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概要 孟子的大丈夫之说为中国文化和文学打上了鲜明的底色。他提出了品格与志趣的要求,强调人应该有政治的才能、道义的坚守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他与景春针对大丈夫的界定产生了分歧,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通过学习孟子的观点和景春的回应,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丈夫的内涵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围绕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弘扬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解析和互相启发,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同时,通过读写任务和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参与。 章节速览 文言文朗读的方式 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一章《富贵不能淫》。通过自由大声的朗读,学生们标注了易读错的字和停连容易出错的地方。老师强调了批注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文本。接着,学生们进行了翻译练习,相互对朗读的句子进行翻译。最后,老师请同学们进行展示和评价。 对文章的展示进行评价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演讲展示的讨论。学生们就展示中的语调、重音和字词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评价,并通过分类和辨析等方法对一些字词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课后整理出其他组同学的归纳,供大家参考。 讨论文言文的特征和语气 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特征,如言简意赅。通过对景春与孟子之间的对话的揣摩,学生们尝试用现代汉语归纳出大丈夫的特征。在对话中,景春和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截然不同。最后,学生们还加深了对公孙衍、张仪和礼的理解。 孟子的大丈夫之说 讨论了纵横家和孟子儒家对大丈夫的理解。纵横家认为大丈夫需要有政治才能和权势,而孟子儒家则强调修为和品质。通过对话,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诠释,并探讨了大丈夫一词在古代的认知。同时,本文介绍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围绕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进行了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孟子的大丈夫之说 本文介绍了一个名为“大丈夫”的主题,通过引用孟子及其他文人的相关言论,呈现了大丈夫形象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演变。本单元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共十个课时,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大丈夫的精神图谱,并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文章的第一课时着重介绍了孟子的大丈夫之说,以及他对“富贵不能淫”的态度和观点,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志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方式 本文介绍了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孟子》。由于学生的语言和文言积累不足以独立理解这篇文章,老师采取了朗读、解析和互相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活动遵循了问题整合教学、读写融合和及时反馈等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育人价值。最后,发言人提到中华文化是流动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丰富它,并分享了一句话:参与成就幸福。 课堂实录文本(未精校对,语音识别) 发言人1 00:03:09 有好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先生,他们一位就是圣人孔子,另外一位就是亚圣孟子。这两人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打上了鲜明的底色。我们人,我们中国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孟子的大丈夫之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今天我们就回到原点看一看孟子到底为我们说了一些什么。 发言人1 00:03:49 同学们,我们学习文言文,记录文本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进行朗读,那不是记录文本的不二法门。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富贵不能淫这一章。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标注。标注什么呢?文中你觉得易读错的地方,包括字的读音,还有停连容易出错的地方。好,我们有5分钟。好,现在开始。 发言人1 00:05:11 好,同学们,我们时间到了。好,小赵子同学他为我们展示了这样几个词,大家来看一下,他觉得这几个词大家要特别关注,一个是盐,一个是冠,一个是鲁。请问你们组为什么给大家挑出这三个词?因为这个演字在我们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的相对比较少,属于一个相对生僻字。冠它是个多音字是吗?有时候读作冠,它表示帽子的意思。而在这里我们要读冠,他表示男子的成人礼,对吧?而第三个是一个通假字,它应该读作鲁,是第二人称。 发言人1 00:05:59 好,谢谢你。你看小赵组的同学为我们从三个维度进行了一个朗读标注的展示,分别是生僻字、多音字,还有通假字。大家读文言的时候要注意,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好,小钱组的同学举手了。