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吴江才女沈宜修,有“明代李清照”之誉

 吴越尽说 2023-08-25 发布于浙江


老忘不了沈宜修这个名字,是因为七八年前,偶然读到了她那组气韵不俗的诗歌《秋日村居八首》,这里试摘录其中一首:“地是柴村僻,门临荻野开。远山堪入黛,曲水可浮杯。艳集秋棠色,香分楚佩来。简书帘不卷,卒岁聊悠哉。”

我初读之下便大吃一惊,这人的田园诗何以这般精彩?词藻清丽自不待言,更难得的是诗中自有一种潇洒的气度,即便拿它跟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孟浩然的诗比较,也并不逊色……然后去看作者名字,心中的讶异就更浓重:这诗竟出自明代女诗人沈宜修之手。印象中封建时代女诗人很少创作田园诗,可沈氏不仅作了这类诗,且还相当高明……她经历了什么,才有了此等高超的文学造诣?从此便关注起这个头回听说的女作家。

这一疑团在我努力搜罗了不少沈宜修史料后终于被解开了。沈氏的生平大致是这样的:沈宜修(约1590——1635年),字宛君,江苏吴江人,明代女作家,山东副使沈珫女,文学家沈璟侄女,天启时工部主事叶绍袁之妻。精通经史,善诗工词,所生五子三女均有文采,小纨、小鸾姊妹文名更盛,诗论家叶燮为其幼子。著有《鹂吹集》、《雪香吟》等。


《百美新咏图传》中叶小鸾画像


原来,沈宜修出自吴江著名的望族——松陵沈氏家族。她的父亲沈珫是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曾任山东副使等职;堂伯父沈璟不仅是进士,还是有名的戏曲家,正如汤显祖为临川派的领袖人物一样,沈璟则是明代另一大戏曲流派吴江派的领袖;此外她的另外三个叔叔(包括堂叔)亦非常优秀,其中两位中过进士,一位做过将军,提起“沈家五凤”,当地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沈宜修天分本来就高,出生在这样一个一门风雅的诗书之家,自然很容易成才。据说她4岁过目成诵,8岁便知书达礼,能相帮着家里料理家务,照顾淘气异常的弟弟,深得父母的钟爱。可能是她母亲身体不好的缘故吧,家里没顾上请专门的老师来教她,不过这可难不倒聪明好学的小宜修——她有时向父亲、叔伯们请教,有时找长于吟咏的堂姐沈大荣、沈倩君等人切磋,加上自己勤于钻研,手不释卷,很快就做到了“得一知十”,在十二、三岁之时已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清新可喜的小诗。

大概是少女宜修太出色了,所以,还没等沈珫考虑女儿的婚事,堂叔沈瓒已早早跑来为侄女做媒,说他老朋友叶重第的独生儿子叶绍袁真不错……沈瓒还挺会办事的,因为他介绍的这个男孩确实没得挑,汾湖叶家基本与松陵沈家齐名,叶绍袁的父亲叶重第官声颇佳,绍袁本人不到10岁就有“神童”之誉,无论根基门第还是人品才学颜值,绍袁与宜修都十分般配……如此这般,16岁那年,沈宜修便怀着羞涩而喜悦的心情嫁给了青年才俊叶绍袁。对于这桩堪称天作之合的婚事,多年以后还有吴地文人热烈地赞美说,一对新人“琼枝玉树,交相映带,吴中人艳称之”。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叶绍袁和沈宜修


那么沈宜修后来的婚姻生活到底怎样呢?它应该就像一颗包着锡纸的巧克力,初入口甘香,继而有苦味渗透,当事人正微微皱眉,待一会儿却品到了香醇丝滑、甘美无限的滋味。新婚之时,沈女士的日子自是十分如意,她和丈夫不是在自家园子里饮酒赏花,便是去郊外风景幽美之地品茗观落叶……但过了几个月,她的眉宇之间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愁云,这主要是婆婆冯老夫人反对她作诗。对于出自诗礼之家的沈宜修来说,吟诗填词就跟吃饭喝茶一样平常,可冯老夫人偏偏对她说,作诗会妨碍做家务,会引得绍袁动不动跟她诗词酬唱,影响科举考试,最好改掉这个“坏毛病”……宜修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见,但她也深深懂得婆婆一人维持一个体面家庭的不易,理解婆婆渴望爱子重振家声的心情,于是她接受了冯氏的建议,从此暂时放下了诗词创作。

