、许为同姓之国,俱出姜姓,合称四岳。申国的先祖既为四岳,这表明申国族人早在虞夏之际就已经是地位显赫的贵族,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依据相关史籍资料的记载推测,申国先民极有可能是和周人同时存在的一个族群,而且周人在西周和周族前期的兴衰历史,与申国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申国有西申、南申和东申三个地方。西申在今之陕西西北部陕甘宁交界地带,这里是申国族群早期活动的地方(也有学者认为申国祖先的四岳之国就在南阳,根据是《诗经.嵩高》中有“申伯还南”的句子,“还南”就是回到申国族人最早的地方去。)南申就是现在河南南阳市城区及其周边地带。东申在今河南信阳市一带,是春秋时期楚国吞灭南申后被强行迁徙的地方。《逸周书·王会解》记载说:“成周之会……西申以凤鸟者。”这个“申”指的应该是西申。周成王在成周举行诸侯会盟,西申国向周人进贡凤鸟,可见西申盛产凤鸟。《水经注》说:“雍县有凤台,相传在秦穆公时,有箫史者善吹箫,能引凤至,穆公之女好之,于是穆公为女儿筑凤台居之”。雍县在今陕西凤翔以南,很有可能西申的封地就在这一带。

申国族人原属西戎,是西戎族群中比较强盛的一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先进,同时地当西戎与周人之间,是西北戎人进入周人所居之地的缓冲地带,所以周人很早就非常重视与申国的结盟,而周、申结盟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姬姜联姻。《国语·周语》说:“齐、许、申、吕由太姜。”是说齐、许、申、吕等诸侯国是因太姜而得封。太姜何许人也?太姜就是古公亶父的正妃,周文王的祖母,因贤德而闻名于世。

以申国为代表的姜姓族人与周族世代联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非但周人先世如此,其后代诸王也一直遵循这一传统。西周时期共有十三个王,分别是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宣、幽。第二代周武王的王后叫邑姜,第四代周康王的王后叫王姜,第六代周穆王的王后叫王俎姜,第八代周懿王的王后叫王伯姜,第十代周厉王的王后叫申姜(申侯的女儿),第十一代周宣王王后叫齐姜(齐国齐侯之女),第十二代周幽王王后叫申姜(南阳申国申侯的女儿)。

这样一来,申国等姜姓诸侯国便成为周王国后宫非常重要的一支政治利益集团——后族集团,或称外戚集团。同时。申国国君一直在王室担任要职,因其封地处在戎人进入中原的门户,牢牢控制着犬戎的入侵的要道。周人正是与申国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这才没有了后顾之忧,进而得以专事向东发展,与商朝争雄,最后灭掉殷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可以说,当时的申国,为周族的兴起以及西周建立后的江山稳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申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历代申侯在西周王朝统治集团中一直有着重要的话语权。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始封之君叫非子,非子是大骆的儿子,因替周人养马而得以分封。起初,周孝王是想要非子来继承大骆的爵位的,但是非子并非嫡子,大骆的嫡子是成,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听说周孝王要将非子立为嫡子,这就意味着要废掉自己的外甥成,非常着急,对周孝王说:“从前我的祖先郦山之女嫁给大骆的先祖戎胥轩,生了中潏(yù),因为这层亲戚关系我们归顺于周,一起担负着守卫西陲重任,使西陲得以安宁。如今我们申人再次与戎胥轩的后代联姻,生下嫡子成,我们两国联手使附近的西戎全部归顺,天下太平,您才能能够坐享王位,现在您为什么要废掉他呢?申侯的言外之意是说如果废了我的外甥,就等于得罪了申人,我们申人是西戎的领头羊,控制着犬戎的一切活动,万一申人不服,西陲就有可能不保了,您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申侯的这番话实际上就是一个警告,周孝王经过一番权衡,最终没有废掉申侯外甥成的嫡子地位。