好,我们来看一下他给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组句子,三个句子画的是廷联是吗? 发言人1 00:06:27 好,你为什么在柿子的后面停顿了一下呢?这是强调作用,所以读的时候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对,停顿一下表示强调第二句,以顺为正者。你为什么在这里停?你觉得应该在这里停?但是我们看一下这个句子,这个句子是这样的,里面有这样一个结构,对不对?好,咦什么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比较固定的一个结构,中间停是否合适呢? 发言人1 00:07:10 对,我们如果再把这个句子扩展开来看,这个句子的原句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对不对?好,所以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一个结构,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可以不用在后面做过多的停顿,对不对?连起来我们来试一遍,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ok好,最后一句你在三个句子的谓语后面,就是这个动词的后面都做了一下停顿。他表示对,强调。好,我们来试一下好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发言人1 00:08:02 好,谢谢小钱总,请坐。其实我们在读的过程做这些批注的时候,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我们读做好这些批注,读起来就会更顺畅。我们试着沿着这两组同学给我们做的这个批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好吗?好。 发言人1 00:08:23 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之,汝家该戒之。曰必敬必戒微。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发言人1 00:09:0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好,谢谢各位同学。我们读通了文本,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发言人1 00:09:30 它是用古文写的,和我们现代汉语有一些距离,所以我们要尝试做一些必要的一翻译工作,对吧?那接下来我们看看大家能不能把它译出来,怎么做呢?两两合作,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同学之间你们一个同学读原句,而另外一个同学就可以对他进行翻译。 发言人1 00:09:56 好,完成以后可以进行交换,我来做个示范。比如说我现在是甲同学,我说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另外一位同学就要说,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好,就用这样的方式。好,等会我们请一组同学来进行展示。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注意认真聆听,从这两个维度对他们进行评价。一个是读的同学语气是否恰当,另外一个是E的同学他是否准确好。 发言人1 00:10:40 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好,有请这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好,我们来认真聆听,注意我们评价的维度好吗?好,我们谢谢这两位同学,请坐哪个同学对他们的这个展示进行评价,结合我们这两个评价的维度。 发言人1 00:11:00 好,小李组的同学,小李同学请你来。好,刚才你听到了像一个一句话,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你听到了什么?小李同学认为这两句刚才这个同学在展示的时候读的太平了,那应该怎么读呢?我应该把怒字加重音是吗?句子也要加个重音,那安居而把音调放低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比。 发言人1 00:11:36 好,我们试一下好吗?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好再来试一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对比的感觉就出来了。好,谢谢小李同学。 发言人1 00:11:57 好,小赵同学你关注到了什么?你跟老师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也看到了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个字频率特别的高,这篇文章就100字左右,但是有13个字是一样的。对了,就是这个之字。老师把这13个之字做了一个分类,大家来看一看好吗?我把它大致分为四类。好好,小赵同学能不能给我们辨析一下? 发言人1 00:12:30 好,小赵同学说他发现第一类的这个字的位置好像都是在句子的中间位置,是不是?你很有眼光,这个之字在句子中间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而第二类的这个之字,他发现都好像在句子的末尾的部分,是吧?好,他做对了,他做代词来使用。 发言人1 00:13:00 第三类你知道吗?不是很清楚是吗?我们先把它留下第四类。第四类比较简单,感觉得出来它就是做助词,相当于的是吧?好,有没有同学知道第三类这个词字怎么用?好,大家来看一下。 发言人1 00:13:27 同学们能看出来这是一个什么字吗?这是在经文里面的汁子。好,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这是什么? 发言人1 00:13:39 嘿对了,这是角巷吗?不是很像很抽象是不是?这就是中国文字的一个发展规律,从具象的慢慢的到抽象,这表示人的脚。一条线,终点线它是表示目的地。你看脚朝着目的地前进,所以这个之字最早的时候它是做一个实词,而且做动词来用的,表示什么呢?出的意思,表示出去往道。 发言人1 00:14:23 好,我看到同学已经在做必要的批注和笔记了,很好的学习方式。好,把它记下来。好,同学们,这是我们对这次的归纳。我刚才看到还有其他组的同学从不同角度做了一些归纳,请课后把他梳理一下,贴在我们后面教室的那个宣传栏供大家参考。好,谢谢同学们。 发言人1 00:14:51 那么同学们文言文还有一个特征,对,言简意赅。我们要从那么简洁的语言里面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我们这篇文章富贵不能淫对比另外两张,有一个特点,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你真聪明,这一篇文章是唯一有对话语境的。