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22)吴焕先血沃原上草

 兰州家长 2023-08-25 发布于甘肃

上一章: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21)神秘的'石先生'

《孙子兵法》虚实篇云: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红二十五军从沣峪口地区出发,经鄂县(今户县)、益屋(今周至)县境,沿秦岭北麓,冒雨向西挺进。敌人都认为,徐海东是想横渡渭水会合刘志丹。因此,敌人的主要兵力部署在西安至宝鸡的渭河两岸,形成一道严密的防线严阵以待!

7月22日,红二十五军由辛口子突然南折,进入秦岭山中。于是乎,西安的许多报纸又纷纷猜测起来,都以为这支与红四方面军有着渊源关系的红军队伍,'有进入四川的企图'。

红二十五军沿着当年红四方面军入川曾经走过的一条老路,经由辛口子、青岗砭、老君岭等地,翻越高耸入云的太白山。沿途,部队张贴标语,呼喊口号,扬言进攻汉中,进一步迷惑敌人。

吴焕先、徐海东等领导人,企盼的正是敌人判断的错误。这对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峰,位于眉县、周至县和太白县的交界地带。盛夏时节,其背阴处仍有斑斑残雪,当地有'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说法。唐代诗人李白《登太白山》诗云: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红军指战员虽然不能尽情游览周围的奇光异景,却能感受到这里的凉爽,从而给行军增添了几份惬意。三年前,红四方面军也从这里走过,南下入了川。他们可没这么幸运!那时正值寒冬,风搅大雪,艰难困苦是不言而喻的。战士们看到当年红军留下的几副标语,禁不住私下里嘀咕:该不是到四川去吧?!

翻越太白山以后,红二十五军经过了佛坪旧城、二郎坝,于7月27日到达留坝县的江口镇,击溃了当地民团武装。由于连续10多天的行军作战,部队相当疲劳。为了完成西征任务,省委决定在此休整,并进行西征的思想动员和物资准备工作。在部队休整期间,省委提出'迎接党中央'、'迎接主力红军'的口号,动员大家为争取同党中央会合而努力奋斗。

与此同时,部队还在江口镇进行了整编。将跟随主力部队行动的第四路游击师280余人,分别编入各团。原来在华阳地区坚持斗争的华阳游击队在遭受挫折之后,剩下的20多人此时也补入连队。华阳游击队副队长魏文建回忆道:'7月下旬,正是最困难的时刻,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恰好从华阳以北地区路过,我和其他几个伤员都一起归回部队。军政治部的朱良兴同志,当时给我留了一匹马,骑着随军行走。

'到了江口镇,钱信忠院长才给我动了手术,把子弹头夹了出来。这时,我们华阳游击队的同志,恰好也都追赶上主力部队。原来,他们听说红二十五军过来了,整整追赶了几天几夜,一步不停地追上部队。军政委当着我们讲道:'现在,我们要执行新的战略任务。你们都不要回华阳去了,就跟着大部队一起行动,去迎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

整编后,红二十五军辖第二二三团、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连同机关和直属分队,全军共4000余人。广大指战员情绪饱满,斗志旺盛,决心深入敌后,努力作战,牵制敌人,以实际行动迎接主力红军北上。

也就是在江口镇,吴焕先以省委的名义,亲自写了两封指示信,送给留在陕南的郑位三、陈先瑞。信中除了叙述当前斗争形势和红二十五军西进陕甘的战略任务,着重就坚持和发展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巩固这块新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问题作了具体指示。作为代理省委书记、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既能依据时势,果断地做出战略转移的决定,又十分重视鄂豫陕这块经营了半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反映了他的革命全局观。他的这种作法,与当初撤离鄂豫皖苏区之时,决定留下高敬亭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游击战争,完全是一脉相承的,都已被历史加以证实和肯定。

红二十五军大胆、主动的西进行动,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给其后方造成了严重威胁。正在成都督战的蒋介石,心急如焚,他于7月21日电令西安绥靖公署:'区区之匪,至今尚不能歼灭,可知进剿不力,奉命不诚。兹再限期8月15日以前肃清,如届时再不能遵令肃清,则唯该主管长官纵匪论罪。'

