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寻秘】幕僚——清朝地方官的私人秘书

 细雨青衫 2023-08-23 发布于重庆

KINDERGARTEN

图片



幕        僚
——清朝地方官的私人秘书
邱  真
       

在清代有个说法,叫做“无幕不成行”。就是说所有的地方官衙中普遍地聘请幕僚。地方官署中的幕僚(俗称师爷),是由地方官员私人聘请的,不属政府公职人员系列,报酬由幕主私人支付,直接为幕主服务,职责是办理刑名、钱谷、案牍等具体行政事务。笔者认为,幕僚其实是清代地方官员的私人秘书。

一、名称和职责

幕僚,又称幕宾、幕友、幕客、宾师、西宾、西席、老夫子等,最流行通俗的称呼是师爷。从事幕业叫做人幕、作幕、习幕、游幕。为什么这种职业与“幕”联在一起呢?对此作一探究就可略知幕僚的历史渊源及其地位和性质。

幕即帐篷,古代军队出征临时搭成帐幕作为将帅的办公场所,称为“幕府”,在幕府中从事辅助性工作的参军、书记等僚属称为幕友、幕客、幕僚。“幕宾”的称谓出自《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西席”是古代家庭教师的坐位。“西席”、“西宾”、“宾师”,意指幕僚是幕主的朋友和老师。这种称呼表明了幕僚的身份和受到的礼遇。

幕僚的产生可上溯到先秦时期。战国时,贵族们兴起了养士之风,著名的有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所养之士都在3000人左右。这些人称为门客、舍人,大多有一定的智谋或一技之长。爱唱“长铗归来兮”的冯谖,在为孟尝君收租的事件中的表现,证明他不是只管要吃要喝的,即使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凭一技之长在关键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魏晋时的记室、参军、书记、主簿等幕职人员,从事的是秘书性工作,是完全意义上的秘书人员,但不能算作私人秘书。雍正皇帝说:“今之幕客,即古之参谋、记室”。清代的幕客,在工作性质上与汉晋时的幕客是一样的,但两者又不能划等号。汉晋时的幕僚是公职人员,由征辟入幕,上报朝廷备案;与主官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报酬也由官府支付。清代时的幕僚(师爷),则完全是主官私人聘用的,只对幕主负责,纯属私人秘书。这个群体形成于明朝中晚期,盛行于清朝。

为什么清朝地方官署都聘请“私人秘书”性质的幕僚呢?本文不就这个问题作全面论述。但有一点需指明的是,作为地方官员聘请私人秘书,与官员个人专权是有很大关系的。从历代秘书机构的变迁中可以悟出:新即位的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都建立了一套自己信赖并直接为自己服务的秘书班子;这个班子权力逐渐膨胀,到改朝换代时,新的皇帝又建立一套新的班子以取代旧的班子。清代地方官员聘用幕僚,实际上是为个人专权建立私人秘书班子。幕僚大多是幕主信赖的朋友,其职责就是“佐官为治”,辅助幕主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充当参谋助手。

根据地方行政工作需要,幕僚也分为若干种类,担负着不同的职责。一般说来,有刑名、钱谷、挂号、征比、书启、账房、知客、阅卷等幕僚。刑幕,是办理司法诉讼事务的幕僚。钱幕,是办理户籍、婚姻、田赋、土地事务的幕僚。挂号,负责公文收发、存档,还负有督促职责。征比,是负责催征钱粮和地丁的幕僚。书启,指起草公私函件的“秀才”,是文字秘书。账房即会计。知客,专门从事接待、应酬工作。根据主官主管的工作性质,幕僚的职责和称谓还有多种。督抚衙门的分工较细,州县的幕僚人数少,综合性强,一人需身兼数职。

二、幕学和学幕

有关幕业的专业知识即为幕学。幕学有其专门读物,这些读物一部分是从事幕业的人在工作实践中逐渐确定的书籍和文件,有一部分是作幕的经验总结。在当时局外人把幕学看得很神秘,传说幕业人员有“传抄秘本”。其实只要看一看幕学读物的种类,并不感到神秘。

幕学读物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大清律例》及其注疏。《大清律例》是清代关于刑事、民事、行政的法律总集。全书由律和例两部分组成。对《大清律例》作注和导读性的书,有康熙时沈之奇的《大清律辑注》、王明德的《读律佩》、乾隆时沈辛田的《增订刑钱指掌》。这些都是幕僚的必读书。还有一些典章制度如《大清会典事例》、《六部则例》、《六部处分则例》、《赋役全书》等。

(二)文书和案件汇编。《示谕集录》、《上控》、《顶驳》是当时所谓的“传抄秘本”。《示谕集录》就是官方发布的公文的汇编,《上控》、《顶驳》是一些成案的汇编。这些在幕僚间相互传抄,作为撰写公文和办案的参考。许多有名的幕僚把自己撰写的公文或私人信函,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汇辑成册,成为幕学读本。如雍正年间名幕邬思道将自己撰写的公文汇辑成《抚豫宣化录》,龚未斋、许葭村分别将自己的信函汇辑成《雪鸿轩尺牍》和《秋水轩尺牍》。乾隆年间王又槐的《办案要略》和嘉庆年间吕芝田的《律法须知》介绍了大量办案方法和经验,道光年间祝松庵编辑的《刑案汇览》汇集了三千件疑难成案。上述这些书籍,既是幕僚们的重要读物,也是今人研究幕僚或幕学的重要资料。

