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艺君|试谈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北京普通音乐教育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8-2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试谈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北京普通音乐教育

姚艺君


摘    要:本文针对北京普通音乐教育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简单阐述了经济的全球化会刺激人类对多元文化的广泛需求,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意义是把自己的轨道和别人的接上,但火车里的货物却要求独此一家,世界不需要“二手感动”的观点。面对当前国际与国内形势、北京未来发展的定位,以及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中母语教学所存在的遗憾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笔者认为,作为首都的北京有理由、有条件对此做出反应和贡献,可以做到不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而不是“二手感动”的中转站,有能力不负民族众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传统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近阶段以来,各类文件、报刊以及媒体的宣传中,对“首都文化”的提法增多。同时,还不约而同地多次提到了北京未来发展定位的四大目标:

(1)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的核心城市;

(3)文化名城——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4)宜居城市——能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北京对于上述目标尚存一定的差距,咱们应有紧迫感、压力感,应该意识到任务艰巨、不容忽视与怠慢。本人是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主要想就“国家首都、文化名城”两个方面所涉及的某些问题,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族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同体,是以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而结合的人群……同时,也有其共同的标识,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¹

世界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北京要想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尚有多项指标仍需加倍努力。例如:教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其中尤其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原因是:之所以称其为一个民族(例如中华民族),就因为其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标识。这些标识一旦丧失,民族也就消亡了。通俗地讲,咱们这一群人,之所以在世界上被称作“中国人”,就是因为咱们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一旦没有了,“中国人”也就在世界大家庭中消失了。这里面除了经济上的自强以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文化的传承问题。当前中国全面的改革开放政策,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就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华民族”标识,加强“中国人”概念,绝对不是为了削弱甚至消灭“中国人”。而当今世界范围地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更加说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越来越重视了。科学是要求发展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传统。”

二、保护离不开措施,传承离不开教育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遗产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两种,中国传统音乐属于非物质的。本人认为,对待非物质的文化,教育与传承是保护与弘扬这种文化传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点在全世界已经达成共识。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闭幕前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仪式仪礼、节日活动、民间知识、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必要规定(该定义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的中文版《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比如我国就有长城、十三陵、故宫、丽江古城、都江堰等29处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约》中发布的最新定义,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进而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

“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继1989年的《保护民间口头传承建议书》、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切实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法律性条款,组织各国专家和学者制定了这项国际公约,其宗旨是: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尊重有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4)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此外,为在国际社会加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5月宣布了首批19项“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我国昆曲位列其中;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28项世界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同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伴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程,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璀璨迷人的音乐文化。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在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由于受西方强势经济而带来的强势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问题上,还存在着令国人担忧之处。例如:咱们的国民普及音乐教育,是沿袭全盘西化的轨道?还是走既保持传统、立足本土,也与时俱进、放眼世界的道路?两种路线的端口不同,但所连接的对象却是一个中华民族后代。前者直接导致的后果有可能就是文化的断层。此语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已经有些蛛丝马迹。

由于某种机缘,本人曾于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十分荣幸地受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的邀请,为在此进修的学员作一次4个学时的专题讲座,题目为“中国民间音乐”。

记得当时的课堂内大约有30人,据介绍都是北京市各个学校优秀的音乐教师,都有着各类大学文凭。前一半课是在一种十分正常、热烈互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我观察到了听课者的兴奋。课间休息他们有人与我不停地交谈,该继续上后一半课时,忽然发现教室的后排多了一位稳健的长者,既不言,也不语,慈祥地观察着课堂里的一切(课后才知,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请来了学院领导现场听课,请求加时)。已经是该下课的时间了,当我宣布结束此课,而听课的“学生”们又不肯离去时,坐在后排的那位慈祥长者大声说了一句颇具权威性的话语:“老师,您只管继续讲,我们给您算课时!”当时的场面令我十分感动。这些学习者告诉我说,教育部的教学大纲里早就有“民族民间音乐课”的内容,教材里也编写了不少,但是由于他(她)们原来在校念书时的课程设置及师资素质等种种原因,以至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相当的困难,希望老师能够多讲一些。

