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骑兵:装备 编制与战术

 袁伟忠 2023-08-23 发布于澳大利亚

前言:1206年,孛儿只斤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尊汗号“成吉思汗”,随后,蒙古骑兵东征西讨,在13世纪“铁骑横扫欧亚”征服欧亚许多土地。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那么,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装备编制是怎样的呢?

一  蒙古军队的军制

1204年,成吉思汗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度,管理蒙古各部。所谓千户制度,是大汗承认千户那颜(蒙古语:官人)世袭权力。在其本管范围内拥有分配牧场、征收赋税、差派摇役、统领军队等权力。千户制的特点是,将全部牧民用军事方式编制起来,使之隶属于各个千户那颜。每个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基层社会组织。千户一般授予开国有功的功臣,令世袭管领。千户下设百户,百户下设十户。千户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名为千户,实际户数多达数千。如术赤台千户,即由4000兀鲁兀部众组成,也有不足1000户的。百户也有类似情况。千户之上,还有万户。但万户是军事统帅,而不是行政长官。万户置左、右翼万户,中军万户,以及镇守林木中百姓万户等。千户制是打破旧有的部落组织而建立起来的。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单位。通过千户制,全蒙古百姓都被纳入千户之内,并被固定在指定牧区内,不得任意移动,户口登记入册;凡年满15岁至70岁男子都要服兵役,并随时根据国家命令,自备马匹、兵仗、粮草,由千户、百户长带领出征;所有男性公民,“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既是牧民,又是战士。那颜阶级既是成吉思汗及其家族统治人民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高踞于广大牧民之上的领主。根据规定,万户和千户那颜在其管辖范围内,不仅享有世袭封地权利,还拥有分配牧场,征收赋税,差派谣役,统领军队的权力。建有特殊功勋、被授予“答刺罕”称号的那颜,享有免除赋税、独有战利品、不受法律约束和制裁、九次犯罪不受罚、有自由放牧等权利。在蒙古骑兵占领中原后,窝阔台,蒙古也在中原推广千户制度。大肆分封。在千户制度下,蒙古各部几乎全民皆兵,《元史·兵志》记载“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孩幼稍长,又籍之,曰渐丁军。”

成吉思汗

蒙古军队的另一支组成则是著名的探马赤军,所谓“探马赤军”,来源于突厥语的“答摩支”和契丹的“挞马”。前者意为扈从官,后者意为前锋。与大蒙古国军由各自千户的士兵编成不同,探马赤军是由各部拣选的士兵混合组成的,因而《经世大典·序录》上说:“探马赤则诸部族也。”1217年,成吉思汗命木华黎攻金,从兀鲁兀、忙兀、札剌亦儿、弘吉剌、亦乞烈思五个蒙古部落的各千户、百户中,挑选矫捷有力的士兵组成五投下探马赤军。后来,契丹,色目,女真等各部也被编入探马赤军。探马赤军成为由各部族挑选而来的部队。一般认为,探马赤军专门担负攻坚,冲锐等艰巨的战斗任务。也担负战略要地的坚守任务。在蒙古军中,还有所谓“汉军”和“新附军”和募兵。汉军由金国统治下的北方各族组成。《经世大典序录》记载,“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汉军。”汉军大多是步兵。与金国的“签军”类似,汉军大多由签(qiang)发(zheng)而成。在战场上,配合蒙古军和探马赤军作战。数量众多。可以说,蒙古军队能平定中原,汉军功不可没(基本就是充当炮灰 填护城河)。据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统计,中原地区,随路总签军一十万五千四百七十一名,占当时民户的七分之一。数量非常惊人,在后来与南宋的战争中,还不断扩张。(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在蒙金战争中北方人口损失之惨烈)所谓“新附军”,则是元灭南宋后收编南宋降卒组成的军队。除了这些征发军队外,蒙古也实行“募兵制”,《元史·兵志》记载,“(蒙古军队)又有辽东之【糺军】、【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畲军】,则皆【不出戍他方者,盖乡兵也】。”他们只负责镇守本乡本土,不外出作战。

