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绘画的第三代代表波提切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期,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便是从这里发端并传播开来的。经过14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文艺复兴美术也开始破土发芽,迎着社会变革的风浪成长起来。乔托(约1266-1377年)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现实主义原则,超越了一般技法的意义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1420年前后,建筑师布鲁内来斯基、雕塑家多那泰罗、画家马萨乔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马萨乔被认为是第二代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并将解剖学、透视学运用到绘画中来。他的艺术原则不仅成为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的典范,而且也对欧洲现实主义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提切利则是佛罗伦萨画家中的最后一位大师和佛罗伦萨画派中第3代画家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文艺复兴盛期开始的第一位画家。 桑德罗.波提切利(1444-1510年),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鞋匠之家,幼年被送到首饰作坊学习金银细工;后来又向菲列普.李庇学习绘画,还在委罗基奥和波拉约诺的作坊里当过助手。他的画作,注重线条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明艳的色彩。题材多取自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但却自由地抒发个性和世俗感情。他汲取古典作品的精华和佛罗佛萨其他艺术家的特长,加以总结提高以至大成。他在美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以异教题材打破了《圣经》题材的限定,并采用裸体形象入画,赢得了表现人文精神的最大自由权利。《春》、《维纳斯的诞生》和《诽谤》是其画作中的典型代表。 《春》作于1478年,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画作长314厘米,宽202.9厘米。取材于同代诗人波利西安诺的寓言诗《吉奥斯特纳》,因而《春》也是一幅寓意画:在开满鲜花的林间草地上,端庄文静而略带羞涩的维纳斯出现在画面中央,她是美和爱的化身,在她的召唤下,春天降临了。左边的信使之神麦丘利向人间通报这一美好的消息,他身披红衣,腰间佩带短刀,伸向上方的右手正在用法杖驱赶冬天的残云。 右边的春神芙露娜身着轻薄绸纱,嘴里衔着香草和鲜花;从天而降的风神塞菲尔穿着象征飘流气体的兰色披风,他鼓起面腮吹动风势,将芙露娜推向人间;春神在风中飘然而行,花瓣撤落在花神的身上。花神头戴花冠,身穿绣满丁香花和玫瑰花的绣衣,右手从衣兜里掏出花瓣洒向大地。倾刻之间,乌云随风散去,百花飘香,万木争荣,果实累累。在维纳斯的右边是美丽、青春、欢乐3位女神;她们身穿透明的沙衣,跳着优美轻盈的舞姿。在维纳斯的头上飞来了爱神丘比特,他蒙着双眼;正向3位女神发射那爱情的魔箭。这幅构思独特,富于想象的画作,用人物形象来象征春天的景物和美好的理想,画家以典雅优美的装饰造型、生动的线条和明艳的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颖而又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是西方绘画史上的空前杰作。 《维纳斯的诞生》作于1485年。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画作长283厘米,宽175厘米。它也是根据《吉奥斯纳》而作,是《春》的姊妹篇。同样赞美了青春和生命。维纳斯是古典神话中的美神和爱神,传说她诞生在爱琴海的波涛之中,出生时即已成年,隐含着天生而又完美无缺的用意。画面的中间部位,裸体的维纳斯宛如一位珍珠转化的仙女,从漂亮的大贝壳中舒身站起,漂浮在兰色的海面上;翱翔在天上的春神和风神展开翅膀洒落着纷飞的鲜花,把贝壳和女神轻轻地吹向岸边;身着华丽服装的时辰女神快步从林中迎出,张开红色的绣花斗篷正准备为美神维纳斯穿着;所有的生命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海洋的波涛在维纳斯的身后发出阵阵的节奏,好像在为维纳斯祝福和送行。这幅画具有大气般的澄清感,线条优美纯熟,色彩鲜艳透明;从海中诞生的女神身材修长,容貌秀美,脸部表情高尚,眼睛凝视着远方,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她像一位新时代的天使,把美好和幸福带到了人间。因而它刚一出现,就博得了市民阶层的欢心。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美丽的维纳斯女神,在中世纪被视作"异教的女妖"而横遭焚毁,现在波提切利则把她作为向宗教神学挑战的光辉形象,奉献给市民阶层和伟大的时代。 这个被认为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并不像后来某些画家所表现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少妇,而是天真无邪、自然优美,特别是那双出神而又略带忧伤的大眼,更富有纯洁、真稚的美感。维纳斯的塑造基本上是写实的,但在脖子、头发、手、足等局部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突出形象的精神美,流露出画家的思想和信念。 《诽谤》是波提切利晚年的作品,约完成于1494年,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画长91.8厘米,宽61.9厘米。创作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伸张正义,但却流露出向宗教回归的情绪。波提切利长时间在美第奇家族的贵族圈子里从事创作,他目睹了新贵族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的道德败坏,因而产生了内心的忧伤和不安。当1494年法国侵略军进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卖身投靠时,波提切利便义无反顾地站在了驱逐美第奇家族的贫苦穷人一边。维护民族利益和穷人利益的领导者萨伏那罗拉是一位僧侣,为了纯洁宗教和端正道德,他也排斥古典文化和人文主义的异教艺术。在民族耻辱和道德危机的灾害面前,波提切利焚毁了自己的一些作品,选择了萨伏那罗拉及其所从事的斗争,产生了宗教回归的倾向。4年以后,美第奇家族得以复辟,罗马教皇将萨伏那罗拉判罪,烧死在佛罗伦萨。在这种背景下,波提切利创作了《诽谤》。题材出自一个寓言脚本,主题是表现真理正在遭受迫害。画面背景是在一间古典建筑的大厅里,长着两只驴耳朵的法官坐在左边的审判台上,"无知"和"轻信"扯着他的长耳朵正在进行诬告;画面中央,"嫉妒"身穿黑服指着法官的鼻子正控告无辜者,无辜者赤身裸体,被手执火把的"叛变"抓着头发拖进了大厅;"虚伪"和"欺骗"赶过来给"叛变"梳妆打扮;一个象征真理的裸体少女,举手仰望苍天,显得十分孤立、脆弱,越发显出邪恶势力的嚣张;在"真理"的身后是那个身穿黑袍正在溜走的丑恶巫婆,她就是"诽谤",阴险的面孔正畏惧不安地斜对着"真理"。整个画面的气氛显得窒息、紧张,线条和色彩也失去了往昔的光辉。这幅画作鞭笞了封建势力的虚伪和残暴,展示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成为波提切利晚年的杰作。 波提切利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画派的杰出代表,与他同期的本派艺术家还有画家安东尼奥.波拉约奥洛(约1429-1498年)、底曼尼可.基兰达约(1435-1488年)、雕塑家、画家和工艺美术家安得瑞尔.委罗基奥(1435-1488年)。此外,翁布里亚画派和帕都亚画派也深受佛罗伦萨画派的影响,出现了弗朗切斯卡和曼坦尼亚等出色画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