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出中医亡”连载2:伤寒是论不是经/ 如何看待经和论/ 望气境界

 香砂六君子gsh 2023-08-24 发布于河北

图片

编者按:

关于“伤寒出中医亡”的内容,小编将陈老师在不同场合讲解、回复答疑的内容进行汇编整理,分为以下14个目录进行论述:

1.伤寒一出,中医亡矣

2.交流的心理基础建设

3.伤寒是论不是经

4.如何看待经和论

5.望气境界

6.如何看待伤寒

7.伤寒没有五行生克辨证

8.伤寒看不到疾病的远因

9.伤寒的六经内涵、适用范围盲目扩大化了

10.伤寒没有治疗和改善患者的体质

11.伤寒讲解的疾病有限,能治疗的疾病有限

12.方证对应使得中医没落

13.没有经方

14.组方并不需伤寒

由于篇幅太长,会将本文内容以系列连载的方式进行发布,欢迎大家关注。


“伤寒出中医亡”连载2:

伤寒是论不是经

讲解:陈远国老师

整理:古三同学&善济小编





伤寒是论不是经

摘自善济中医系统课程开课开场白

心理准备的这两点做好了,后面我介绍一下,我们的中医系统课程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依循经典。依循经典非常重要,但对于经典的定义,中医院校教科书和平时中医资料所说的,和我这里所提到的经典的内涵差别比较大。这一点,先给同学们说清楚。

比如说,教科书将《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定为经典的,但我们这里,《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属于论,不属于经,不能称之为经典。

说到这里,这就和大家平时所接受的中医理论产生冲突了。如果是一位坚信《伤寒论》的同学,可能立刻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特别是在实践中治病主要依据《伤寒论》的医师,听了后,可能反应更强烈,甚至直接就不听了。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实事求是,《伤寒论》等不是经典,是论,但不是说《伤寒论》没有价值。《伤寒论》不是经典和《伤寒论》没有价值不能划等号,这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和概念。不能混淆,需要用逻辑区分清楚。

那么《伤寒论》不是经典,什么是经典呢?下面我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经”。

“经”这个字,来源于我们古时候的织布,在织布的时候,要将纵丝固定,称之为经,然后在已经固定的纵向的经纱上来回穿梭编制纬纱,才能织成布。如下图所示:

图片

再找一个织布的图给大家看看。

图片

大家注意看,经纱是纵向固定不移的,纬纱是横向左右移动穿梭的,这是经纬本来的含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讲:“纵丝为经,横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纵丝为经,经静而纬动。所谓的经,就有固定不移的特性。对于典籍来讲,真正能够固定不移,不论历经多少年,都不能变动的,才可以称之为经典。

能够变动的,随着时代而变动的,都不能称之为经典,这是中国文字经典的含义。

当然这个经典和现代所说的某个电影“很经典”并不完全相同了。对于中医来讲,真正能称之为经典的,《黄帝内经》确定是,《神农本草经》也是。后世的一些医家的书籍都不是经典,比如《伤寒论》、《脾胃论》、《温病条辨》等都是论,不是经。《针灸甲乙经》也是论,不是经,虽然它带了个经字。




如何看待经和论

我们如何看待经典和论?经典的内容往往是较为完备的,较为系统的,且完全可信。论的内容往往是阐述了经典的一部分,对经典的某一个点,某一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扬,其中有非常多优秀的地方,对经典的扩充很有价值,但,不全对。

当我们遇到论的内容和经典的内容有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经典的内容,而不是选择论的内容。要我们现代人做到这一点,有时候真的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代人都是接受进化论的教育,往往容易认为越是后来的越先进,越是现代的越进步,比较难接受后世的论不如先世的经。这就涉及到学习中医需要具备的真正的世界观、人生观。

中医的世界观,或者说我们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人并不是由猿猴变来的,我们中国的历史也不是只有五千年,按中国的历史来讲,至少两百多万年。而我们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面世后即是达到了顶峰。中医的经典并不是普通医家通过自身的经验累积所写的,中医的经典是自身的生命层次达到了很高的层次,能够认知世界、宇宙、人身、万物真相的人所叙述出来的,后人记录传承下来的。这可能和我们有些同学本身已有的世界观差异非常大。

中医的经典最为起码的一点要求是,需要能达到望气的能力,才能写得出来一些,并不是普通人所能写出来的。为什么我说后世的医家的内容是论,不是经,如果与经相冲突,我们要选择经而不选择论?即是由于后世医家,真正能达到望气能力的,并没有多少。我们看后世医家的著作,是否完全可靠,除了看他写的理论根据外,还需要看这位医家,他自身达到了什么程度?他是否能达到了认知宇宙人生万物真相的圣人境界?




望气境界

群分享0316

我有幸认识一位老师,的确具有望气的能力。我给大家发一点内容看一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大家学习中医的,都知道经络有经有络有谿有谷,但对于谿和谷往往理解并不是很深。通过这位老师的观察,完全可以印证了古书中所讲的谿谷的内容。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经典里的内容,都是古圣先贤实际观察到了,不是普遍人能认知到的。古圣贤的经典是绝对可靠的,如果没有具有这样能力的人,他的认知就不一定是可靠的。所以我们面对经典时,需要放下自我,放下我们自身的很多执著,真正相信经典所说的,而不是相信“我自己的判断”。

如果后世医家的内容与经典相冲突,选择相信经典,而不是选择相信后世医家。经典才真正是我们学习中医所能依靠的,所能依循的。我发的和那位老师交流的一些内容,我们现在版本的《黄帝内经》里没有,是在《玄隐遗密》里的。大家网络上搜索,《玄隐遗密》有人可能会说那是伪经书,我告诉大家,《玄隐遗密》里的《太乙黄帝内经》、《九常纪》、《阴阳大论》应当是传承的比较完整的《黄帝内经》,这些内容完全是可以当做经典对待的。

当然经典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口述、竹简等传承会出现一些错误是会有的,我们在研读时也是需要加以甄别的,这可以说是我们今天介绍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点,破除大家原有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习中医要真正依据经典的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