这就是古申国,一个在西周王朝中有着重要军事、政治地位的古代方国,一个举足轻重、有着重要话语权的诸侯国。

二、申伯移封南阳,屏障周南,召公为之建城,周王隆重送别

上文已经说道,西周第十代君王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申姜,此时的申国,无论经济实力或者是军事实力都非常强大,而申侯的继任者申伯,更是一个具有卓越政治才干和军事才干的人物,深受周王室的信任和依赖。到了周宣王的时候,由于南方的楚国日渐强大,实力不断膨胀,并逐渐吞灭周围小国,在江汉一带对周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为了抵御楚国的扩张,捍卫成周南部的疆土,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就把自己的舅舅、也是自己最倚重、最能干的股肱大臣申伯移封到南阳,并在古谢国的旧址上建立都城,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南申国。古谢国地址在今之南阳市唐河县和宛城区一带,现在两地均有古谢国遗址。申国移封南阳后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根据政治军事的需要,最终将国都建在了今南阳市城区北半部至独山以南一带。

南阳古申国地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南阳市林科所附近发掘了一座西周末年的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带铭文的古申国青铜器“中偁父簋”,铭文中记载了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地和派人帮助申伯到南阳建立申国的情景。这个考古发现为南阳古申国的建立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证据。

南阳出土的古申国中偁父簋

古申国中偁父簋铭文

申伯在南阳建立申国的情景,更有《诗经.大雅.崧高》为确切的史料为证。申伯移封于南阳,周宣王亲自在郿地送行并大加赏赐,大臣尹吉甫亲自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诗曰: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诗歌的作者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晚期名相,曾辅佐周宣王中兴周朝,后来在周幽王时因幽王不听劝告,愤而弃官归乡。尹吉甫还是当时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和总编纂者,所以又被后世尊称为中华诗祖。《崧高》一诗为尹吉甫亲自撰写,这首诗的大意是:

巍峨的嵩岳高入云端,神明的公侯申伯降生世间。申伯公侯贤明能干,辅佐王室的栋梁。他是邦国的屏蔽,天下的城垣。申伯勤勉干练,国王重用让他管理南疆,分封在谢邑作为南方邦国的榜样。周王下令给召伯虎去给申伯划定疆域,让申伯作为南国之长,子孙继承永享。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作为南国的表率,依靠谢地百姓修筑封地城垣。周王下令给召伯为申伯规划田界,又下令给大臣傅御,让他把申伯宗族家臣迁去共同生活。申伯建都的大工程全靠召伯经营,城垣厚实坚固,宗庙也已修筑完备,面貌一新。周王有很多物品赐给申伯,驷马车驾装饰明亮,申伯临行时大车驷马物品众多。周王告谕申伯说,我已考虑了你居处,认为南方最适合。现在郑重赐你大玉圭,这镇国之宝要永远存放。尊贵王舅请你前往,去到南方安国定邦。申伯动身出发,周王来到郿地亲自饯行。申伯如今去到南国谢邑,马上就要启程。周王再三嘱咐召伯,去把申伯疆界重新筹划,路上要备足粮草,保证供给,顺利进发。申伯勇武豪放,前往谢邑去到新的封地,一路上车骑列队整齐,周邦人民全都表示欢送。国有栋粱方得安宁,尊贵显赫的申伯,周王的舅父,国家的封疆重臣,文武双全人人敬重。申伯德高望重,品行端直温恭。安抚万邦,誉满四海,人人赞颂。我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情感深重,曲调典雅音节幽美,赠给申伯表示送行。

诗歌开头将申伯比喻为嵩岳,表明了申伯当时在周王朝中确是国家栋梁,天下柱石,有着崇高的地位。诗中具体描述了申伯起身前往封地时周王亲自送行的隆重情景,表明了周王对申伯的期待和厚望,同时还具体交代了周王派重臣为申伯营建城邑的境况,这为南阳古申国的建立留下了可贵的文字证据。南阳古申国的营建,开辟了南阳城市建设和南阳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更为重要的是,南阳申国的营建,一度有效遏制了楚国向北扩张的势头,在其后的数十年间,楚国虽然日渐强大,但始终没有越雷池半步,处在南阳境内的申国及其吕国、缯国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得以在此延续一百多年。

三、周幽王荒淫无道,废嫡立庶,兴兵伐申,身死国灭

周宣王在世时,为了进一步笼络申国,娶了申伯的女儿申姜为太子妃。后来,周宣王和老一代申伯相继去世,太子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湦音shēng,一作宫生 )于公元前781年继位,是为周幽王,申姜成为王后,申姜所生之子宜臼被立为太子。同时,南申国第一代申伯去世后,其嫡长子(申姜的兄长、太子宜臼的亲舅舅)继位称为第二代申伯。

