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说东周(1)——被隐身的周天子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姬宫湦死了,时年25岁,杀死他的主谋是申侯。

申侯是幽王的岳父,他是源于姜戎的西申国的国君,是他联合犬戎杀死了女婿——华夏共主。

这看似异族入侵,其实却是联盟内讧。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周、西申国、犬戎都来源于“戎”。

“戎”是上古时期对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的称谓。

“戎”最初不包含贬义,可能与“夏”、“商”一样,都是部族集团的名称。

周人起源于西方,和源于东方的商人血缘自然是疏远的,却与源于西方的羌方(商朝)、戎狄(周朝)血缘更为密切。

可以这么说,其实周为“姬姓之戎”,西申国为“姜姓之戎”,这二者联系更紧密,而与犬戎则相对疏远一些。

“姬姓之戎”后来为什么称为“周人”了?

这在《史记》中记载得很清楚,周文王的祖父姬亶父(古公、周太王)率部族自豳(今位于陕西彬县)迁都岐山周原(宝鸡市岐山县凤鸣)之后,便以周原之“周”为姬姓部落称号,然后将之升级为国号(1)

在周人入主中原之后,便更与“戎”拉开了距离,自称为正统的“华夏”,而以“戎狄”去命名西北部族,后世又将其分析为“西戎”和“北狄”,而南方部族则被称为“南蛮”,商人的发源部落则被称为“东夷”。

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和周人关系非常密切。

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诸如周文王的祖母称"太姜"便是来自姜戎。

西周初期,周公征东,其实也就是消灭商朝的东夷残部,王室依靠的同盟军除了所分封的诸侯外,自然就是西戎了。

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如周厉王的王后是申姜,周幽王的王后是申侯之女。

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西周历史上,有三个申国。

除了西申国以外,在还有两个申国,即南申国和东申国。这次攻杀周幽王的申国是西申国。

南申国是在西周后期出现的。

周王朝第十一任天子周宣王为了加强国境南方的力量,抗击楚国,便将关中一些诸侯国的人力南调,在河南南阳地区建立了一批新的诸侯国,其中,西申国的一部分人被调动南下,以周宣王的舅舅申伯为首,在南阳一带建立了新的申国,爵位为伯爵。(2)

这个申国在历史上称为南申国,大约在公元前688年前后,南申国被楚文王攻灭吞并了。

南申国被楚国吞并后,成为楚国北方的重要的县,即申县。申县富庶,地广人众,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申县的兵力是楚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还将南申的一部分人员东迁信阳一带,建立了第三个申国,又称东申国,为楚国的附属国,成为楚国的东方屏障,抵挡吴越等国。

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吞并吴越,东申已无存在的必要,便封给了楚相春申君黄歇。后在秦国进攻下,楚国迁都寿春,春申君的封地也随之东迁到今上海一带。故此今上海简称为申。

在这三个申国中,西申国为母国,实力最强大。

谈起西申国,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

大约五千年前,黄帝同盟起于陕北,姜姓炎帝同盟起于关中西部宝鸡一带。

炎黄合并后,不少姜姓东迁,但仍然有不少姜姓继续生活于关中,其中便包括了叔齐的子孙。

谈及叔齐,那自然是大名鼎鼎。

武王伐纣,孤竹国国君的大儿子伯夷和三儿子叔齐曾加劝阻未果。后武王灭商建周,伯夷、叔齐隐居求志,耻食周粟,"采薇而食",直至饿死首阳山。

而到了周朝第五任天子周穆王姬满西巡时,叔齐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为侯爵,因称申侯,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此申国位于关中西部,故此称为西申国,也被称作"申戎"、"姜氏之戎"。

因为西申国长期经营宗周西陲,而且又与周王室世代联姻,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故此时常桀骜不驯,常和周王室发生冲突。

在周幽王父亲周宣王时期,公元前789年周军就与申戎发生“千亩(今山西介休南)之战”,周军大败。(3)

18年后,即公元前771年,西申侯更是联合犬戎,攻陷了周朝首都镐京,杀死了女婿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西申侯、鲁侯与许文公等诸侯立申侯外孙、周幽王原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

这一年也标志着东周的建立。

但是,支持周幽王的势力并没有罢休,周王室也在关中东部另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天子,即周携王。

姬余臣依靠的主要力量是西虢国国君姬翰。

就这样,“二王并立”的局面形成了。

二虎相争,历史证明,最终获胜的是周平王姬宜臼,他是东周的开国之君。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周携王姬余臣便被史家们集体合作将他隐身了。

这件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仅在《左传》中以“王奸命,诸侯替之”而一笔带过,《史记》竟然也没有记载,因为被东周初年的诸多史官遮掩了,司马迁也未必知晓此事。

幸而后有西晋出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周二王并立。”(4)

平王和携王谁才是正统?