在蒋介石的压力下,西安绥靖公署于7月31日向所属军、师、旅、团发出这样一份密电:'徐海东股匪主力已窜至留坝、佛坪之间江口镇、黄柏楼、二郎坝附近,有进犯当中附近或向凤县、天水一带窜扰,以牵制我军、策应朱毛及徐向前各股之势……

'本部为预防朱、毛、徐等股匪侵入陇南或汉中方面时得以全力迎击起见,决于朱、毛、徐股匪未侵入陕甘地境之前,以最大努力于最短期间先将徐海东股匪粉碎而歼灭之,以除后患。倘匪万一向东回窜或北窜时则派队穷追,不灭不止;并派有力部队于陕甘边境及汉水流域各地严防固守;对于商洛一带则划区搜剿,以清散匪,……'

很明显,敌人东自商洛山中,西至陕甘边境,南到汉江两岸,北抵渭河沿线,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从四面八方,布下天罗地网,置红二十五军于死地!

然而,敌人的行动却慢了半拍!就在7月31日这天,红二十五军担任前卫的二二三团一营,轻装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川陕公路要地双石铺(今凤县县城),一举歼灭守敌胡宗南部4个连。当天,红二十五军进驻双石铺。

当天傍晚,二二三团一营三连设在双石铺东北的警戒排哨,发现了一顶滑杆,上面坐着一个气宇不凡的胖乎乎的家伙,但见他身穿白绸大褂,手执蒲扇,悠哉游哉地走了过来。三连排长张天云见此人行迹可疑,就上前拦截盘问,没想到竟是敌军的一位少将参议。

20年之后,张天云被授予中将军衔。说起中将当年捉少将的故事,也是红二十五军战史上的一件趣事。

这位高级俘虏带来了一些文件和报纸。《大公报》7月16日报道:'松潘西南连日有激战。'22日又报道:'朱、毛部已越过6000公尺的巴朗山,向北进行,……似有窥甘青交界之洮州、岷县、西固等处。'从这位少将的口供里,也证实红一、四方而军先头部队确实越过了松潘。他还供出: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已经全部西调去阻击北上的红军,后方留守处设在天水。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无论是主力红军北上动向,还是敌军的截堵部署,现在基本上清楚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红二十五军的决策者们当即作出决定:迅速行动,西进甘肃,袭击天水,威胁敌后,配合中央红军北上!

打下双石铺的第二天,就是八一。为了过好节,军部发出通知,要改善一下伙食,准备开一个纪念会。同时补充粮饷,休养生息,为出击甘肃做准备工作。

傍晚,徐海东听说这一带是古战场,便走出镇口,拿起望远镜,很有兴致地向四周山峰观望。一个参谋说,这双石镇正是三国马谡失街亭的地方。

徐海东回忆说:'望着附近的群山峻岭,有的同志说:

'可见马谡太麻痹大意,这样的地势,易守不易攻,怎能把街亭失掉呢?想必真地像戏中所说的那样,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旨意,没靠山近水扎营。有的同志取笑说:马谡没有群众观点,脱离群众。'

说归说,笑归笑。胡宗南的确也没有预料到红军的神速行动,同时胡宗南也不同于马谡,他对蒋介石倒是言听计从,被调动得晕头转向了!

两当,位于甘陕两省交界处,是由陕南进入甘肃的咽喉要道。军领导事先派手枪团化装潜入两当城内,于8月3日配合先头部队攻占该城,俘获20余人。两当城头飘起了红二十五军的战旗,这是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境内攻取的第一座县城。

当晚8时,红军离开两当县城,向天水进发。8月7日到达两当以北的利桥镇,接着经党川翻越麦积山,9日晚兵临陇南重镇天水。

天水,是甘、陕、川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也是陇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代称戎邑,秦置上邽县,之后有秦州、天水、清水、成纪等郡县名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徐海东亲率二二三团二营,由天水北面向城内猛突,消灭守敌100多人,一举攻克天水北关。守城之敌一面报警告急,一面凭借城防工事顽抗。红军几经突击,终未克城。这时,驻守在甘谷、武山一带的敌军已开始沿天靖山一线回援,驻守在清水的敌军也迅速地向天水进发。红二十五军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便放弃攻占天水的计划,撤至凤凰山、沿河镇(今天水市北道区新阳镇)一带,打垮了当地民团武装。8月11日,红二十五军从新阳镇北渡渭河。

