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和荀子争论了两千多年“性本善 VS 性本恶”,还是孔子棋高一招

 渐华 2023-08-22 发布于山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小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伴随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王应麟(南宋最后一任状元文天祥的老师)的《三字经》虽是儿童启蒙经典读物,但包含的知识范围极其广泛,由此王应麟也成为继孔子、朱熹、王船山之后中国历史上学问最渊博的第四人。好多人以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主张,其实不是,是儒家亚圣孟子提出的观点;儒家最后一位宗师荀子却针锋相对地提出截然相反“性本恶”的观点,成为后世两千多年永恒的辩题。

孟子和荀子争论了两千多年“性本善 VS 性本恶”,还是孔子棋高一招

截然相反的人性论

一、孟子的“性本善”,出发点是人与动物的差异性

亚圣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孔子嫡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儒家学说又称“孔孟之道”;“亚圣”的意思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孟子政治上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做人上主张注重气节,要有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和荀子争论了两千多年“性本善 VS 性本恶”,还是孔子棋高一招

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在《告子》之二中回应弟子公都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和智之端。所谓“端”,也就是萌芽,四端并不是现成的善,而是善的起点、根源。这是动物所没有的,任何人以为的动物都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的“性本善”,是一种为善的可能性,强调的是人与动物的差别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性。

二、荀子的“性本恶”,强调人与动物的相同性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家、先秦时期儒家最后的宗师,荀子是排在孔子、孟子之后的三大儒学宗师;他也是法家思想的鼻祖,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皆是荀子门徒。荀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 文化理念主张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上主张是“法治、礼治、人治”。

孟子和荀子争论了两千多年“性本善 VS 性本恶”,还是孔子棋高一招

儒家宗师荀子

荀子在《性恶篇》中有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荀子提出“人性本恶”,他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能,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他也是愿意吃甘甜的母乳,而不愿喝苦涩的液体;不懂事的婴儿也是愿意听美妙的音乐旋律,而不愿听嘈杂的噪音;不懂事的孩子也愿意看美丽漂亮的风景,而不愿待在阴森黑暗之地;婴儿也愿意让干净漂亮的美女拥抱,而不愿让肮脏污秽的乞丐拥抱,这就是人的本能,与自然界动物的相同性,这就是“人性恶”的出发点。

三、孟子的“人性善”和荀子的“人性恶”,本质上殊途同归,都强调后天的教育感化

儒家亚圣孟子和儒家宗师荀子同为儒家人物,孟子的“人性善”与荀子的“人性恶”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主张,其实系统来看,两人的观点并不矛盾,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孟子强调的是人与动物的差异性、不同点,所以人有不同于动物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而动物没有,这是善的种子;但孟子没有论述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而荀子的出发点是人与动物本能上的相似性或相同之处,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定义为人性的恶;也没用论述人与动物的差异性。

孟子和荀子争论了两千多年“性本善 VS 性本恶”,还是孔子棋高一招

人性论的归一

孟子与荀子对人性善恶的解决之道是相同的、一致的,殊途同归,都认可后天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和感化。这又回归到儒家思想的本源,积极、乐观、向上、入世的哲学,否则不可能同为儒家大儒。

四、儒家至圣孔子的高明之处,从不提有争议的观点

孟子提出“人性善”,荀子提出“人性恶”,都是容易有争议的观点,而孔子的高明之处不只是学识渊博,更在于他永远不说有争议的观点和主张。关于人性善恶问题,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都差不多,善恶是因为后天环境、教育和习惯所造就,这样圆润、不会引起任何争议的全面性回答,不亏是儒家至圣。

孟子和荀子争论了两千多年“性本善 VS 性本恶”,还是孔子棋高一招

儒家至圣孔子

孔子除了不提有争议的观点,更避谈说不清的领域和问题。一次,子路问事鬼神于孔子,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作为中国历史上学问最渊博之人,这也是孔子的高明之处。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