(三)幕学“概论”。乾隆年间的汪辉祖作幕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外甥兰启向他请教作幕的知识和经验,他便写了《佐治药言》,不久感到言犹未尽,又写了《续佐治药言》。《佐治药言》和《续佐治药言》是他多年作幕的经验总结,对作幕的基本知识和幕德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幕学“概论”性的书还有万枫江的《幕学举要》,介绍了幕学的基本知识。张廷骧把上述书及《钱谷备要》、《刑幕要略》编纂成《入幕须知五种》,成了幕僚的案头必备书,作幕的指南。

当时学习幕业没有专门的学校,而是采取拜师学徒的形式,跟着幕师学习,一边协助工作,一边读有关专门书籍。拜师学幕,亲缘性很强。一般都是祖孙相传、父子相传或从戚习幕。因为幕业在当时是一种社会职业,是幕业人员的生计之本,而且幕业有它的专业知识,局外人视为“秘诀”,所以,不是亲人、亲戚或得意的徒弟,一般不愿传授“真经”。

学幕的过程就是实践和读书的过程。当时的人们把“读书”与“读律”区别开来。读书,是读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而奋斗;读律,就是读法律条文,指学幕。幕僚的基本职责是办案,熟习律例是基本的要求。汪辉祖说:“幕之为学,读律而已。”“读书不成,而去读律”,表达了幕僚们没有实现科举成名的理想而去作幕的无奈心情。当然,“读律”只是学幕的代称,学习幕业,不光是读律,凡是有关幕学读物都要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文史经典,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在从师学幕过程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抄嗣后”。清代法典《大清律例》,是律例并用。律是法律条文,一般不轻易变更;例是对律文的补充条例,是中央随时颁发的。这种“例”的格式分两部分,前部分是事由,后部分是具体办法。在前部分述说完理由后,总有一句话:“嗣后……”,嗣后的内容是具体办法,文字虽简短,却是办案的依据。这种例很多,随时都要运用,幕僚们就要经常用小纸条把“嗣后”部分的内容抄好贴在律文旁边,以便在查律文时能看到“例”。这就叫做“抄嗣后”。学幕的徒弟就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替师父抄一份,自己抄一份,以供日后使用。

三、慕德和名幕

提起幕僚,看过晚清讽刺小说的人,脑海里会浮现阴险狡诈、图财害民的干瘪老头的形象。实际上,幕僚中好人多于坏人,有许多人品、学问、政绩都是值得称道的。不过,到了晚清,由于官场腐败加剧,劣迹斑斑的幕僚也为数不少。

同任何一种社会职业一样,幕业也有它的道德规范。康熙年间石成金的《传家宝·幕友不费钱功德》可称作幕箴:“不欺东君;不倚官势;不想昧心钱;不作亏心事;盛寒炎暑谏省刑;细心理词卷;地方有利弊之事,力劝东家兴除;民情冤抑,赞成东家剖雪;东家盛怒,阻其出堂理事。”汪辉祖的《佐治药言》40则,大部分内容是论述幕僚的道德修养。

能够遵守幕德并表现出卓越政治才能的幕僚清代不乏其人。这就是所谓的名幕,即著名的幕僚。

许同莘在《公牍学史》中说:“幕友著闻者,康熙间则有蠡县李恕谷;乾隆间则有萧山汪龙庄。”李恕谷(1659—1733年),清康熙年间思想家,著作有《恕谷文集》等,当过浙江省桐乡县令郭子坚的幕僚。因他携带家眷不便,郭子坚特地为他筑楼纳妾。李恕谷注重实际知识,认为“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他当幕僚是为了试其学问,当幕僚时间也不长。可算作“名人作幕”,还不能算作“名幕”。

汪辉祖算是纯粹以作幕著名的。汪辉祖(1730一1807年),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11岁时遭家庭变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17岁成为秀才,后三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生活的沉重负担迫使他走上了长达34年的游幕生涯,前后共给16位幕主当过幕僚,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幕业经验。他著的《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是作幕的教科书,《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和《学治说赘》则是做官的教科书,表现出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另外他还完成了多部历史著作。他是一位人品正派、政治和幕业精熟、治学严谨的幕僚。

清代野史中有关于“邬先生”的记载。雍正年间,田文镜的幕僚邬先生(邬思道),为田文境撰写的奏折,每每能迎合皇帝心意,使田文镜很得宠。后来,邬先生闹矛盾离开了田文镜,使得田文镜常常遭到谴责。田文镜不得不想办法请回了邬先生。在一次请安折中,雍正皇帝批曰:“邬先生安否?”连皇帝都这么器重他。他把撰写的公文编成《抚豫宣化录》,成了幕僚们的写作范本。

本文提到的王又槐、龚未斋、许葭村等,都是以作幕著名的名幕。


图片

文章来源:秘书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