奔腾的河水卷着浪花,仿佛在向红军将士挑战。当时,全军只找到一条小木船,难以渡过浩浩荡荡的队伍。好在当时天气晴朗,没有遇到狂风暴雨。军领导派人试了水情,最深处只没到人的肩头,完全可以涉水过去。除了伤员病号、幼小儿童和女护理乘船渡河以外,全军指战员大都是徒涉过河的。有的骑着牲口,有的拽着牲口的尾巴,有的手牵手从河水中漂泅而过。另外还在河面上拉了几根绳索,战士们大都把枪支弹药顶在头上,手攀绳索过了河。弹药、粮草也或运或驮,没到半天时间就到了渭河北岸。

过了河的红二十五军,成功地插到了敌人的背后,完全把自己置于主动地位:既可以乘胜转入陕北,实现与陕北红军会师的目的;又可以扼住西(安)兰(州)公路,扰乱敌人后方,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

红二十五军北过渭河的情景,还曾留一幅历史图片,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说起来有些偶然,却又很有意义:部队到达双石铺时,有两位找上门来的照像师傅,因为生意不怎么景气,很想与红军做点生意。军参谋长戴季英决定将他俩留下来,随同军部一起行动,吃饭不要饭钱,照像却开给工钱。这样,就将他俩带到了陕北,沿途拍下了几幅极为珍贵的历史画面。

长征路上,吴焕先所留下的三幅肖像,就是这样偶然作成的永久性留念。否则,他的戎马倥偬的短暂一生,也难以留下一张照片。照片是在两当县城拍照的,一幅是吴焕先的半身留影、一幅是他与徐海东的合影,另一幅是他与郭述申、徐海东、戴季英、赵凌波以及詹大南等警卫人员的合影留念。而这最后的一张合影照片,郭述申将它一直带到陕北。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达陕北时,这张照片经由杨尚昆转到斯诺手里,现仍见诸《斯诺眼里的中国》画册。这本画册上的图片文字说明为:'徐海东和他的参谋人员',其实并不确切。这是红二十五军几位领导同志以及他们的警卫人员,并肩团结战斗,情同手足的真实写照!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22)吴焕先血沃原上草

吴焕先曾经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过了渭河的红二十五军,他说:'现在,我们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只能朝前进攻,而不能向后退了!'事实也正是如此。自威逼西安以来,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等红二十五军领导人,以高度的大局观,以犀利的观察力,在同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根据长征中的红一方面军的动向,果断地决定着自己的战略策略。过了河的红二十五军,孤军深入敌后,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纵横驰骋,勇往直前。

红二十五军过了渭河,马不停蹄,一举攻占敌守备薄弱的秦安县城。这是红二十五军在甘肃占领的第二座县城。

红二十五军雷鸣闪电般的行动,强烈刺激了蒋介石。红二十五军战史这样写道:'红二十五军迅速西进,敌人极为震惊。蒋介石从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十日,接连从成都行辕发出五道电令,初时要求各部加强西安、宝鸡、汉中之线的碉堡封锁,防止红二十五军入甘;继则督饬陕军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并要第五十一军派一部向凤(县)徽(县)方向轻装截堵,以围歼红二十五军于两当一带;最后在八月十日的电报中指出,'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应采用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电令薛岳、王均、于学忠、杨虎城等部,各抽一部分兵力,'统由朱绍良负责统一指挥',集中对付红二十五军。据此,敌一部由四川江油北上甘肃文县,一部东移天水,准备南下的第六十师和中央补充第一旅不得不暂时滞留在文县、碧口一带。这样,红二十五军有力地箝制和吸引敌人,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

为了有效地牵制敌人主力,红军继续北上,向通渭、静宁前进,把交通动脉西兰公路拦腰斩断。8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静宁县以北的单家集、兴隆镇等地。

兴隆镇一带是回民聚居的地区。红二十五军领导对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一直很重视。部队每到一个新的地区,军领导都根据当地民情风俗,适时地提出一些新的规定,要求部队严格遵照执行。这次进入单家集、兴隆镇之前,军政委吴焕先就了解到反动政府大汉族主义统治及军阀部队在这一带造成的恶劣影响,民族之隔阂严重,于是结合当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教育部队一面打仗,一面做好回族地区的工作,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要争取革命成功,必须团结和发动各族人民群众,反对大汉族主义。为此,他专门颁布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遵守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水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