蒙古骑兵

蒙古军队中的精锐,就是大名鼎鼎的“怯薛”。(蒙文:Хишигтэн,英文:Kheshig [1]  )《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怯薛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一名怯薛军的地位甚至高于普通千户。怯薛是成吉思汗早年建立的一支私人卫队。最初组建时,这支卫队只有70人的白天侍卫(蒙古语“秃鲁花”)和80人的夜间宿卫(蒙古语“客卜帖兀勒”)。后来又增加了1000人的勇士(蒙古语“把阿秃”)。随着成吉思汗权势的日益增长,怯薛队伍也大幅扩充到了10000人,称为“怯薛军”。担任怯薛长的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战时,怯薛直接受可汗号令,可汗前往战场,必有怯薛护驾。这些禁卫军平时则负责管理,包括督导宫廷执事、照顾马匹及维护辎重。成吉思汗所建怯薛共一万四千人。担任宿卫的怯薛人员称“怯薛歹(Keshigtai)”,怯薛在后面,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军事政治阶层,地位很高。也是元代官僚阶层的核心部分。

怯薛

 二 蒙古骑兵的战略 战术

长途大迂回,长途奔袭作战和分进合击包抄是蒙古骑兵最为擅长的战术,在多次战争中得以运用。实施这些战略的基础是高速机动性。可以说,蒙古骑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高速机动性,在作战时,蒙古骑兵往往快速进军,避实击虚,如庖丁解牛一样分割,包围敌军,最后取得胜利,堪称闪电战的鼻祖。那么,蒙古骑兵如何达成战略上的高速机动性呢?首先,蒙古军和探马赤军都是骑兵(废话),保证其高速机动性,《蒙鞑备录》记载,“鞑人生长于鞍马间,人自习战,自春祖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故无步卒,悉是骑兵,起兵数十万。”(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南宋名将孟珙)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与女真不同),以畜牧业为主。故而人人都能骑马放牧射箭,马术骑术非常高明。其次,蒙古军队对马力十分重视。成吉思汗多次告谕部下爱惜马力,珍惜战马。对浪费马力的部将予以严惩。此外,蒙古骑兵还有严格的驯马和“从马”制度。同样是《蒙鞑备录》记载:“鞑国(即蒙古)地丰水草,宜羊、马。其马初生一二年,即于草地苦骑而教之,却养三年,而后再乘骑,故教其初是以不蹄啮也。千百为群,寂无嘶鸣,下马不用控系,亦不走逸,性甚良善。日间未尝刍秣,惟至夜,方始牧放之。随其草之青枯,野牧之。至晓,搭鞍乘骑,并未始与豆粟之类。凡出师,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弊”这一切,充分保证了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三 在后勤方面,蒙古军队的压力非常小。出征只带马和羊群,“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随行羊马自食、食羊尽则射兔、鹿、野泵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同上)。而驿站制度也为蒙古骑兵的高速机动提供了保障。《元史》记载: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给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遇军务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内则掌之天府,外则国人之为长官者主之。从蒙古本土通往察合台和拔都等封地、通往各大汗国的驿路以及从和林通往中原汉地的驿站,每一个驿站都常备有马匹食物粮草等物。诸牛铺马站,每一百户置汉车一十具。各站俱置米仓,站户每年一牌内纳米一石,令百户一人掌之。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这样一来,无论何处发声战事或是需要粮食,蒙古帝国能迅速反应过来并且转运大量粮食,军事后勤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完全足够让蒙古铁骑纵横世界而不担心粮食问题。

蒙古骑兵

以上的种种,为蒙古骑兵的高速机动提供了保证。蒙古骑兵可日行80公里,在驿站制度下最快则可日行500公里。在此基础上,分进合击,迂回包抄,包围敌人成为蒙古军屡试不爽的战略。元朝大臣郝经就曾说“国家用兵,一以国俗为制,而不师古。不计师之众寡,地之险易,敌之强弱,必合围把槊,猎取之若禽兽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鞭弭所属,指期约日,万里不忒,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用奇”(《元史》)。蒙古军西征波兰,匈牙利,即分兵五路,而后会师布达佩斯。窝阔台攻金,也“假道于宋”,迂回从南部直驱大梁(开封)。忽必烈攻南宋,也是五道出师,会攻鄂州,再攻临安。以上种种,均堪称机动战略的典范。

