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揭秘不一样的CST!颅骶椎脉动的来龙去脉……

 xyf4345 2023-08-22 发布于浙江

颅骶椎疗法(CST)是由美国骨科医师、医学博士John E. Upledger在近30年前发明的一套温和的、非入侵式的手法触诊疗法。

这种疗法近年来在国内非常流行,是通过触摸人体中轴颅骶系统的不同部位,进而改变脑脊液的流动节律和流量,调节脑和脊髓的功能状态,让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系统恢复正常联系和自然运动。

图片

通过颅骶椎疗法,可以评估和治疗人体中轴颅骶系统的失衡和约束,治疗机体多种疾病和创伤,接触情感或心理的困扰。抑郁症、自闭症、中风及脑瘫等,都可以通过这种神奇的颅骶椎(CST)疗法进行治疗。

效果神奇,但大部分人却对这套神奇的颅骶椎(CST)疗法似懂非懂:

颅骶椎脉动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颅骶椎脉动如何影响着人体?

这套神奇的颅骶椎疗法又是如何治愈患者的呢?

颅骶椎脉动

颅骶椎脉动是生物持续存在的规律性、具活动能力的生理脉动。除人类外,灵长类、犬科、猫科甚至所有的脊椎动物都存在这种生理脉动。

颅骶椎脉动在正常情况下相当稳定,不会像呼吸、心血管系统等其他生理脉动一样受运动或情绪等因素影响产生波动。因此,颅骶椎脉动可以作为稳定可靠的评估指标。

正常的颅骶椎脉动为每分钟6~12次循环,病理状态下颅骶椎脉动的速率则会偏离这个数字。



图片


最容易感受颅骶椎脉动的部位是在头部,但在熟练之后,我们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诊到颅骶椎脉动。

正常状态下,可以在颅骶上触诊到这种规律的脉动。在骶椎上触诊到的颅骶椎脉动运动方式是:以一横贯的轴为中心(第二骶椎下方约1寸),交替的往前、往后转动。这种前后转动的节律性运动,与头部横径交替的变宽变窄的频率是一致的。

当头部左右横径变宽时,骶尖会往前转,在颅骶椎系统中称这样种现象为扩张期

相反的,在收缩期头部左右横径变窄,骶骨基部会往前转,相对的骶骨尖部会往后转,称为收缩期

在扩张期整个人体外观会呈外旋与变宽的体态。反之,在收缩期则呈现内旋与稍微变窄的体态。完整的颅骶椎脉动循环包含一个收缩期与扩张期。



图片


在两期之间有所谓的中立区或和缓期。静止期并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宛如一段轻轻停止的脉动。这时期介于当脉动从任一期最高点开始往回走的过程中与脉动开始往另一期进行之前之间。



图片


而当出现某一障壁(功能障碍或结构性问题)时,这种正常且规律的活动就会出现紊乱。从而出现振幅的变化以及频率的变快或者减慢。如图即是颅骶椎脉动速率的增快以及振幅的减小。

颅骶椎脉动模型

颅骶椎脉动是怎么出现的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两个值得借鉴的模型。

压力恒定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只要假设脉络丛生成脑脊髓液速度比蛛网膜颗粒再吸收脑脊髓液快很多就可以了。

蛛网膜颗粒主要集中于颅内静脉窦系统中。很可能大部分的脑脊髓液再吸收是发生在直窦中。若脑脊髓液的制造速度是再吸收的两倍,那么一段时间后,脑脊髓液液压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此时,经由某些衡定机制,制造脑脊髓液的机制会被关掉。但在此同时再吸收仍持续发生,不论脑脊髓液制造是处于开机或关机的情况下。因此,一段时间后脑脊髓液因不断地被再吸收,压力会降至一个低界点使得脑脊髓液的制造机制又被打开,而脑脊髓液液压也就再度逐渐上升,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下去。经由脑脊髓液液压节律性的起伏,我们就能在这个半封闭系统的外围触诊到节律性的变化。

这种节律性的变化

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颅骶椎脉动


此时我们似乎可以观察到两种机制:

①既然我们知道人类的颅骨之间会持续性地运动着,而颅缝之间还存在着胶质、弹性纤维、神经、血管等组织,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在颅缝间可能存在某种牵拉反射的机制。当颅缝因脑脊髓液的液压上升而被撑开时,这个反射就会通知脑室停止制造脑脊髓液。反之,当压力减退,颅缝开始闭合时,此反射就会再度通知大脑开始制造脑脊髓液。于是,逐渐升高的液压就会再度将颅缝撑开,用以减轻颅缝间的压迫程度。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来探讨颅骨间隙与脑室间的信号传导系统。我们已成功地从猴子的矢状缝中发现某种单一神经轴突,它向 下通过脑膜直达第三脑室的壁面。组织学上的发现为上述理论提供了解剖上的支持证据。