按照省委和军领导的要求与规定,许多连队在进入回民地区之前,均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军领导还派手枪团和少数回民战士先期进入兴隆镇,把事先写好印好的标语、传单、布告广为张贴,进行宣传。

部队进入兴隆镇后,指战员们露宿于街头村外,秩序井然。军领导决定在此休息3天,恢复体力,以便继续行动。

兴隆镇,位于静宁以北大约三四十里处,古时有'陇中苦,甲天下'的说法。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再加上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和国民党政府的残酷统治剥削,以及所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当地回族人民生活处于极度的贫苦之中,因此,兴隆镇并不像字面含义那样兴隆,倒是给人一种萧条的印象。也许是红军队伍第一次光临此地,回族群众对红军不大了解,甚至还怀有戒备和恐惧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部队一面做好继续行动的准备,一面开展群众工作。吴焕先派出几名政工干部,把清真寺的阿訇(伊斯兰教宗教职者)及当地有名望的绅士,邀请到部队驻地做客。吴焕先按照当地回族的礼俗,特意让供给部购买了一些名为'三炮台'的盖碗茶具,亲自在每个茶碗里泡上冰糖,表示红军怀有冰糖一般洁白透明的心,真心诚意地接待他们。吴焕先为了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开门见山地讲道:'我军进驻兴隆镇,一不向你们催粮草,二不向你们派捐款,三不拉你们的民夫壮丁。大家都不要担心害怕,红军是工农群众的队伍,决不会骚乱老百姓。我们也不会在此地停留久驻,稍作休整之后,很快就走!'随后又讲了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特别提到'三大禁令、四大注意',说红军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并请他们监督执行。客人们听了政委的一番话,脸上露出了笑容。

8月16日早晨,兴隆镇的大小店铺,全都照常营业开张。街头巷尾,人来人往,恢复往日的景象。红军的到来,似乎又给偏僻闭塞的兴隆镇,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兴隆、繁荣。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红二十五军领导,在一片欢腾的军号、锣鼓、鞭炮声中,热情而隆重地拜访了清真寺,并送了绣有'德高望重'四个大字的锦缎匾和一些银锭、肥羊等礼品。仪仗队人人精神抖擞,迈着整齐而有力的步伐,表现出红军的军容军貌,吸引了一群看热闹的男女群众。清真寺的阿訇看到红军如此敬重回民,心情十分激动,他们按照民族礼节宴请了军领导,并且赶了一群染着红色的肥羊,喜气洋洋地来到军部作了回拜,并赠送一面锦旗,上面绣着'劳苦功高'四个大字。

在此期间,全军还开展了为回民兄弟做好事的活动。指战员们清早即起,把街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洁一新;还主动为群众挑水扫院干杂活,并用粮食、衣物救济贫苦农民。军医院的医生和看护,热情为群众送医送药,诊治疾病,院长钱信忠还亲自为一位腹胀病患者扎针疗病,使久治不愈的患者解除了痛苦,因此,被回民群众视为'神医'。

17日中午,当红二十五军离开兴隆镇时,全镇的群众热情为红军送行。清真寺的阿訇和村中的长者,头顶礼品来到军部,赠送给红军指战员,并向红军指战员深深鞠躬敬礼,表达了全镇人民对红军的无限敬意,衷心祝愿红军这支仁义之师多打胜仗。马胜利等回族青年还参加了红军。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朱德率的红军陕甘支队也到达了兴隆镇、单家集一带,受到了当地回族群众亲人般的欢迎。一位红军战士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回民对红军如此热烈,使最富阶级友爱的红军战士们,分外兴高采烈,喜耀欢呼,连一个聋古(即聋子)的运输员,都发笑不已,挑起担子走跑步。观众莫不称赞红军之和蔼友爱。'

毛泽东到了陕北,在接见徐海东、程子华时,还曾夸奖红二十五军路过陇东回民区时所做的工作,说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在兴隆期间,红二十五军派人多方侦察,了解中央红军的消息,但一直没有获得结果。徐海东在《会师陕北》中这样记载着:'在兴隆一带休整了三天;因仍得不到党中央和一、四方面军的消息,省委又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我们是远离陕南孤军作战,要转回去也比较困难,如果再打听不到党中央的消息,就奔陕北,去会合刘志丹同志的陕北红军。'