利格尼茨会战(battle of legnica)中与欧洲军队交战的蒙古骑兵

在战术上,与一般人印象不同,蒙古骑兵并非以“骑射”取天下,而是非常重视骑兵冲击战术。在作战时,轻重骑兵配合作战。轻骑兵放箭骚扰,削弱,引诱敌军。重骑兵实施冲击。这是游牧民族的经典战术,西方称之为“帕提亚战术”。蒙古骑兵中冲击重骑兵比例很高,达到了40%。每临敌阵,蒙古骑兵非常重视侦查,常常“登高望远,先相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 《黑鞑事略》中记:“其行军,尝恐冲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远,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某所有粮草,皆责办于哨马回报。”待有机可乘,便发起进攻,“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即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即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面八方,响应齐力,一时俱撞,此计之外,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射中镝,则两侧具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敌或见,则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搅敌军,鲜有不败。”在战术上,蒙古骑兵时聚时散,忽分忽合,令敌军摸不着头脑。“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藉先锋,衽革当先,例十之三,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聚簇为敌所包,大率步以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谓之鸦兵撒星阵,其合而分,视马策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为号。自迩而远,俄倾千里。”这种虚虚实实,轮番冲击,四面包围的战术,在野战中极其难以对付,常常能使敌军抵挡不住,自行溃散,从而歼灭对手。

三 蒙古骑兵的装备

在装备方面,蒙古角弓是蒙古骑兵的代表性装备。蒙古无论轻重骑兵,一律佩弓矢。“有顽羊角弓、角面连靶通长三尺” ,弓统以韧性好的皮筋制成。张弓拉弦越紧,弓臂改变的弓形大,储存的能量大,猛松弦时,使积储的能量突释,将扣在弓弦上箭射出。射程远(有效射程150-200米),拉力大,可与西方长弓相媲美。并有轻重两种箭头,重箭在一定距离内足可以射穿一般的扎甲和锁子甲。除此之外,蒙古骑兵常用的武器包括长骑矛,盾牌(比较少见,有的话一般是小圆盾,在攻城战时也会用大盾或者柳条盾牌),副武器则是弯刀,钉头锤,狼牙棒等。

蒙古马是蒙古骑兵的好伴侣。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一般仅1.3-1.4米高,头大颈短,速度和爆发力不强,但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吃苦耐劳,耐力良好,并且不挑食,什么都吃,食物短缺时甚至可以只吃草根,树皮。被许多网友戏称为“核动力马”在蒙古征服中亚,东北等广大地区之后,速度较快,爆发较强的中亚马加入蒙古军队,更使得蒙古军如虎添翼。

蒙古马

在盔甲方面,大多数蒙古骑兵的盔甲特别是马甲通常是皮制的铠甲制品,包括头盔、胸甲、双臂护甲、腿甲等;材质主要是皮质,有少量铜铁质。这种铠甲轻巧、坚固、易于制作,且可以拆装,这有利于蒙古骑兵长距离机动,又有防护力,战时也容易补充。而负责冲击的重甲骑兵,盔甲则十分精良,他们多装备重型扎甲。扎甲由大量的铁甲片组成。在甲片中穿孔用皮革条编在一起。蒙古骑兵有时也会使用铁片更小,编在整片皮革上的细鳞甲或西亚中亚式的锁子甲。这种扎甲往往有护颈和腿裙保护颈部和腿部。头盔方面。笠形盔在蒙古军中比较普遍。在蒙古西征时,大多装备重型扎甲的蒙古军队中的重骑兵,其装备水平在总体上恐怕完全不逊于装备良莠不齐的西欧封建骑士,甚至更好。

头戴笠形盔的元顺帝(图片来源:冷兵器研究所)
蒙古鳞甲(图片来源 中国历代甲胄图鉴)

四 蒙古骑兵是否天下无敌?

