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tnj660630 2023-08-24 发布于江苏

党的二十大和2023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笔者以为,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都十分明确的大前提下,通过创新驱动、结构升级、资源重组、专业支持、品牌建设等举措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实现人的培养的现代化。

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教学改革

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项任务:一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建构自主培养机制,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性改革;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充分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可以有不同维度的表述。笔者倾向于表达为三个层次:办好每一所学校,这是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首要前提;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从“机会公平”到“结果公平”的新追求,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长和美好,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上好每一节课,这是连接上述二者的重要桥梁之一,鲜明体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公平,是从“机会公平”到“结果公平”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方式。

何为上好每一节课?第一,“上实”,即根据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教学的实际,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育人取得明显实效;第二,“上精”,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实施、组织、评价等各个环节,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追求教学的更高品位和境界;第三,“上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积极、自主、能动地参与到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充分经历学习过程的快乐和美好,充分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好课”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综合性地把教师对学科的研究和对儿童的研究联结起来,把对学科的表达和对儿童的表达联结起来,从而实现把儿童引进学科,把学科展现给儿童,体现了教师主张、教师人格、教师风格中最美好的东西,同时唤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科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Image

教学改革需要教学研究的支撑

教学改革始终与教学研究为伴。既没有脱离教学研究的教学改革,也没有脱离教学改革的教学研究。因为教育教学是实践科学,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需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在新行动中不断纠错、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以江苏基础教育界的名师大家为例,他们都是自觉地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专家型教师。如斯霞,她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她17岁执教,85岁退休,一生执教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她提倡“童心母爱”,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20世纪50年代,斯霞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又如李吉林,她是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1978年,她开始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意境说”的精髓,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中,历经30年之久,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众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再如洪宗礼,他是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教师,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从教40年来,洪宗礼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教育科研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他主编了3套初中语文教材,主持完成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并出版了6卷本文集。他依据“五说”语文课程建构观,把语文的要素及其构成关系、规律、序列编织成网状的语文教育“链”,揭示了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此外,还有李庾南、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华应龙等。这些名师大家不仅在教学改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而且在教学研究上形成了自觉意识,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扎实的学理功底和规范的研究方法,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典范。

Image

教学研究究竟支撑了什么?笔者以为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是增强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学研究使“问题”清晰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二是增强教学改革的方法意识,通过教学研究学会规范有效地运用方法,从而增强改革成果的普适性;三是增强教学改革的学理意识,通过教学研究学会抽象和概括,形成符合规律和原理的实践建构。这种支撑作用是通过教学研究的三种促进机制实现的:一是 “预思—反思”机制,这是以研究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思考机制。所谓“预思”,就是事前的思考、筹划与设计,即针对发现的问题,设计和选择即将采取的思路、措施和办法的能力。所谓“反思”,就是针对“预思”所确立的目标和措施,思考解决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预思”和“反思”相结合,是所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共同特征。二是“寻证—求证”机制,这是以研究假设为中心,以证实和证伪为目的的行动过程。所谓“寻证”,就是寻找和发现一系列的证据,以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所谓“求证”,就是按照逻辑形成证据链或证据结构,以获得正确的结论。从本质上看,所有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都是一个面对“现场”寻证与求证相结合的过程,而这就需要运用规范的、有效的、公认的研究方法获得。三是“表述—争辩”机制,这是以研究观点和成果为中心,清晰地表达结论和思想,提供给公共交流平台(发表论文或在研讨会上发言),以引发对话、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引发的质疑和争辩、思想的碰撞和观念的交锋,可以促进研究成果的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表述—争辩”机制,可以吸收各种思想和观点,扩大研究和学习的视野,获得更多解决类似问题的信息、线索和工具。

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研究,以上三种机制可以转换为教师的内在精神气质:一是教育的理解力,即对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认识、判断、欣赏的能力;二是教育的批判力,即发现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问题、矛盾及症结并进行教育学分析的能力;三是教育的建构力,即改善教育实践和建构新的教育实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研究服务教学改革的新追求

确立教学研究的新理念。教学研究要充分体现国家需求和国家意志,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理念,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服务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宗旨,全面服务于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孩子的健康成长、多样成长、幸福成长放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始终坚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统一;任何时候都坚守研究“不分中外、不分东西、不分新旧”的科学态度,始终把面向中国现实、面向本土文化、面向问题解决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科研的品质和技术含量,在“规范、专业、卓越、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教学研究的人文性和科学性。

进入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教学研究应服务于学校育人体系的完整建立,强化对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施;回归课堂教学主战场,深入研究国家课程的全面、科学、有效实施,服务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需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基于课程标准切实推进学科建设和学科教研,以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核心,形成学校教学改革的模式、特色和品牌;以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为重点,建构学思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成长和发展研究为重点,系统建构自主学习、多样学习、快乐学习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使学校真正成为让学习发生的地方;以教师专业团队建设为重点,深入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符合学科特质的典型教学与学习方式;全面加强教研团队和学科规划建设,以项目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系统建构学校教学文化,包括教室文化、班级文化、长廊文化、墙壁文化、角落文化等,形成家校社共同育人的良好学习生态和环境……

提升教学研究的新品质。具体来说,要做到规范、专业、卓越。规范:按照实证研究的要求和标准,规范选题、规范设计、规范操作、规范表述,在项目设计的范围内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这是教学研究品质的基本保障。专业:按照特定领域的专业要求,充分体现儿童成长规律和特点,充分体现学科规律和特点,充分体现研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是教学研究品质的核心。卓越:在同一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中,具有更高的水平、更多的创新和更大的影响——这是教学研究品质的外在表现。特色:建构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操作体系,形成本土性和原创性的话语表达。教学研究应既能解决普遍存在的实践问题,又符合教育教学的国际趋势和普遍价值,还能发现新的规律和原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加鲜活素材。

Image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来源:《江苏教育报》2023年7月19日“苏派教育”专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