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向元认知发展,构建小学数学“疑·答”课堂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8-25 发布于上海

作者:李极波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性学科。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从而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难题。

小学数学“疑·答”课堂模型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问题驱动为引领,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现与提出为起点,通过同伴合作、师生协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筛选、组织与聚焦,构建问题之间的逻辑链。

探疑抢答。引导学生不断延伸,形成问题链意识。同时,运用可视化学习方式,优化学生认知图式,通过师生、同伴持续探索及互动追问,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以及认知结构的优化。

学习任务与不同等级的探究问题,探索 辨疑互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已形成指向学生“元认知”发展的“三疑三答”的实践路径。让“深度思考发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深度理解、批判接受、迁移应用,从而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生成逻辑:三个疑问

“疑·答”课堂模型背后的逻辑是元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经历唤醒已知、联系新知、发现未知的过程,通过知识迁移、师生评价、自我反思进行再认知。

“疑·答”课堂模型以“是什么(属性)—怎么办(方法)—为什么(检验)”三大问题为驱动,以同伴合作、师生协作为教学方式,通过设置有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生疑—探疑—辨疑—解疑”的认知过程,学会提出需要综合分析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不同等级的问题,让深度思考发生,发展学生的元认知。

指向元认知发展的学习任务主要影响学生对数学任务难度与性质的认识,影响学生在该数学任务上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的属性、呈现方式、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向学生讲授元认知知识,训练其元认知技能,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元认知能力的纵深发展。

指向元认知发展的探究问题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生成的典型“错解”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剖析与延伸。对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错解”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善学生的解题思路,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定理和法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核心素养。

教学流程:四个阶段

基于三个疑问,构建“共答—抢答—互答—自答”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生疑共答。以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发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疑惑,指导学生把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通过互动反思、集体分享、辩论评价等方式,促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并对解决方法、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

解疑自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以学生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为起点外,还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持续探索、追问与反思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发现学习路径、自主完善认知结构、自主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由此培养学生以多个维度看待问题、从多个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疑·答”课堂模型,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同伴协作中加工与理解认知内容,在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过程中监控并调节认知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寻找学习路径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问题系统化、认知图式化、图式可视化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科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