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智者,都有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新用户86028838 2023-08-22 发布于内蒙古

文/毅成

在电影《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什么是智者?就是那些能一眼看穿事物本质能力的人。

我们从出生那刻开始,父母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以及在学校中一直学习的义务通识教育,这些都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而要从更高的维度去认识世界,就要不断的训练自己拥有一秒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有人可能需要几年,有人需要几十年,甚至有人需要一辈子。

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通过对世界的不断学习、实践、复盘、优化,而总结出来的一套个人思维知识体系。随着这些思维体系的不断扩容和完善,人的维度提升了,他就会拥有一秒看出事物本质的能力。

一、透过世界看本质

通过现象看清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们每天吃早餐、中餐、晚餐会选择各种食物,早餐馒头稀饭,中餐大鱼大肉,晚餐吃的少也偏清淡。对于吃饭这件事,吃什么都是表象,而满足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需求才是核心。而对每次进入的食物选择和量的问题,目的也是让身体摄入的营养和能量更加合理,让身体更加健康。

那什么是现象?什么又是本质?

所谓的现象就是:一件事物,它呈现给我们,表面让我们眼睛看到,内心中感受到的样子。

吃饭是现象,吃多少也是现象。

那什么又是本质呢?

所谓的本质就是:脱掉现象的外衣,事物一丝不挂的本来样子。

按照上面吃饭的案例来说,其本质就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

如果你要更加深刻的理解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我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人拍照都喜欢用带美颜和滤镜功能的软件,即使你是4.5十岁的大姐或者5.6十岁的大妈,经过美颜和滤镜的功能遮蔽和优化,你也可以看起来像十岁的小姑娘。

你看到的美艳和加滤镜特效的照片,这种就是现象,而本质就是你还是上个岁数的人,不管怎么美化,一定具有岁月留下的痕迹,本身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本质。

那什么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就是把各种虚构或者花里胡哨的现象衣服脱掉,或者过了,露出真实事物本来的样子,从而直接在本质上做工作,而从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真正的智者,都有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什么原因导致人无法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经常说的要提升认知,那么认知就有低位或者是盲区。

什么是认知盲区?

你对事物的认知,会被你生活的环境、你的学识、眼界等因素局限,这些因素会让你只能看到事物的冰山一角。

怎么理解呢?

比如一个穷人,他就无法想象富人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个经常在陆地行走的人,他是无法体会在水中游泳的感觉。一个在沙漠荒凉中生活的人,他就无法想象在海边生活人的感觉。一个生活在几千年的古代人,他就无法想象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况。

战国中后期的庄子曾经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只能活过夏天的虫子,你不用去给它描述冬天是什么样子,不能要求不具备相应经验和知识的人去理解高深的道理。当一个人没有真实的处在一个环境中,他是很难说出相关的感觉和道理。

除了认知盲区会影响我们看清事物的本之外,还要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懒!

懒是人的本性,如果非要说本质,那是由基因决定的。

大脑是一个极其耗能的器官,就那么个小肉球,要耗费掉全身20%多的能量,在远古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这样的器官是根本逃不掉进化的剪刀的,因此大脑为了适应生存,就有一套节省能量的机制,那就是走思维捷径。任何一个存续的系统,进入稳定状态之后,都会开启“低能耗模式”,以最少的能量消耗维持机体的运作。

比如湖水,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就会恢复平静,人体会把很多习以为常的行为转化为本能反应,而一旦形成习惯,神经链轻车熟路,就会以最低能耗运转。

人也是一样的,不愁吃,不愁穿,没有买房买车的压力,工作也没有压力,人就会逐步的进入低能耗的模式。逐步的进入类似躺平的状态,逐步的吃的少,欲望也会逐步地降低。

懒是人的本性,所以也会让人养成喜欢走捷径的思维惯性。

人在处理一些常规性的问题,自然是具有经验主义,比如小孩子经常哭闹,你用棍棒吓他,或者说外面有某种大动物狮子或者老虎会吃小孩,小孩瞬间就不哭了,这也是我小时候老妈经常说的话。于是你就得出了解决小孩不哭的办法和经验,当你再次遇到的时候,就是用吓唬的方式,或者棍棒伺候就解决了。