②葛氏解剖学提到直窦的结构时指出,有一个蛛网膜颗粒体会在直窦与大脑静脉融合处,伸人直窦底部。这个蛛网膜颗粒体具有弓弦状的血管丛,当它充血后就会形成一种球状活门机制。此机制可控制大脑静脉血液的排出量。因此,此机制可能会以升高血液回流压力的方式,影响侧脑室脉络丛脑脊髓液的分泌量。若要将这些大脑内的脑脊髓液导出,就要经由大脑内血管,再汇集排入大脑静脉。我们可以假设这些结构的发现,证明了压力恒定模型中,有关脑脊髓液的制造是由某种衡定机制控制。我们认为脑室系统能有节律地膨胀与收缩是来自压力恒定模型的调节,而不是因为脑组织本身的收缩力量所致。观察活体中的脑组织的确发现有节律性的活动。但将脑室膨胀与收缩的变化归诸于脑脊髓液压力所致,而非大脑自行收缩而产生,似乎较为合理。


交替性张力膜系统




脑膜系统像城堡的围墙一般, 包覆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此即颅骶椎系统的外围疆界。脑膜系统的最外层为硬脑膜,硬脑膜在颅内由大脑镰、小脑镰与小脑天幕组成一个立体结构将左右脑室与小脑予以区隔。硬脑膜往下通过枕骨大孔并在椎管内形成硬脑膜管包覆整个脊髓。硬脑膜管最后止于骶管(第二骶椎处)。由于整个系统永远处于紧绷的张力状态之中,所以硬脑膜系统又被称为交替性张力膜系统。

从解剖上来看,整个交替性张力膜系统包括大脑镰、小脑镰、小脑天幕与硬脑膜管。若施力于这个系统的任一处时,效应就会扩及整个系统,颅骶椎手法调理术就是利用这样的现象,间接施力于张力膜系统,用以平衡系统张力并达到治病的目的。


硬脑膜的张力主要来自两部分:

①硬脑膜属结缔组织因此本身会产生张力;

②脑脊髓液的液压变化也会作用在硬脑膜上,改变系统的张力。




图片


硬脑膜连接至大部分的颅骨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功能性单位,因此当系统出现张力异常时,就会影响颅骨与颅缝运动,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



图片


所谓的交替性指的是整个系统不断地在扩张期与收缩期之间交替变换着

在扩张期的时候,来自大脑镰的张力会将头部的前后径缩短,所有成对的颅骨(如颞骨)也会做出外旋的动作。同时,整个蝶枕关节会被往上拉高、关节上方的空隙被扩大。接着硬脑膜管的前侧会被拉向头侧。由于硬脑膜也连接到第二骶椎,所以骶骨也会被往上拉高并向后旋转,同时骶尖则往前转动。

到了收缩期,整个动作模式往相反方向进行。以上就是整个交替性张力膜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运作模式的说明。

CST疗法的适应症

成人适应症

CST对与疼痛和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CST可治疗的范围包括:偏头痛、消化不良、失眠、TMJ综合征、慢性颈背痛、运动协调障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整形外科问题、脊柱侧凸、自闭症、学习障碍、大脑和脊髓损伤、情绪困难、压力和紧张相关问题、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TMJ)、慢性疲劳、神经血管或免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术后功能障碍、纤维肌痛和其他结缔组织障碍。

图片

 儿童适应症

CST也被有效地用于治疗各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从轻度发育迟缓到严重的神经系统问题。CST对儿童自闭症、感觉障碍、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动眼系统和语言问题、脑性瘫痪、癫痫发作障碍和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都有帮助。

CST与其他疗法

CST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补充疗法,它能与物理治疗、针灸、按摩、护理等方式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CST如何帮助针灸医师?

图片

科尔斯博士用CST疗法为病人治病

医学博士肯·科尔斯(Ken Koles)是Upledger学院《在颅骶椎疗法中应用针灸原理》课程的开发者,他认为,对于针灸疗法而言,CST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他说,“CST能让能量同时在表面和更深的层面打开,这样治疗效果能出现得更快,持续得更久。”

CST如何帮助物理治疗师

图片

物理治疗师梅布尔·夏普(Mable Sharp)有近10年的CST治疗经验,她说:“CST能释放筋膜限制,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提升肌肉骨骼系统力量和协调性。这有助于中风患者或闭合性脑损伤患者的恢复,也有益于脑瘫或有学习障碍的儿童。”

CST如何帮助按摩师?

CST技术可以帮助按摩师改进触诊技巧,让他们能同时在软组织内部和硬膜外,找到柔软的组织。按摩师Roy Desjarlais的一名客户曾遇到严重车祸,几年来她一直头疼、脖子痛,尝试过多种疗法均无效。在接受了两次CST疗法后,她的疼痛就明显减轻,CST疗法很快改善了她的健康状况。

CST如何帮助护理人员?

护士Jennifer Absey认为,CST能帮助她和她的同行在术前、术后,更好地服务病人。

他适用CST职业

可以将CST疗法作为临床补充工具的职业人士,还有:骨科医师、对抗疗法医师、中医、自然疗法医师、脊椎按摩医生、护士、精神科专家、心理学家、牙医、理疗师、语言病理学家、针灸师,以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