根据这一精神,红二十五军转而东进,在西兰公路沿线回旋,时刻准备与北上的中央红军会合。

8月17日,红二十五军离开兴隆镇,沿西兰公路东进,一举攻克隆德县城,歼敌第十一旅二团一营大部,活捉敌县长、保安团长,并将所缴获的部分衣物被服救济贫苦百姓。

当天晚上,继续东进,连夜翻越六盘山。

两个月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也翻越了六盘山,写下了光辉诗词《清平乐.六盘山》。

18日,红二十五军到达瓦亭附近,与由固原(今属宁夏)南下之敌第三十五师一部突然遭遇。敌军虽有骑兵,装备优良,但缺乏紧急应变能力,被红军一举击溃,狼狈逃窜。接着红军相继占领瓦亭、三关口、蒿店一带,19日,逼近平凉县城。

平凉县城,位于六盘山以东,是甘肃境内西兰公路上的重镇之一。马鸿宾第三十五师就盘踞在这里。

马鸿宾,回族军阀,美国记者斯诺笔下的西北'四匹大马'之一,曾担任过国民政府宁夏省政府主席。抗战期间,他曾表示拥护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在绥西一线同傅作义先生共同抗击过日本侵略军。1949年9月19日,在我解放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终于接受解放军关于和平起义的主张,并为瓦解企图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宁夏兵团和迅速解放宁夏做出了贡献。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1960年,76岁的马鸿宾病逝于兰州。

马鸿宾的第三十五师,还没有同红二十五军交战,就背上了'败军之将'的黑锅!

第三十五师原属他的堂兄弟马鸿逵的第十五路军,参加过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结果被二十五军狠狠地揍了一顿,其中有两个团全军覆没。惨败的第三十五师后来被调往开封整补时,被刘峙吞并,落得个名存实亡的下场!蒋介石便将这个番号赐给了马鸿宾。

马鸿宾将其暂编第七师改为第三十五师,下辖3个步兵旅,1个骑兵团,师直配有炮兵、工兵、辎重、特务4个营,名目虽多,总共却不过八九千人马。

吴焕先、徐海东等当年郭家河战斗的指挥员,只知三十五师是败军之师,却不知其番号的变化始末。蒋介石赐给马鸿宾一个'败军之师',马鸿宾也为他堂兄弟背起了败军之将的名声。

红二十五军斩断交通要道西兰公路,挥兵东进的行动完全出乎敌人意料。

蒋介石急忙向驻防宁夏金积、灵武等地的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发出通知:'豫鄂陕边境赤匪,由徐海东率领西窜,企图与陕甘边区赤匪合股,为害西北。

'命令:

'该师移驻陇东后,以一部对陕甘宁边区取包围封锁形势,勿任流窜,以主力集结于平凉、西峰镇之间,相继堵截徐匪。'

据此,马鸿宾率部南下陇东,在瓦亭、三关口、平凉、泾川、西峰等地设立封锁线,妄图阻挡红军东进。马鸿宾还亲自坐镇平凉,指挥作战。

红二十五军兵临城下,城内守敌十分惊慌。

前天六盘西,昨日六盘东,今天临平凉,神速似天兵。马鸿宾没料到红军这么快地来到他家门口,急忙调一 O 五旅之一部增防平凉,同时,令师属骑兵团及一 O 四旅二 O 八团,分由庆阳县西峰镇、宁县早胜镇,向泾川县城集中,妄图卡住西兰公路,拦住红二十五军的东去路线,将红军逐出陇东地区。

红二十五军不断袭扰并牵制敌人,并不以攻城掠地为目的。因此,在马鸿宾的眼皮底下只休息了一个晚上,8月20日凌晨,由泾河北岸绕过平凉城,在城东的四十里铺南渡泾河,沿公路到达白水镇。

这时,马部第三十五师一○五旅3个步兵营尾追过来,师长马鸿宾乘一辆'万国牌'大汽车,亲自随军督战。红二十五军当即决定给敌一点颜色看看,在马莲铺一带,设下埋伏,出其不意地将追敌全部打垮,歼敌一个多营,马鸿宾本人也险些被生俘。