通过这种现象归纳的形成的经验,我们可以大幅度的节省大脑的认知资源,他可以快速的解决我们平时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但是如果你长期的运用这种方式,大脑的这种认知方式也有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人的大脑会持续性的陷入喜欢走捷径懒惰的漩涡,时间越久就会形成一种依赖的惯性。至此只要遇到问题就会直接用经验,懒的思考,如果长期是这样,脑子就会越来越傻,因为从此丧失了深入思考的和探索问题本质的能力。

如果要解决以上遇到的问题,做到真正的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那必须刻意练习几种能力。

真正的智者,都有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怎么提升人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1、拥有打破认知盲区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认知的局限性,在心理学上面有一个达克效应:它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也就是说认知越低的人,看到事物的本质是越浅的,而认知事物的本质越浅,还是按照之前说的来自于经验主义,那么他们就会变得盲目自信,他们没有看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认知越低就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

所以当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你要多对自己说:当我在遇到这一类事情的时候,与自己认知不符合的时候,看下自己是否处于井底之蛙,是否自己的思维方式、相关的阅历欠缺,让自己根本达不到看清事物本质的境界,理解不了这件事情。

如果,我意识了自己的无知,我更需要激励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段位,把自己的学识拔高,不断的去探索更多领域,也要打破更多的知识盲区。

如果你有以上的这种思维,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走在开悟的路上,只要持续性的保持学习的进度,你已经超过了绝大数了,剩下的就是坚持,你坚持的越久,后期你的认知盲区就会越少。

比如你是做商业的,但是你持续的不赚钱,你要认识到提升自己的商业思维,商业模式是怎么设计的?盈利模式是如何设计的?产品是如何打造的?营销是怎么做的?人群消费定位是如何区分的?如何用杠杆的力量提升你的利润率?

如果你要解决以上你遇到的问题,你会在每个板块都去阅读非常专业的书籍,也会与相关领域的人达成相关的合作,甚至直接请这个领域厉害的人作为你的老师,以此去补充你在这个领域方面的短板。你持续这个动作越久,在这个行业你就会越加专业。专业之后你就变强了。 你一旦变强了,自然你赚得也多了,商业盈利能力就大幅提升了。

真正的智者,都有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2、掌握多种思维模式的能力

除了认识到自己本身认知的局限性之外,我们还要掌握更多的思维模式,以及更多的思维模型和元认知的能力。

思维模式:线性和非线性思维、发散和收敛思维、点面体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对称与非对称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惯性思维、创意思维、分解思维、整体思维、感性和理性思维等等。

人懂得越多的思维模式,你就拥有更多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像一个问题,你从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也能得到相同的答案,你掌握的思维模型越多,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不一样。瞬间可以提高N个维度,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前面说的要打破思维捷径和思维惯性,我们必须要有刻意练习和看待问题的视角。

什么是看待问题的视角?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意识到问题本身就是现象,或者问题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的。

比如你在职场中,领导经常对你发脾气,这是问题的”表象“你觉得这个领导不太好相处,因此你感觉很郁闷。

如果你能意识到,可能领导对你发脾气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不去理会这个现象,那么你可能就会把深挖一下本质:”或许领导交代的工作没有做好,或者是我不够团结,或者是有人打我小报告......“

当你集中深入思考之后,抓到本质了,你来上班就是给单位做事,首先把领导的交代的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到团结协作,跟其他同事友好相处,一旦你养成会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你就会发现混职场其实很简单的。

再比如,你是做销售的,但是客户购买了你的东西没有什么好脾气,说你单位的产品不行,反正就是一个负面的话题。

如果你跟客户一致限于”表象“,你大概率也不会有什么好脾气,可能会跟客户硬怼。

但是如果你跳出问题的表象之后,你会发现客户抱怨的现象后的东西,比如:客户在产品使用方面不熟悉,没有按照正常的流程去操作,但是货不对板,或者中途遗漏了什么重要选项等等。如此用这些角度去处理问题,可能你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了。

你看仅仅是只是看待问题的视角这一层,就产生了如此大的威力。

那怎么样做到把视角从问题身上挪开呢?