叶绍袁的科举之路走得并不顺遂,自15岁那年考中秀才之后,一连参加了六七次乡试,每次都是榜上无名,所谓“累屈秋闱,偃蹇诸生间,家殊瓠落”,我们不难想象这位文名甚盛的才子心中难以排遣的失意。每每这时,沈宜修总在一旁柔声劝解,有时说:“功名有来得早,也有来得迟的,不急在一时。”有时又说:“家里的生计你不用发愁,我们的田产房产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准没问题的。”……话虽如此,但随着他们的大女儿叶纨纨、二女儿叶小纨等几个孩子的相继出世,叶家生活慢慢拮据起来,此时宜修不得不千方百计开源节流,或出售女红绣品,或变卖陪嫁首饰,默默挑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因为妻子全力以赴的支持,当然也因为自身实力过硬,叶绍袁终于在1625年、36岁那年考中进士。



对于叶绍袁金榜题名这件事,头一个高兴的自然是叶氏本人;第二个兴高采烈的则非沈宜修莫属,除了为丈夫的蟾宫折桂感到喜悦外,还有一件十分快意的事是,冯老夫人在夙愿得偿之际,取消了不许儿媳作诗的禁令,才女宜修又可以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翱翔了——叶绍袁去南京任职时,沈宜修随同前往,暇时两人或揽山川之胜,或访故迹之遗,或与旧友饮酒赋诗;她也经常带几个大孩子徜徉于山水之间。就是在这一时期宜修创作了不少题材广泛、熔典雅与清丽于一炉的诗词佳作,比如这首写杭州西湖风光的词作《望江南·湖上曲》:“湖上山,一抹镜中弯。南北峰高青日日,东西塔锁碧环环。淡扫作云鬓……”——中止创作差不多近20年,一旦重拾诗笔,下笔不但没有任何生涩之感,反而较之从前更为深沉灵动,这只能说明两点,一是之前沈女士的创作功底极为扎实,二是这20年中她虽不再作诗,却仍不断做些与文学创作有关的事儿,比如给丈夫试作的策论文章提提意见,给名士弟弟沈自征新作的杂剧谈谈观感等等,这些文学活动无形中也提升了她的写作水平。

此后沈宜修的生活还有一些波折。1627年叶绍袁前往北京国子监任助教,由于婆婆年迈体衰无法随行,沈宜修只能留在老家照顾老人。那段分居两地的日子宜修压力很大,因为家中的一切,无论照看多病的老人、抚育一群孩子、接济落魄亲戚还是管理田产等等,都是她一个人劳心劳力在操持。好在她还有诗歌,在给绍袁的信里,她总要附上一两首诗词,借以传递对京师丈夫绵绵无尽的爱和思念,有一首题为《立秋夜感怀》的诗是这样的:“凉夜悠悠露气清,暗虫凄切草间鸣。高林一叶人初去,短梦三更感乍生……”——难怪后人赞誉沈宜修为“明代李清照”,细品她这首诗,字里行间确乎有李易安诗的清婉和高亮之风。



崇祯三年(1630年),40岁的沈宜修终于迎来了她一生中最为愉快的时光。这一年叶绍袁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返乡,搬进了叶家祖上读书之处——吴江一座依山傍水、风景幽雅的江南园林“午梦堂”,从此在园中和妻子儿女过着诗酒酬唱、其乐融融的隐居生活……

这一时期沈宜修写下了一系列清新淡雅、活泼明快的田园诗,本文开头提到的《秋日村居》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们也有很不错的和诗。《秋日村居》何以写得这般出众?现在我们知道了——快乐最能激发人的才华,深厚的学养、广博的见识加上分外愉悦的心境,自然而然便催生出了沈氏那些精彩绝伦、不输任何大家的田园诗。

一直以来丈夫与她的感情极好,认为“我之与君,伦则夫妇,契兼朋友”,既是如此,沈氏所有的付出包括对长辈的适度让步便是值得的吧。



拟稿:张芳

来源:《方志苏州》公众号

2023-08-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