谁和谁的对话?景春与孟子之间的对话,是吗?好,那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从他们的语言里面仔细揣摩一下,两个人的对话分别会以怎样的语气来说他们的话呢? 发言人1 00:15:34 好,所以我们试着在景春曰与孟子曰的前面能不能加一个词加一个词来表示他们的语气和情感态度倾向呢?好,我们开始试一试。好,时间到了。好,有请好小魏同学,你们组有答案了。小魏同学认为他在景春曰的曰字前面可以加一个我,他觉得加一个叹字。为什么,这个碳表示什么意思?赞叹为什么赞叹?小魏同学发现在课下注释里面有啊景春和公孙衍、张仪他们都属于纵横家,而公孙衍和张仪他们俩在战国时期有非常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那加一个叹字表示对他们的赞叹。 发言人1 00:16:36 好,还有同学提出了看法,这个叹字不仅可以表示赞叹的意思,还可以表示感叹。为什么他们那么厉害?我跟他们同属于纵横家,但是我我景春所以有两层意思是吗? 发言人1 00:16:56 好,非常好,请坐好,你来说好,孟子曰的曰的前面你可以加一个,我加一个问字。为什么?你为什么要加一个问字呢?因为他发现孟子曰的后面就是两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两个反问句,所以用问字前后文呼应是吗? 发言人1 00:17:21 还有同学说了,你认为逆之哪个逆之这位同学想到了在初一我们学过卖油翁,一直久而不去,就是那个卖油的老头,我要为你点赞。因为这位同学他已经学会了知识的迁移,意志的意思就是斜着眼睛看表示不赞同,不是那么的欣赏是吗?好,除了问以外还可以加上逆之。好,我们试着来读一下这两个人的话,好吧?好,我们把那个词加上去。 发言人1 00:18:02 景春叹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孟子问曰,子未学礼乎?孟子,你以之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好,谢谢各位同学。这两个人其实在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发现了吗?一个什么样的共同话题?对了,就是这个大丈夫两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发言人1 00:18:50 是吧?好,能不能找到这两人分别是怎么界定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好,请你来说这警车,这很简单,就是这样的。他的大丈夫就是一怒而出口,居安居而天下息。而孟子的大丈夫,他首先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发言人1 00:19:24 同学们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来试着。他们眼中的大丈夫具体有什么样的特征?能不能用现代汉语用四字短语把它归纳出来?好,我这里还想给大家补充一则材料看一看。好,我想请在角落的那个同学帮我们读一读这些材料好吗?好,谢谢你。 发言人1 00:19:48 在那个时代,纵横家就是风云人物,就是游走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家。他们或合纵或连横,召集幕楚,远交近攻都是常态。但是孟子儒家对此嗤之以鼻,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我们是不是能试着填一填刚才我们这个表格? 发言人1 00:20:20 好,我这里收到了小琴同学她的一个填法,请你来说好吗?他认为在景春看来的,大丈夫要有政治的才能。他一怒的时候全天下都恐惧,他安定下来的时候,天下就安定下来了。他有极强的财政治才能,还有政治权势和政治地位。好,谢谢你。还有吗? 发言人1 00:20:50 与之相对应的孟子我这里给到了大家恪守道义。好,有同学关注到了,这就是人礼义。人礼义指向什么?指向人的修为。所以品格要高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的内心一定是坚定的。 发言人1 00:21:15 谢谢你们,请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表格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好,请你来说。好,这位同学他发现这个表格来看,在景春看来,一个大丈夫就应该有权势。而这个诠释与什么相关?与政治相关。而孟子看来,一个大丈夫更重视什么? 发言人1 00:21:51 对呀。修为和内在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这种政治的诠释都是由什么赋予的呢?由外在所赋予的。而孟子的大丈夫之说,他更多的是从人的内心内在去看待他。 发言人1 00:22:19 好,同学们,当我们这样去读的时候,文章就会变得深入起来。其实长久以来,大丈夫一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了。锦春代表的是世俗者对大丈夫的认知,要有权势,要有地位。但是孟子为这股大丈夫注入了不一样的气质,那就是孟子的大丈夫之说。大家想一想,景春在收到了孟子这一段说法以后,会如何回应?他试着写一段替锦春回答。 发言人1 00:23:00 好,同学们下课。评委,接下来是我的教学阐释环节。本次大赛我提交的十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个单元是一个古诗文单元,这个单元有像孟子三章、周亚夫军细柳、愚公移山这一类的文章,还有一些古诗。这些诗文它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我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把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主题就确定为学古今之大丈夫,强中华之少年魂。 发言人1 00:24:00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体的,而又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为基石的。所以我的单元学习目标首要的就是在于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体会、去感受语言的规律,语言运用的特点,然后去学语言,进入到语言之中。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的内容。 发言人1 00:24:56 本单元拎出孟子的大丈夫这一主题,串联起不同时代、不同文人、不同文学形象,他们的大丈夫精神内涵,为同学们构建一个大丈夫的精神图谱,让他们感知大丈夫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变化的一个过程。所以,本单元我一共把它分为了三个学习阶段,共计十个课时。