作为“首都人”,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北京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荣誉感与责任感是并存的。同时,咱们还应该建立“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人的“北京”,是中华民族“首都”的大概念,以此更增强咱们作为“北京人”的使命感。创建“首都文化”,无愧于中华民族,惠及于炎黄子孙,咱们义不容辞!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北京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之都,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正以宽广博大的胸襟拥抱着五湖四海的来者,移民城市文化特征的迅速形成让世界瞩目。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移民城市文化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处于何等地位?咱们这些炎黄子孙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咱们的历史文明?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文化是否还要继续保存与发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经济秩序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的同时,对各国地区性的文化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影响。然而,科技是要发展的,文化是需传承的。面对当前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华民族的教育该如何进行?是全盘西化、还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我始终认为:经济的全球化会更加刺激多元文化的需求。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首都北京是不是应该为中华民族做点什么?!作为首都的北京,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如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负民族众望、不辱首都人使命呢?

三、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

当前,学术界就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问题一直在热烈地讨论着。我的观点在前面已经阐明,此不赘言。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以强势经济为先遣兵,进而成为强势文化并过度扩张的话,不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就算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会构成严峻的挑战,咱们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应对策略。比较正确的跨文化交流立场,应该是汲取不同文化中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成分,保持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笔者一直认为,人类不可能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心甘情愿地让“文化单一化”。物质的极大丰富与占有,越发会刺激人们对精神领域追求的更大欲望。如果长年累月地只让您吃一种饭菜不作口味调配,长年累月地只让您穿一种式样的服装不准换样,长年累月地只让您做一个动作不许变换姿势……您愿意吗?有钱人愿意吗?答案与道理十分简单明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大千世界里只有一种声音的话,那将是多么的寂寥难耐,人们会疯掉的!经济越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富有,文化的需求只会是越丰富,这是不用怀疑与争辩的事实。

据悉,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赵毅教授结合当今海湾局势分析了世界的文化冲突。他以伊拉克问题为例,指出世界各国在解决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认识,这与各国不同的政治追求、政治理念有直接关系,其中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文化背景的原因。无论战争结果如何,经济一体化、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还将继续进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世杰教授从传播学角度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影响的问题。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多元化是挑战大于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信息全球化,全世界的媒体主要掌握在一些强势文化的大的跨国公司手里。比如好莱坞控制了大约70%的世界电影市场,CNN等媒体都主要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他们特别注重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社会责任。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不相吻合,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伴随着中国加入WTO,文化产品作为普通商品进行自由贸易,弱势群体必然受制于强势经济与强势文化的影响。他建议“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好自由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传统文化与教育

做贸易我是门外汉,但是做文化,特别是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本人确实有过些思考。

可能有人会说,传统已经过时。错!大错!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古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那么,一个民族如果失却了传统是否更加如此呢?不言而喻。一个失去了记忆的人,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与白痴的距离不太远了!日常社会中对待白痴的态度:恶者有耻笑;善者有同情;而唯独缺少的是“尊重”。偌大的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纵横几百万里,号称是“东方的巨龙”,咱们可千万不能做一条“白痴龙”向世人乞讨同情、怜悯甚至耻笑啊!应该是挺起民族自尊、自重的脊梁,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积淀,以中华民族特有的聪明与智慧,以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而赢得世界的尊重与赞赏。据北京电视台BTV1套2004年5月7日中午12点30分播出的“特别关注”报道说:“'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过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有某亚洲国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一旦申报成功,咱们这些炎黄子孙该作何感想?”

