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写古村】揭方晓|橫源姓氏

 珍影像 2023-08-23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图片

橫源姓氏

揭方晓

有人说,横源姓“王”。显然,这是指横源村的外在格局。


图片




横源,金溪县石门乡所辖古村。自建村至今,已历经八百多年,繁衍生息三十三代。走近它,须从一口池塘开始。正对总村门的那口池塘,初看跟寻常农村池塘并无二致,碧波荡漾、起伏错落,但联想到村庄附近并无溪水流经,这口池塘就意义非凡了。

古人建村定居,大都讲究风水。风水理论中的“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有荫地脉、养真气、聚财富、出人才的功能,因此村庄中不可缺水,都以水为脉落进行布局,即所谓“傍水而居”。除了风水,池塘还有大的用处。大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古代很多农村,池塘是比较普遍的生活设施,既方便村民生活,又有助于消防。



图片


过池塘,向总村门方向走,

有八对旗杆石。其中,左、右最外侧的两块旗杆石上,都刻有“乙酉科”三字。旗杆石,古代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地标象征。明清时期,凡家人或族人考中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这么说来,用来竖大旗的旗杆石应当是古代进士、举人的“荣誉证书”了。



图片

再往前,则是两口古井,极为对称地置于总村门前,至今仍旧水源充沛,丝毫没有枯竭之象。而更为对称的,是总村门左右各有一株七百多龄的古樟树,枝叶舒展、冠盖如林,成遮天蔽日之势。村口有古樟树并不稀奇,可是两株古樟树如双胞胎般,拥抱着、护佑着这方天地,就比较稀奇了。到一些古村参观,往往能在村口看见一些参天大树,如这两株古樟树,这是所谓的“水口树”。因为树龄够大,水口树一般都比较高,就像天然的避雷针,有吸引雷击、保护房屋的作用。同时,水口树有屏风的作用,进村庄时,往往绕过水口树,才能看到村庄,可以起遮挡、迂回的作用,给人以曲折、幽深之美。




图片


总村门并不高大,也不华美,但门额题有两行字,上面一行为“赐进士第”四字,下面一行为“黄甲”二字,让人肃然起敬,觉得这寻常的村门顿时高大起来,华美起来。黄甲,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因用黄纸书写,故名。意指村里考取功名的人不少。

图片

横源古村布局并不复杂,只一条总村门之后不到百米的直街,以及三条短短的横巷。可有人说,这座村庄最大的奥秘、最妙的所在就在于此。他们说,该村外在布局是个“虎头形”,你看啊,总村门前的池塘,象征虎口;塘岸竖立的那排历代科举高中者的旗杆石,象征虎牙;总村门前有一石墩,象征虎鼻;总村门左右两边对称的古樟、古井、围墙,象征虎眉、虎眼、虎耳。由总村门进村为一条直街、三条横巷,象征虎头上的“王”字。

也正因为这样,许多人就认为,横源村自然就姓“王”了,虎气纵横那般的“王”、虎啸山林那般的“王”,虎步龙行那般的“王”,虎虎生威那般的“王”……






图片



图片


可横源村的村民都说,他们姓“张”。“张”是他们的集体符号,是所有村民的身份认同。自然,这是指横源村的内在精神。

村民告诉笔者,这个村里几乎清一色姓张,以前还有几户杂姓,现在都没有了,这是个典型的家族村。问及村里张姓来历,村民自豪地说,村子始祖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后裔,从陕西横渠迁来此地开基创业,因宗族来源于横渠,故将村子取名为“横源”。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张载曾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震烁古今的“横渠四句”,就出自张载的《横渠语录》。

源自这样伟大的人物,是横源村民最大的幸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横源村人杰地灵,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有文进士、文举人,也有武举人;有品行高洁者,也有才能卓著者;有济天而行者,也有隐没山林者,在清同治《金溪县志》中,多达40余名横源张姓子弟有传记,是周边县市少有的大姓、旺族。其中,不收润笔费的清官、大书法家张应雷;上马能缉盗,下马勤于事的张士任;开专选杜甫律诗作注先河的张性等,是横源张姓的骄傲。

横源张姓这样杰出,四言八句的族训,无疑起着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其族训内容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勤俭治家,努力耕读,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样的族训,字字珠玑,祖辈对后人谆谆教诲之苦心,跃然纸上,深入血脉。


图片


在总村门的墙上,还镶嵌着两块明万历年间的禁碑,依稀可见:“左禁:一合族早禁酒汤,以茶代……一禁春会酒,一禁常生日暖寿……”除了零星字句外,大多斑驳不可辩,村民介绍说,这两块禁碑所写,皆为简朴节俭之意,张姓子弟时刻铭记在心。

横源村内遗存的古屋老宅为数众多,最出名的是题为“州司马”的府宅,号称“九十九重门”,笔者理解的“九十九”,当为虚数,众多之意。其他还有“大夫第”“滋兰轩”“介兹堂”“斗室光生”“德星楼”“光裕”等,门额石匾上的字,皆端庄厚重、圆润通达,定是名家所书,虽历数百年依然熠熠生辉。村中最高处,是“柏轩书院”。据介绍,古时该书院内讲堂、祭祠、书舍、亭榭、楼阁等设施,应有尽有,想必村中学子苦读之余,登高远眺,村容、县貌;京城、考场;魁斗、文曲;宦海、天地;胜负手、得失心……尽收眼底,令人血脉偾张,顿生仰天长啸之志、经天纬地之心。

现在,横源老村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村民都搬迁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公路旁。可说是迁往它处,其实就在老村隔壁,街巷依然相通、鸡犬依然相闻,其实浑然一体。或许,这是横源村民向往新生活与守候老时光之间,寻找到的最佳平衡吧。



图片

出得村来,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村子。

一时之间,草木之青绿、斜阳之金光、砖石之青厚、弄瓦之黛漪,毫无违和地组成一幅水墨画似的整体。而村口的池塘边,一老一少在钓鱼,长长的钓杆、若有若无的丝线、远处的水面悠闲游弋的水鸭,让所有东奔西走的情绪瞬间慢了下来、停了下来,觉得在此长歇,未必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笔者突然想到,这样的横源,应该姓“和”,和谐的“和”,温和的“和”,和睦的“和”,和煦的“和”,和畅的“和”,祥和的“和”,谦和的“和”,熙和的“和”,和顺的“和”,和善的“和”,地利人和的“和”,时和岁丰的“和”,凤协鸾和的“和”,和衷共济的“和”……

一个“和”字,万千情怀。

相信只有这样的情怀,才配得上横源古村。

(作者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

END


图片

金溪县石门乡白沿村橫源村

图片
图片

总期第一百零二期‍

编 校:张雪琴 

审 核:徐庆云

签 发:吴素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