如前所述,蒙古军队尽管战斗力强悍,但是也不是天下无敌。在多山地,河湖,森林的地形,蒙古骑兵难以发挥其快速机动性,其作战效率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攻打南宋的战争中,南宋统治者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在江淮地区因地制宜,利用江淮水系,开掘水道,设置大批水网障碍。修筑大量水上或陆上城寨,在城寨百里以内,三里挖一沟,五里挖一洫(田间水渠)。限制蒙古骑兵的机动,同时,制造轻便战船,组建机动部队,水步各半,以便随时支援。形成了江淮防区这条大纵深防御地带,取得了良好效果。直至南宋灭亡,蒙古军队仍没有正面突破这道防线。

在四川,面对南宋的山城防御体系。蒙古军队同样无计可施。只能采取笨办法像拔钉子一样,逐个要塞攻破,效率极其低下。南宋在四川修筑大小数百堡垒要塞,以钓鱼城为中坚,以重庆为指挥中枢和后方基地,通过长江水道和四川境内的长江各支流水路(相当于手指)链接各大山城要塞(相当于手指关节),这些要塞全在环山相围有悬崖峭壁的特高山顶上,由附近生活在平地的百姓和军人迁徙充实而成。多扼山带水,通路少而险,并有存粮水源,利于长期坚守。要塞群通过水路相连接,星罗棋布,互相支援,构成了网络状,手掌形的防御网络。将整个四川变成一个大堡垒,阻挡蒙古骑兵近20年之久。

南宋在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

从单兵素质方面讲,蒙古骑兵亦牧亦兵,其单兵战斗力显然不能与专司战斗的职业化军队相比。试举两例,在元朝对日本的两次远征中,尽管日军无法正面抵挡蒙古的大兵团进攻,但是在单打独斗中,日本武士的骁勇善战还是给元军以深刻印象。例如武士菊池武房率两百骑直接冲入元军阵中。元军大乱。被杀数十人。武士竹崎季长更是单枪匹马杀入元军阵中,手杀十几人。全身而退,元军副帅刘复亨也被武士少贰景资一箭射伤,使得元军士气大跌,为其失败埋下伏笔。

在蒙古第三次西征中,强大的埃及马穆鲁克骑兵堪称蒙古骑兵的噩梦,马穆鲁克,原意为奴隶,前身是由奴隶组成的,保卫哈里发和苏丹(穆斯林统治者的称号)的古拉姆卫队。马穆鲁克多由钦察突厥系的奴隶组成。埃及人通过种种手段买来或者绑架来几岁的小奴隶,然后行割礼。马穆鲁克从小进行十几年的军事训练和灌输狂热的伊斯兰思想,二十几岁才能正式服役。故而马穆鲁克各个骁勇善战。马穆鲁克多着重扎甲或者锁子甲。使用弓箭,骑矛,大马士革弯刀,钉头锤作战。马穆鲁克精通骑射、肉搏,马上马下都非常厉害,是典型的多用途骑兵。单兵战斗力很强。甚至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在1260年的艾因 贾鲁会战中,蒙古骑兵入侵埃及,与马穆鲁克野战于巴勒斯坦的扎鲁特山谷,因长时间肉搏不敌马穆鲁克,败退,最终被追上全军覆没,主将怯的不花战死。在往后,蒙古伊尔汗国统治者旭烈兀,阿巴哈又多次发动对马穆鲁克的侵略战争,均以失败告终。随着蒙古统治者逐渐腐化,堕落,土地兼并严重,亦兵亦民的千户制度名存实亡,底层牧民纷纷逃亡(这一现象在蒙古统治的中原特别明显)。不久,蒙古骑兵特别是元朝的蒙古军便大多丧失其战斗力,最终烟消云散,空留后人嗟叹。

马穆鲁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