真正的智者,都有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3、给思维加审核机制

给思维加上审核机制,过滤机制、防火墙机制。相当于像我们实际面对的”安保“机制。

概括一下:”当你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要经过层层的审查,把现象扒开之后,再放行,避免让它进行你的思维惯性,直接刺激和影响到你的情绪,因此做出不合适应的反应和决定。“

当你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你不妨按以下三种格式来思考:

  • 这是现象,这不是本质,某某某才是本质。
  • 这是表象,并非是实质,某某某才是实质。
  • 这是手段,这不是目的,某某某才是目的。

这三句话的真实价值在于:它会把你带入头脑思考中,给了自己缓冲分析的余地,避免你的思维直接受到表象的影响,从直接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样才能打破你的思维惯性。

在一次社交场合中,我问了一个身价几十个亿的老板,我问他是怎么决策的?他只说了一点,就是当别人提出一些问题之后,或者你要做出一些重要决策的时候,最好是隔天或者过完一夜再确定发布。

其实这个老板他就符合上面的思维审核机制,因为他要在做真正决策之前,在给自己一些时间,面对不同场合的时候,打破因为其他事情影响情绪而导致的不恰当决策,而采用隔天或者隔夜的方式,就是当自己的决策剔除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如此再做决策就能完善这个决策是否科学。如果不行也可以中途修改完善,但是你一旦实施下去就很难做修改和完善了。

思维的审核机制,如果你能训练的让它深深嵌入到你的意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时候,那么你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瞬间就会超过很多人。你的段位也会瞬间提升。

举几个例子:

拿现在发生的热门事件,大毛和二毛的战争来说,为什么大毛要对二毛发生战争?

大毛与二毛发动战争,这是现象,不是本质。战争是表象,不是实质。

战争是手段,不是目的。

现在回到:战争是它问题的本质吗?

战争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发动战争不是真正问题的本质,而是大毛对二战之后,挑战以鹰酱为首的新殖民主义。那么你就可以从”清除新殖民主义“这个本质上进行分析和做工。

然后你要理解只有战争才能瓦解新殖民主义,除了本土发动战争之外,瓦解新殖民主义还需要什么?

然后你就知道大毛的对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关系处理问题,以及目前的西非争端问题,你就会处于一个思维制高点。

瓦解新殖民主义之后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多边主义,而非单边或者霸权主义。

你再深挖下去,实际就是为了实现国家在世界舞台中权益的公平。

如果你有了这层思维的审核机制,你抓问题的能力,直接就提升了N个档次。

除了给思想加上审核机制,你还要拥有深度思考,倒推前因后果链的能力。

4、因果链分析

TRIZ 俄文(Theoria Resheneyva Isobretatelskehuh Zadach,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

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

因果关系:原因-结果

因果分析可以从两个方向展开:

  • 向着求因的方向:由现在分析过去;
  • 向着求果的方向:由现在分析未来。

假如你想把一幅油画挂在墙上,需要的钉子找到了,但是你找了半天都没找到铁锤,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去附近五金店铺购买铁锤吗?还是不用钉子了,找到铁锤之后再去钉。

如果你掌握了倒推因果链的能力,你就不会把思维停留在这个环节了。

铁锤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把钉子敲进去。

于是你会得出用石头敲,或者他可以拿到的硬物敲进去。

如果你用因果链倒推,你会继续往下问。把钉子敲进去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把油画挂墙上。

然后你的思维瞬间变得开阔了,你会想到把油画挂在墙上,不一定就是用钉子,而且还可能会对墙面造成破坏。

于是你可以用工具做延展,比如用强力胶水,或者用铁丝挂,或者用对墙面伤害小的吸钉等等。

同样就像我们每天选择上班一样,上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赚到钱。

于是你会得出自己开个小店也能赚到钱,自己帮人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自己做些副业或者兼职也能赚到钱。

从此以后,你会发现只要发生了彼此的价值交易,你就能赚到钱,所以你后面就不会一直把上班作为独有的赚钱方式。你会有非常多的赚钱方式。

真正的智者,都有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看世界的方式无非三种:一种是读万卷书,一种是行万里路,一种是名师指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多读书,读好书,多阅读那些大咖名家的作品。

多实践,再实践,再再再实践。

李嘉诚说:“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历史上,哪些骁勇善战的将军都是九死一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除了实践之外,要多多的请教高人,多多的请教比自己牛的人,只要你真心诚意的请教牛人,牛人的话可以直接入药。你遇到什么问题,牛人直接点拨几家可能就把问题解决了。

《三国》中司马懿说:“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

真正的智者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看问题的方法论,从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复盘、不断优化中成长成熟起来。如此循环反复一眼看穿本质的能力就会越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