从血缘上来说,平王是占优势的。因为他是幽王的儿子,而携王是幽王的弟弟。

从年龄上来说,携王是占优势的。因为幽王死时也不过25岁,所以平王应该不到十岁,而携王那时已是22岁了。

再从道统上来看,携王再得一分。因为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所立,而携王是周室所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

可见周室二王之争,平王并不占优势。

以镐京为中心的宗周是待不下去了,满目疮痍,外有犬戎随时卷土重来,内有携王虎视眈眈。

在外公申侯的运作下,平王只能放弃宗周镐京,迁徙到了成周洛阳。

而宗周的土地也没有浪费,姬宜臼把这里交给了新兴的秦国,让他们驱逐戎狄后合法占领此地,以此换取秦国的支持。

支持这次东迁大计的诸侯除了申国、许国之外,还有秦国、郑国、卫国和晋国。

这是否说明,这些诸侯都选择站在了平王这一方?

秦国此时为初创阶段,原仅为附庸国,平王封以伯爵,又赏宗周之地,正式成为诸侯的秦自然而生报效之心。

而郑国为什么也选择了平王?

此时郑国的君主是郑武公,而郑武公和申国有杀父之仇。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为郑伯,封国先是位于镐京附近,国号为郑,首都为今棫林附近。

姬友便是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


前773年,担任幽王司徒的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国民到洛水东部,贿赂虢、郐国两国国君,讨要了十座城邑,最终在东虢国和郐国之间立了足。

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司徒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了。

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姬掘突为国君,即郑武公。

那么,郑武公为什么会与杀父仇人申侯为友?

应该是被申侯许以的权力和土地打动的。

后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平王东迁后,不仅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而且赐予他大片土地。

前761年,郑武公和申国的关系更近一层,娶了申侯之女武姜为夫人。

卫国为什么支持平王?史无记载,但后来周平王将卫国的爵位从侯爵提升到了公爵。

而晋国此次站队,只是一次投机,之后也多在二王间来回摇摆,左右逢源。

二王并立的时间为20年,即前771年——前750年。

20年之后,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平王一方倾斜。

晋、鲁等原来观望的诸侯都加入了平王的战队。

为了削弱周室实力,为了清除本国开拓疆土的障碍,晋、鲁等国需要一位不得人心的、易于控制的周王。

在平王东迁后的20年里,也许周携王表现出了极为强势的一面,企图切实履行周王室对地方诸侯的控制权利。

反观周平王姬宜臼,在前期受制于申国,在后期则一直尽力讨好各个诸侯国。

于是,携王被诸侯们集体抛弃了。

前750年,晋文侯发动偷袭,杀害了携王。

西周最后一个正统的王就此逝去,周携王才是真正的西周亡国之君。

至此,周平王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终于成为了天下唯一的共主。他对晋文侯感恩戴德,并作了《文侯之命》,对文侯功绩阿谀了一番。(5)

可惜,为此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迎来的不是诸侯国们的热情地拥戴,而是他们轻视的目光。

而撕掉周天子最后遮羞布的竟是一个新兴的小国——郑国。

在东周初年最具侵略性的就是郑国。

平王东迁后,郑国国君同时担任王室卿士,借天子之名在19年内(从-769到-750)相继灭了郐、东虢、密、鄢、聃、胙和祭7国,从原来只有方圆约63公里,面积约4千平方公里小地方,扩张到方圆约105公里,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

郑国势力越来越强大,郑武公的儿子——新任国君郑庄公更是贪恋权力,不仅忙着对外扩张,对内还牢牢地把持着王室朝政。

这让周平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前720年,已在位50年的平王决心扭转这个不利于王室的局面。

可惜,他实在太平庸,他的举动太莽撞,无可挽回地再次削弱了周王室本已式微的权威。(2020年10月)

附录参考:

(1)《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今宝鸡境内)。”唐朝张守节注释《周本纪》时说:“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2)《诗经  崧高》: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

(3)《史记·周本纪》记载:"(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4)《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即洛邑)。

《竹书纪年》:(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人、缯人及犬戎入宗周,弑(幽)王及郑桓公。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唐)引《竹书纪年》中的一则:“平王奔西申,而(幽王)立伯盘以为大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地名,在今陕西省骊山之下,有戏亭)。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清华简.系年》之第二章云:“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即伯服)。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鄫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无)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5)《周书·文侯之命》是《尚书》中的一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