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茵葆:忙碌的石碾

 作家荟 2023-08-23 发布于四川

作者:苗茵葆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盘或者两盘公共石碾,安置在社员居住的聚集地,虽然由队里确定安放位置,但是使用起来不分队别,全村任何家庭和个人都可以使用。我们小西岭上安置了一盘石碾,而且距离我家很近,真的方便多了,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

石碾天天忙忙碌碌,“吱吱呀呀”闲不住。早晨一大早就有人趁凉快开始推碾;晚上,月亮天里也有人在推。如果没有月亮,有的家庭就拿来马灯照着。

石碾可以碾压各种粮食,这种原始的劳动工具,老百姓的确不可少。石碾在我的印象中碾压最多的是玉米和地瓜干。玉米是北方人的主食,家乡人爱吃煎饼,这也是每天的饭食,因此要三天两头压玉米糁子,之后用水泡了再用磨推成煎饼糊子。其次是压地瓜干子,家家户户都喂猪,要天天馇猪食,当然,喂猪除了喂地瓜糁子,也喂玉米糁子。推碾时,一个人边推边扫,即用笤帚随着推碾转圈,不停的把碾砣赶到边上的粮食往里面扫,同时还要把赶到碾脐中间的粮食往外扫。这样反反复复直到把粮食压碎。如果是两个人推,另一个人则只管用力,围着碾盘转。推到最后将碾细的粮食切断,往回扫几下,再赶着往前扫,堆积成堆,扫入簸箕,再装进箢子。

推碾最占用时间的是压玉米面或者小米面等,因为要用箩罗面,所以每推一段时间,看粮食碾细,就把棍子掸在碾盘上用罗晃动着把面罗下来。粗的再继续推,直到箩下的面越来越少。母亲碾的小米面是为了打糊粥,冬天天气很冷,打上一碗热乎乎的糊粥,再放上点红糖,喝着暖心。玉米面也有吃法,比如蒸窝头,或者蒸粗面卷子时掺上点,要么做玉米粥,母亲做的玉米粥很好喝,里面放些黑豆,有时还放点芹菜叶子。

“看有推碾的没有?”母亲说:“先去占下碾。”临推碾之前,母亲就打发我先去占碾。有时不凑巧,看碾盘上已经放了一根“巴棍子”,即推碾用的棍子,这是家乡人叫法。碾盘上放了棍子,说明已经有人占下了。而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把我的“巴棍子”竖在墙根,表明挨号。当然,也有不管不顾的,看碾闲着就把别人的棍子拿了,倒上粮食就推起来,等人家来了,嘻嘻哈哈一阵说和。

总是在碾不忙的时候,母亲去压点豆面子。母亲压的豆面子有两种,一是纯豆子压成面,用来擀面条时掺上。再是把豆子和花生一块用碾压了,用来做小豆腐。母亲习惯的叫法,把这种也称之为“豆面子”。“看,咱这南瓜渣豆腐,汤真白。豆面子里放了不少花生。”母亲对自己做的小豆腐很自豪。

除了用碾推粮食,母亲还用碾压辣椒酱,她把辣椒棵子上面大大小小的辣椒全部摘下来,嫌不多,又把园里的韭菜割了部分,择好洗净掺在辣椒里。推完之后,再推点别的沾沾碾。生怕别人家推碾,推出的粮食产生辣味。那时没有细盐,人们吃得都是粗盐,母亲就让我和弟妹们用碾把粗盐压细。老百姓就是会过,压了盐之后,母亲同样打发我们推点儿别的沾沾碾,母亲说:“馇猪食还得放盐呢。”

那个年代,每个村里都有碾。姥姥家在王子山那边,有时去姥姥家,发现舅家表姐也在推碾,姥姥家村子小,一共两个生产队,其中一盘石碾在一个棚子里,我感觉很不错,这样即使刮风或者下雨雪也耽搁不了推。临村四姨家的大门外也有一盘碾,母亲种了很多吊南瓜,让我扛着一个给四姨送去。四姨夫是工人,家庭条件比较好,再好的家庭在农村住也是吃煎饼,吃煎饼就得推碾捣磨,我在四姨家住了一夜,第二天,我还和四姨推了一次碾。

离我家近的缘故。每年过年,母亲都拿着一摞烧纸到碾旁烧烧,或许寄托一种心愿吧!

如今,我们家住上了楼房,以前用过的碾被挖掘机埋在了地下。村里把另外一盘碾安置在了我们的楼下。在碾盘的一侧竟然还刻着建造日期“公元一九六四年十月建”,这和我的年龄正好相仿,虽然人们现在都买现成的米面,现成的饭食,推碾的少了,但是石碾依旧默默无闻,见证人间烟火。

作者简介:苗茵葆,原名苗因葆,男,1964年生,山东莱芜人,自1988年开始,先后在国内报刊、杂志、网刊,发表各类文章、作品1000余件,获奖60余篇(首),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区作协会员,北京哲理诗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