是啊,世界上从来没有谁愿意做无标识、无文化的民族,子孙后代会骂咱们无能啊!“端午节”在韩国叫做“端午祭”(外语翻译中两词基本相同),人家毫不回避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渗透的事实,但是人家保存、沿袭多年,已经成为民族的传统习惯,被整个民族所接纳,所以照样申请。目前,联合国根据具体史实情况,正让中、韩两国同时申请。

大概有人会认为美国是最先进、最现代化的楷模。不错,咱们应该勇敢面对现阶段人家的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等确实比咱们强的现实,并且要加倍努力赶上。但是您知道吗?美国在世界民间音乐文化的交往中,是派“爵士乐”团与之互动的,他们十分重视自己的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但凡知道一点美国历史及世界音乐史的人都清楚,“爵士乐”属于黑人部族,这是一种在强压下产生的奴隶音乐文化。正如陈铭道先生(留美归国的民族音乐学家)在其著作《黑皮肤的感觉》²一书中写道:“美国黑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爵士乐。它的诞生,不是什么人在20世纪初产生的灵感,更不是什么人突发的狂想,它是几百年苦难的产物。它是黑人天才极致的创造,被压抑长达几个世纪的天赋终于迸发出来,从社会的最底层汇聚成20世纪人类音乐发展的巨浪。”通过这番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几何时,人们把爵士乐当作“西方资产阶级的颓废玩意儿”的认识是一种误读,它恰恰是美国早期最底层(黑人)劳动者的一种伟大创造。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既十分清楚也可以理解,有谁愿意做经济的巨人文化的矮子呢?美国也不愿意世界上把他们看成一个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底蕴、没有传统根基的国家啊!这也正是我的观点,经济越发展,就越会捍卫自己民族的传统,而绝对不是抛弃传统。

也许有人还会说,现在都全球化了,得与国际接轨了。本人认为,接轨的意思,是把自己的轨道和别人的接上,以便于将自己的货物输出。轨道与国际一致,但是火车里的货物却要求“独此一家”。否则,没有独特的风格谁要你的输出啊?谁又需要你二手的感动呢?如果我们的昆曲、京剧、国乐、古琴、十二木卡姆、故宫、长城、四合院……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美学,那么国际化就是要懂得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些美学,并且将它发扬光大,吸引全世界来欣赏它,“美”是需要与人分享的。国际化的文化涵义,不是把自己掏空,更不是把自己的内容换成别人的内容。道理极其简单——谁要你模仿的、次等的、没有性格的、没有特色的东西呢?!假如巴黎想与纽约竞争,人家会把自己的老房子、老街拆了去建和纽约一样的高楼大厦吗?那会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人们不远千里去看古罗马,是为了什么?人们不辞万里来看北京城,又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保存自己民族的文化语汇,少做点把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提供出来,让别人实验他民族的文化语汇、驰骋他民族文化想象力的傻事。不要忘了,帕瓦罗蒂走遍全世界,无处不高歌《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为什么?他没有遗忘自己的民族属性,时刻不忘宣传自己的传统文化,那是意大利民歌啊!!!咱们的音乐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走西方路线,步人家西方普及音乐教育的后尘,那是完全地丧失自我,丧失中华民族传统,是一条不归路。如果那样的话,若干年后中华民族的后代会问咱们:我是谁?中华民族是谁?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是什么?您怎么回答?我怎么回答?咱们会无地自容的!