这时,因连日暴雨,西兰公路北侧的泾河水猛涨,北渡困难!而在公路南面,又被一道数十里宽的高塬所阻,回旋余地很小!东边泾川之敌已经到位,挡我去路,西南尾追之敌毛炳文、马鸿宾部又渐渐逼近,红军已处于被敌前后夹击的不利境地!于是,军领导决定部队暂时离开公路,南渡泾河支流汭河,佯作进攻灵台,夺路入陕之模样,迷惑和调动敌人,继续切断西兰公路,以探听中央红军的信息。

8月21日拂晓,红二十五军经由白水镇,冒雨东进,到达了泾川县以西约20多里的王村,接着南折,登上王母宫塬。

刘赞州,这位当年红二十五军的副班长回忆当时的行军:'从白水镇出发,正下着雨。没走多远,大家的雨伞被大风吹坏,全身淋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陇东高原一下雨,道路又粘又滑,一脚踩下去,泥就没过脚背,像陷进了面糊里,拔不动腿,当大家听说渡过泾河(实为泾河支流汭河﹣﹣编者注)很快就会和陕北红军会合时,都异常高兴。几十里路,很快就走完了。

'泾河是甘肃的一条大河,河两岸都是百公尺以上的高原。河水平时很浅,可以徒步涉过。近来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水有4尺多深。河窄、水急、漩涡多,人到水里稍不留神就会被冲倒、卷走。'

王母宫塬,得名于这里的一座建于北魏时期的王母宫石窟。它北临泾河,南靠汭河,向东不远处就是两河交汇处的泾川县城。政委吴焕先率部队过河,副军长徐海东断后,同担任后卫的二二三团一起,负责掩护。

吴焕先亲自在岸边指挥。他浑身衣服全都被雨水湿透,紧紧贴在身上,满脸都滚着水珠,面孔变得铁青。他指挥手枪团和二二五团抢先渡过河去,占领南岸高地,并向泾川方向实行警戒,防止敌人突袭。等到军供给部和军医院过了河时,山洪突然暴发,有几个战士不幸被洪峰卷走。吴焕先一看情况严重,马上命令停止渡河,抢救落水的战士。

这时,全军的骡马担架、行李挑担、医疗药品、军械修理器材,以及随医院行动的伤病员,全部拥挤在汭河以北狭窄的岸边。

突然,王母宫塬上响起了枪声!敌人上来了!红军领导担心的事偏偏就在节骨眼上发生了!

敌第三十五师一○四旅二○八团1000余人,在一连骑兵的配合下,由泾川县城沿着王母宫塬,乘机向我突袭。他们利用我哨兵雨中观察的困难,冲散了我们的排哨,趁机攻了上来。

在塬上四坡村内的二二三团三营,首先与敌接上了火,当即凭借房屋、土墙和窑洞,分班分排地与敌展开激战。为配合三营抗击敌人,二二三团重机枪连连长戴德归,奋不顾身地将一挺重机枪架在窑洞顶上,向蜂拥而来的敌人猛烈扫射,压住了敌人的进攻势头。红军受到突然攻击,阵势一时显得忙乱,而先头部队已渡河难以回援,许多人马被阻在塬下河边,完全处于背水作战状态。如顶不住敌人的进攻,让敌人占领塬上制高点,后果将不堪设想。

徐海东带领二二三团一营、二营,立刻投入战斗,坚决阻击敌人的进攻。

正在河边的吴焕先,听到枪声,便带领军部交通队和学兵连150多人,迅速增援。他一马当先,一鼓作气奔上塬顶,恰好插入敌人的尾部,切断了敌人的后路。战士们不顾泥泞路滑,迅速占领几座高地,从侧后向敌人发起攻击。吴焕先向战士们大声疾呼:'同志们,压住敌人就是胜利,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一定要坚决地打!'与此同时,二二三团3个营,在徐海东的指挥下,在几挺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趁机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

只顾向四坡村发动围攻的敌人,没想到忽然从背后杀出一支奇兵。在红军前后夹击下,敌人顿时乱作一团,纷纷夺路逃窜。

就在这时,军政委吴焕先却中了弹!吴政委的警卫员廖辉至今记忆犹新:'战士们看到吴政委来了,士气大振,不顾敌众我寡,泥泞路滑,迅速抢占塬头制高点,把敌人打下去。这时,我跟随吴政委冲在前面。突然,我发现沟那边100多米处就是敌人。'吴政委,卧倒!前边有敌人!'我大声呼喊着,正当他向土堆跃进时,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吴政委仰身倒在泥泞之中。'

吴焕先附近的警卫员急忙扑上前去,把政委抱到一处隐蔽的地方,进行急救包扎。政委双目微睁,面色苍白,鲜血染红了他的灰布军装,滴落在地上,溅到了塬上的野草上!