话说周幽王即位之后荒废朝政,亲近虢石父等一帮佞臣,日夜作乐,同时又纳娶年轻貌美的褒姒为妾,使周王室朝政日非。

你知道褒姒为何许人也?原来,在西周王幾附近有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叫褒国,姒姓,褒姒就是褒国姒姓诸侯的女儿,因而被称为“褒姒”。正如申姜是申国姜姓诸侯申伯的女儿一样,来自申国,姜姓,因此被称为“申姜”。周幽王继位后,让一班佞臣到各地搜罗美女以充后宫为妾。这时,正好褒国国主犯了错本该受到惩罚,褒公就把自己十几岁的爱女褒姒献给周幽王抵罪。褒姒虽然只有十几岁,但却貌如天仙,沉鱼落雁,深得幽王宠爱。

烽火戏诸侯

谁知那褒姒属于冷冰美人,不喜言笑,幽王无论怎样讨好她都没有兴趣,唯独喜欢听宫廷中撕裂锦绣的声音。为了得到褒姒的高兴,幽王听从佞臣的建议,整日派人在褒姒跟前撕裂珍贵的锦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金买一笑。时间长了,褒姒连撕裂锦绣的声音也听够了。这时 ,幽王又听从佞臣的建议,让褒姒来到骊山烽火台上,无故点起烽火,冒起狼烟。附近的诸侯们看到狼烟传信,以为有紧急军情,纷纷带着军队前来勤王救驾。结果什么敌情也没有,是幽王点起烽火戏弄大家让褒姒高兴的,大家只好悻悻而去。褒姒看到这种情景,觉得非常好笑,不禁笑出声来。幽王看到这样能够让褒姒一笑,就连续使用这种方法戏弄诸侯,后来,大家就不再相信幽王的烽火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竟然不顾王室大臣的反对,废掉了王后申姜,改立褒姒为王后。后来接着又废掉了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为了进一步巩固伯服的太子之位,褒姒与幽王一起图谋杀死已废的旧太子宜臼,宜臼不得不逃亡到舅舅的封国避难。周幽王的行动让申伯非常气愤,多有怨言,同时又因为公然收留旧太子宜臼,这让周幽王非常震怒,于是就起兵来攻打申国。申伯当然不肯示弱,他为了扶保外甥宜臼的太子之位,同时也为了自保,于是就联络南阳境内的缯国等诸侯国带兵杀向镐京与幽王对抗。这是西周王朝历史上第一次由诸侯组成的联军公然与王室对抗的战例,这表明此时周王室的威信在诸侯的心目中已经极度降低。

申伯出兵的初衷,原本是要清君侧、诛佞臣、匡正朝廷、扶保太子宜臼的,不料西戎兵借周王室失信诸侯、举兵攻打申国、镐京西北一带防务空虚的机会,大举侵入镐京。周幽王在危急时刻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结果由于之前的原因没有一人响应。在混战当中,周幽王和褒姒以及身边近臣都被乱军杀死。

不少史家记载,是申伯联络犬戎一起攻打镐京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误会。根据申伯的品位和为人,他不可能去联络犬戎来毁掉自己世代所扶保的王朝的;根据申伯当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他在各地诸侯当中的影响力,他也根本不需要再去依靠犬戎引狼入室,他自己完全有能力战胜王师达到自己目的。西戎兵侵入镐京,一是因为蓄谋已久,以前就曾有过多次袭扰,二是因为找准了时机。

但不管如何说,正是由于申伯起兵杀向镐京,从此结束了一个长达275年的西周王朝。

四、立平王,谋东迁,西周从南阳走向东周

周幽王为了得到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后来,当申伯与犬戎举兵攻到镐京时,幽王急忙点燃烽火报警,诸侯虽然看到了烽火,以为又是幽王在戏弄大家,竟无一人前去救援。于是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幽王被杀之后,犬戎竟然赖在京城不走,烧杀抢掠,把镐京弄得乌烟瘴气,不成体统。于是,申伯又联络郑武公、晋文公、秦襄公、卫武公等诸侯赶走了犬戎,然后又到南阳申国迎立原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此时的镐京由于犬戎的烧杀抢掠已经残破不堪,如同废墟一般;又因地近犬戎,常遭犬戎侵袭,极不安全。周王室虽有诸侯勤王护驾的规定,但往往在紧急情况下远水不解近渴,加之自镐京之乱后,王室兵力已经非常薄弱,无力自保,所以周平王决计迁都洛邑,以便得到附近诸侯的保护,以避犬戎侵袭之祸。