国际化,绝不是将自己家的庭院拆掉,将自己的传统抛弃,让后人无处可居、无根可寻。理智的选择应该是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与快乐分享。音乐的本意是为人类各民族传递快乐、抒发情感,是五彩缤纷的“调味剂”,不是单一化的“乏味素”。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今天的传统音乐教育现状,中华民族音乐传统的教育与传承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凸显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将“民族音乐课”写入了教育大纲。遗憾的是,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全国高师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许多院校这一方面的师资严重匮乏。有其他专业老师兼课的、有请别的专业老师代课的,也有由于师资缺乏就干脆不设这门课的。原因是复杂的,结果是一样的。由于师资本身的先天不足,只能就其所知道的有限知识有选择地进行授课。还是由于“某种原因”,有些学校甚至连课时也得不到保证,致使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在课堂上支离破碎。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一批批受这种培育的高师毕业学生,分配到了全国各个大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承担着我国普及音乐教育的重任。然而,因为先天的不足,致使教育部教学大纲里的民族音乐课在实际领域中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我们高等音乐教育的某些遗憾,使得这些后来的音乐教师们对西方音乐比较熟悉,工作可谓得心应手。但是对本土音乐文化却不甚理解,甚至还有极个别滥竽充数的。难道咱们的国民素质教育不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吗?泱泱大国的教育事业啊!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啊!这要说到国际上可真的是一个笑话!您能够设想西方大中小学的普通音乐教师不知道交响乐、不知道贝多芬吗?西方人可以不知道中国京剧与戏曲、不了解中国古琴与民乐,但是不可能不知道贝多芬、不了解钢琴,这就是人家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国际接轨,咱们拿什么去接?拿麦当劳还是肯德基?钢琴还是小提琴?让外国人来中国是看白宫还是看故宫?是看摩天大楼还是看四合院?我想这个问题傻子都知道。然而,在中国的普通学校里,我们有的音乐教师居然“不太熟悉、不太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这正常吗?我们是否该感到光荣与自豪呢?还是该感到惭愧与内疚?中华民族还需不需要传统?咱们的后代还要不要了解传统?咱们的音乐教师对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掌握与了解要不要相对均衡一点?难道就不能通过教师的职能彰显,让咱们的后代像了解钢琴、了解西方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一样,多了解一点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吗?咱们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计划难道就不能想一点办法吗?我认为是可以的。

五、一点建议

正是有了对上述这些情况的了解,作为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师,特别是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的教师来讲,心里不免沉甸甸的,确实感到了一份责任。作为身处首都的、全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音乐学院,咱们的资源还是有的。在以前与全国同行的接触中,有西洋音乐看中央(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民间看中国(中国音乐学院)的戏说。虽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份期盼。换言之,如果作为首都的北京市能够率先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方面有所举措的话,是有条件、能实现的。从普通音乐教育的角度而言,咱们不能够再如此一辈辈的只懂外国、略懂中国甚至不懂中国了!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不容懈怠!

笔者本着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郑重提请北京市委有关方面领导作出果断决定:充分利用中国音乐学院的人力资源,投入专门款项,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中华音乐母语教学能力”为主题,对市属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定期轮训与检查。以点带面,做好首都,辐射全国。以北京为中心,启动全国“中华音乐传统的教育与传承”系列工程。这可是一件名扬千秋的功德事啊!

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更加要求精神文明建设要快步跟上。否则,就会带来畸形发展的恶果。有些方面,咱们是可以做到不让后代一片茫然、辛辛苦苦地“逆向考古研究”的。因此,当代人一定要正确地善待“非物质活性文本”的传承与教育,不给后代制造麻烦和留下遗憾。

2004年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年”。北京市委2004年重点开展的十项工作计划有:(1)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4)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5)开展“外地进京人员与首都文明同行”宣传教育活动;(6)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7)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8)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9)开展首都军(警)民共建活动;(10)宣传精神文明先进典型。

笔者正是在第一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示下,引发了以上感慨和建议。咱们应该努力加强首都音乐教师的中华母语教学能力,培育首都音乐教师的民族精神,树首都中华母语音乐教育楷模,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做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首府”,而不是“别国文化的中转站”。

就音乐而言,我们既要有宽广的胸怀放眼世界,也应有坚实的本领立足本土。因为世界不欢迎“二手的感动”。

————

注:

1  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页。

2  陈铭道:《黑皮肤的感觉——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


作者简介:姚艺君(1955—    ),女,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简历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

文章刊发在《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