指战员听到军政委负伤的消息,更加激起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人人怒火万丈,个个锐不可挡。大家都急红了眼,怒目圆睁,杀气腾腾,奋不顾身地冲向敌群,与敌拼刺刀肉搏。最后,终于将敌人压到一条烂泥沟里,全部予以歼灭。二营通信班长周世忠,发现一名骑着白马的敌人军官,企图夺路逃走,他抬手就是两枪,敌军官连人带马倒在泥沟中。战后经查证,这个敌军官就是团长马开基。

到达陕北后,十七八岁的周世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担任过武汉军区司令员。

巍巍耸立的王母宫塬上,阴云低垂,风雨声咽。吴焕光倒下的野草丛中,一摊摊被雨水溶过的紫血,渗透了一簇簇野草。此时此刻,那一簇簇被鲜血染过的地丁草,盛开着黄的、白的、紫的小花瓣,滚动着一滴滴带血的泪珠,仿佛也在为烈士垂首致哀

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就这样战死在王母宫塬上,年仅28岁。

当天晚上,部队全部过了河。长征路上从来没躺过担架的军政委,这时也在担架上到了汭河南岸。

当天晚上,部队在汭河南岸的村落里驻扎宿营。

在军部宿营地郑家沟的一户农家院内,军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给军政委整理遗容。

徐海东亲手将吴焕先生前最喜欢的一件青呢大氅,覆盖在他的'熟睡'的战友身上。

在入棺之前,军部举行了向遗体告别仪式。参加人员有: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参谋主任查国桢、秘书长程忠寿、秘书科长张池明、政务科长朱仰兴、组织科长夏云廷、宣传科长刘华清、文印科长陈鹤桥、管理科长何光宇、军供给部政委张希才、军医院院长钱信忠、政委苏焕清,还有詹大南等警卫人员。几十双哭得又红又肿的眼睛,都默默地凝视着,向军政治委员垂首致哀。

当天夜里,少数几个战友悄悄地将吴焕先掩埋在郑家沟的山根底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廖辉,吴焕先的警卫人员,满怀深情地说:'当晚过河,住在大村庄,我们把吴政委的遗体安葬在汭河南岸山坡的凹地上。吴政委在红二十五军享有崇高的威望。为了稳定部队情绪,他牺牲的消息只传达到营以上干部。几天不见政委,战上们问开了,'吴政委呢?'在行军中,走在前面的战士回答说:'吴政委可能在后面。'走在后边的战士说:'吴政委可能在前边。一天一个战士问我:'怎么不见吴政委呀?'我哽噎着说:'吴政委在我们的前面。'是啊,他永远在我们前面。'

是啊,吴焕先政委永远活在红二十五军广大指战员的心中。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22)吴焕先血沃原上草

1985年10月27日,中央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吴焕先烈士的家乡新县,召开纪念大会,隆重纪念吴焕先同志英勇牺牲50周年。

在新立的吴焕先烈士纪念碑上,铭刻着由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委会撰写的,经由胡乔木、胡绳亲自修改审定的《吴焕先烈士纪念碑文》:

吴焕先同志,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童年读私塾,16岁进麻城蚕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参加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时,焕先同志留任东北游击总司令。他根据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军政治委员。在面对数十万敌军'围剿'、物资又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红二十五军和地方军民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4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他率领红二十五军冲破敌20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他代理鄂陕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省委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吴焕先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胸怀全局,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百折不挠。他严于治军,与战士同甘共苦,英勇机智,指挥若定。在多次恶战中使所率部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他具有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深为全体指战员爱戴和崇敬,是全军公认的杰出领导者。他的牺牲,全军万分悲痛。

为缅怀先烈业绩,继承革命精神,特立此碑,以志永念。

吴焕先同志永垂不朽!

红二十五军先烈纪念委员会

1985年8月21日

请各位友友看完帮忙点赞,留下您宝贵的评论,转发加关注,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