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财此有用!竞奢斗富不足取

 寂寞的雄鹰 2023-08-23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大学》上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最后一句话叫“有财此有用”,就是说我们事业成功了,或者赚了很多钱,要把这些钱用在哪里呢?是不是事业成功之后,就去和别人竞奢斗富,看看谁用的东西更奢侈,谁坐的车更高档呢?如果这样去用,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持久,财富也不会持久。
虽然事业很成功,但是仍然需要保持谦恭有礼的态度,自己的日常用度,也要有一定的节度。所以要把钱用在哪里呢?要把钱用在提升正能量上。
在《政要论》上有这样一段话,“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尧舜之居,土阶三等,夏日衣葛,冬日鹿裘。禹卑宫室而菲饮食。此数帝者,非其情之不好,乃节俭之至也。”这句话就是说,凡是修身治国的人,关键就在于能否节制自己的欲望。
《礼记》中说:“欲不可纵,傲不可长,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考察过历史的人就会发现,凡是有家有国的人,之所以能获得昌盛,没有不是因为节俭的;而他们失去天下,也没有不是因为过分地奢侈、浪费。节俭的人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奢侈浪费的人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放纵自己欲望的人就危险了,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就平安了。
尧和舜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三等土台阶,夏天穿的是粗布编织的衣服,冬日穿的是鹿皮制成的大衣,他们的衣服都非常简陋。大禹的宫室非常简朴,饮食非常粗鄙。这些帝王并不是不想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但是他们这样做,恰恰是因为节俭才能使天下太平啊!当然很多人看了这段话,可能会认为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物质不丰富,所以这些帝王才要节制欲望。
那我们看一看,在贞观之治时,财富很多,天下很多的国家都来朝拜。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在《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君之道,首先必须心存百姓,如果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就像割大腿上的肉来喂饱肚子一样,虽然肚子填饱了,但终究会身亡。如果要想天下安定,就必须先端正自身。“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这句话就提醒我们,能真正伤害人身的,并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嗜欲导致的灾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如果君主沉迷于美食滋味,放纵于声乐享受,欲望越来越多,所带来的损害也就越来越大,这样做既妨碍了政事,也会使百姓遭难。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dú〕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再说出一个不符合道义的话,老百姓就会分崩离析,出现怨言四起,众叛亲离的局面。我每每想到这一点,就不敢过分地安逸。唐太宗在盛世之时,不仅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而且还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般而言,人们在贫穷的时候,能甘心于清苦。但是一旦条件好些,就会对奢华的生活生起好要之心、攀比之心,就可能会为了满足欲望而沉迷堕落了。
从这可以看到,历代的明君之所以能治理好天下,就是因为他们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勤俭节约。而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真正地做到爱民。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领君主欲望很重,贪求没有止境,就会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去盘剥百姓,甚至与民争利,那就自然不会去爱民了。
就我们现代社会而言,拉动内需,就需要高消费,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为什么会有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呢?归其根本,就在于人不断膨胀的欲望和地球有限的资源产生了矛盾。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却无止境,两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不可调和,所以才出现了生态危机。所以在现代社会,物质发达的今天,仍然需要提倡节俭,惩忿窒欲。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