客11至客十三主要聚焦于孟子三章,这是大丈夫之说的源泉和他的源头,我们主要来分析它。而在第四至第八个课时,是对孟子的大丈夫之说不断完善丰富的一个过程。这是后世文人和一些文学形象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对大丈夫内涵的丰富和延展的这样一个过程。包括我们今天依旧在延展这样一个概念。 发言人1 00:26:02 而到了第九和第十个课程,主要是设置一定的任务情境来推动学生去完成相应任务。运用所学的东西,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内心的体验。去涵养青少年的品格,这是单元的学习规划。 发言人1 00:26:24 同时本单元教学的理念,首先是进行单元整合,打破文言的割裂。在文言整合方面以言为出发点,围绕着自言自行恣意帮助同学们读懂文章的大意,从言到文,以文代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读写融合,以读促写,用大量的读写实践让学生去进行一定的输出。那学生有了输出的时候,要倒逼他进行输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课堂上的闭环。而在学生的输出过程中,不管是输出的口头的表达,还是文字的表达,都成了我们进行评价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师生的影响之间和声声的影响之间,就可以逐步的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涵养他们的进取品格。 发言人1 00:27:27 本课时是本单元教学设计的之首,也就是第一个课时是走进孟子的大丈夫之说,看一看他给我们树立一个怎样的大丈夫形象。接下来是我的教学本课时的展示的内容。这一节课很特殊,因为它是本单元的开篇,我把富贵不能淫放在了前面,因为它体现的是大丈夫之术。而且这篇文章很有特点,是用景春与孟子两个人之间对话来形成的。而其他两篇是没有这样一个对话语境的,所以它很有特点。在这篇文章里面,孟子就对景春的大丈夫之说嗤之以鼻,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大丈夫之观。孟子以妾妇之道来类比景春等纵横家的纵横之术,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与内涵。这对中学生而言,对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极大的冲击力的对他们早立志立大志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发言人1 00:28:46 好,那么在学习这一课之前,从7年级到8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各类题材的古诗文。有古体诗、近体诗,包括预言,包括做史传类的作品。比如说初一的孙权劝学就是选自资治通鉴的。 发言人1 00:29:05 而同学们经过小学和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对部分的文言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但不能形成体系。大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了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辅助自己读文言文的这样的一个习惯。但是问题在于孟子这部作品距离我们太远了。同学们八年级的学生的语言积累、文言积累还不足以独立的去读懂这篇文章。所以需要老师不断的通过朗读、通过解析、通过互相的启发去读懂,帮助同学们读懂这篇文章,包括从自然恣意自行的角度帮助他们去分析。而本单元一个一个的课时有大量这样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能慢慢的感受到古汉语的一些规律,和现代汉语进行一些比较,那么学起来就会越来越轻松。 发言人1 00:30:07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自我品格塑造的关键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缺乏必要的认知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干扰网络的信息,那么怎么给他们形成这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本单元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和关键。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就是这样来定的。 发言人1 00:30:33 首先是语言的层面积累这些词语,同时一些名言警句也记下来,会在接下来的课时进行使用。通过品读这两个人的对话语言,感受他们两者对大丈夫的不同,认知他们的内涵的界定。所以我通过这样三个活动来达到我的学习目标。首先是让他们读通文章,怎么读通文章?就是朗读,注意朗读的细节,不停的积累,互相的启发。同时要进行必要的翻译,而翻译我是采取对读对译的方式,互相之间去给同学以启发,而在展示的过程中进行纠错。最后深入到文言的本质,文言的细枝末节,去分析这两人是如何说话的。更重要的是这两人对大丈夫的认知的界定分别是什么,就确实到这篇文章的主旨,所以是一个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 发言人1 00:31:40 纵观本单元的所有的学习活动,我的学习活动的遵循的一个教学的基本策略有这样几个。首先是基于问题的整合教学。本单元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智去?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指向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育人价值的。 发言人1 00:32:06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一种方式我认为就是通过读写融合,然后同学们为同学们创设体验性的活动,就是读写,也就是第二个任务驱动的读写融合。而本单元设置了大量的读写任务,既有课堂课中的写,也有课后的写,又成了评价的一种方式。而评价不仅仅是进行量表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堂上的及时反馈。我把它看作是促进学习的一个部分。 发言人1 00:32:45 最后我想说,中华文化群星璀璨,它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流动的,我们今天依然在丰富它。我还想分享一位前辈告诉我的一句话,参与成就幸福。有参与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爱参与的老师才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