平王东迁

另外,自幽王继位后实行暴政,关中京畿之地民生凋敝,加之关中地区连年干旱,岐山一带地震山崩,泾、渭、洛三川河道干涸,天灾不断,这是当时王室东迁的又一重要原因。早在西周初期,具有政治远见的周公就曾勘验营建洛邑作为东都,营建东都的目的是为了东方各路诸侯便于就近在这里朝觐天子。经过两百多年的不断扩建,此时的洛邑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繁荣、规模宏阔壮丽的大都市,非常适合于作为王室的首都,这是王室东迁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公元前770年,在相关诸侯的护卫之下,周王室正式从镐京迁都洛邑,西周时代宣告结束。

王室的东迁当然是以申伯为主导,因为他是王舅,同时又是这次事变的主导者,其地位之高、威望之重、作用之大可想而知,所以王室的东迁主要是靠申伯协调各方诸侯并安排具体事宜来完成的。

除了申伯之外,秦襄公和郑武公也在王室东迁的过程中立了大功。秦人虽然忠于王室,也有极强的战斗力,但因居于西鄙之地,其爵位仅是子爵。但在王室东迁时秦襄公勇敢地率兵护驾,一直把周平王平安地护送到洛邑。这个表现让周平王非常感动,于是对秦襄公大加封赏,把周人原有的关中之地全都赏给了秦人,责令秦人征讨犬戎,占有其地。秦人正是得了这支令箭,逐渐征服西戎各地,占有了整个关中,最终发展成为大秦帝国。郑武公因为其父郑桓公在与犬戎作战中战死,所以全力协助申伯完成了东迁任务 。郑武公为了巩固自己在王朝中的政治地位,主动求娶申伯的女儿为妻。申伯的这个女儿就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也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不及黄泉不相见”的那一位。由于郑武公在平王东迁时立有大功和他与申国的姻亲关系,东周初期数十年间,周王室皆由郑伯主政。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南阳古申国的申伯在当时周王室中的权势和政治影响力有多大。

由申伯缘起的镐京之变及其他所主导的平王东迁,不仅结束了一个西周时代,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全新的、最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和影响深远的历史时期——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成了各地诸侯名义上的共主,而失去了实际控制天下的能力。这一时期,既是一个礼崩乐坏、大国争霸、相互兼并、群雄竞出、纷争迭起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大变革的时代,更属于一个在思想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辉煌发展的时代。

说到“礼崩乐坏”的问题,很多史家,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总是为礼崩乐坏的局面的出现而叹惋,并将这种局面的形成归罪于诸侯国的强大,不尊周礼,各自为政,同时也归罪于相关执政大夫们的专横无礼和胡作非为。其实,这是一种不客观、不公正、不严谨、不科学的认识。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最主要的是礼制本身的问题和最高统治者的问题。例如厉王弭谤而导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这能归罪于国人无礼吗?再比如幽王宠褒姒,废太子,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申国等诸侯国举兵镐京,这能归罪于申伯的无礼吗?东西二周和很多诸侯国因为立太子和继位问题多次发生变乱,这表明导致礼崩乐坏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礼制本身的问题和最高统治者的问题。

历史的发展变化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但必然性的结局又往往是由一些偶然的事件所缘起。在西周275年的历史中,其实早已埋下了衰落败亡的种子,而南阳古申国联络其他诸侯举兵镐京,就是西周走向灭亡这种必然性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必然也罢,偶然也罢,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西周是从南阳走向东周、走向一个全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的。

作者简介

2006年于海南

赵绍军,南阳理工学院退休教师 ,地方文史研究者和教师教育专家,曾担任总主编设计并出版 “初等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共七部;主编并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荣获中国优秀图书出版一等奖、河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所著《小学古诗教学研究》和参编的《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学》等著作曾被曾被多地高校作为教材长期使用。曾在相关刊物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平时兼善历史文化研究,近两年参编的《南阳历史文化词典》(主编教育部分)已经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