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奇书三易:连山 归藏 周易

 莫为天下先 2023-08-2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易经》是阐述天地人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典籍,主要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但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1993年3月,文物专家在清理湖北陵江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时,意外发现失传了几千年的奇书《归藏》,这部奇书中究竟写了什么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一下:

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93年3月,陵江荆州镇邱北村的村民准备挖鱼池,而鱼池的地址选在村东方的小土岗。在开始动工的过程中,村民却发现一件怪事,随着鱼池逐渐成形,他们竟发现一些陶器碎片。村长得知消息后,怀疑该地有古墓,便将消息报告给当地的文物研究所。

文物专家接到消息,立即带着专业的工具赶到现场。经过专业的探测后,专家确定该地确实存在古墓,为保护墓中的文物,他们请示上级,决定对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

图片

在清理的过程中,专家出土大量的陶器、木器、简牍和占卜等相关用具。因馆内积水比较严重,竹简被保存的并不完好,上面的文字也有些模糊不清。

专家们为做进一步研究,将竹简运回研究所,经过系统的整理,共出土竹简813枚。墓主的身份无法鉴定,但古墓始建于秦朝,正因如此,竹简绝对具有研究价值。

图片

专家进一步研究时,竹简的内容有《效律》、《政事之常》、《灾异占》、《曰书》等。而最让专家感到惊奇的是竟发现了398枚《归藏》简,约四千余字,这与《新论正经》记载的:“《归藏》四千三百言”完全一致。这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归藏》,重现天日的消息传出后,轰动整个学术界。那么,这本书究竟记录着什么内容呢?

图片

一、内容记载范围广

《归藏》记载很多神话故事、三代传闻、历史故事,比如黄帝与炎帝大战、恒我窃不死亡之药以奔月、武王卜伐殷等等。从内容上看,《归藏》为我们订正其他传世典籍、梳理某些故事发展提供很多重要资料。

图片

二、与易经比较,整体区别较大

王家台秦墓中出土的《归藏》是一部筮占书籍。专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卦名和《周易》相同或相近,但从卜算的结果上看,两者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卦象相同结果却完全相反。在起卦的过程中,他们的卜占动机、目的都存在较大差异,正因如此,才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

图片

三、时间更早

从两本书的内容上看,《归藏》的成书时间要早于《周易》。两者对比后,《周易》会显得更加高级,更加实用,更加有深度。但秦墓中发现的《归藏》,却为后人研究秦朝时期的占算之书,提供重最直接的资料,还原最初的卜占方式。

目前,王家台出土的秦简还处于正在研究阶段,全部的资料还尚未公开。通过对《归藏》进行简单的了解后,你是否对其产生好奇,相信在文物专家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终究能破解《归藏》中的奥秘,重新梳理历史,填补华夏文化遗留下来的空白。

图片

古三坟(三坟易)

古三坟之名,见于《左传》,然周秦以来经传子史从无一引其说者,不但汉代至唐咸不著录也。此本晁公武《读书志》以为张商英得于北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于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其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各衍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传,其名皆不可训诂。又杂以《河图》、《代姓纪》及策辞政典之类,浅陋尤甚。至以燧人氏为有巢氏子,伏羲氏为燧人氏子,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自郑樵外无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又题为宋阮咸注,伪中之伪益不足辨矣。

案《左传》称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书序所解虽出依托,至刘熙《释名》则确属古书。据所训释《三坟》乃《书》类非《易》类也,然伪本。旣托于三《易》不可复附《书》类中,姑从《易纬》之例附其目于诸家《易》说之末。

右易类三百十七部二千四百卷(内四十九部无卷数),附录一部一卷皆附存目。(据《汉魏丛书》)

古三坟序

(宋)毛渐

《春秋.左氏传》云: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孙安国叙《书》以谓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汉书.艺文志》录古书为详,而三坟之书巳不载,岂此书当汉而亡欤?元丰七年,予奉使西京,巡按属邑,而唐州之泌阳,道无邮亭,因寓食于民舍。有题于户:《三坟》书某人借去。亟呼主人而问之。曰:古之《三坟》也,某家实有是书。因命取而阅之。《三坟》各有《传》,《坟》乃古文,而《传》乃隶书。观其言简而理畅,疑非后世之所能为也。就借而归录,间出以示好事,往往指为伪书。然考《坟》之所以有三,盖以山、气、形为别:

《山坟》言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谓之《连山》;《气坟》言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谓之《归藏》;《形坟》言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谓之《乾坤》。与先儒之说《三坟》特异。皆以义类相从,曲尽天地之理。复有《姓纪》《皇策》《政典》之篇,文辞质略,信乎上古之遗书也。《胤征》引《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孔氏以谓夏后为政之典籍,颇与《书》合,岂后人之能伪邪?世人徒以此书汉时已亡,非后世之宜有。且《尚书》当汉初重购而莫得,武帝时方出于屋壁间,讵可遂为伪哉?予考此书,既笃信之,将诒诸好事君子,故为之叙云。

山坟

天皇伏羲氏

连山易

爻卦大象

崇山君 君臣相 君民官 君物龙 君阴后 君阳师 君兵将 君象首

伏山臣 臣君侯 臣民士 臣物龟 臣阴子 臣阳父 臣兵卒 臣象股

列山民 民君食 民臣力 民物货 民阴妻 民阳夫 民兵器 民象体

兼山物 物君金 物臣木 物民土 物阴水 物阳火 物兵执 物象春

潜山阴 阴君地 阴臣野 阴民鬼 阴物兽 阴阳乐 阴兵妖 阴象冬

连山阳 阳君天 阳臣干 阳民神 阳物禽 阳阴礼 阳兵谴 阳象夏

藏山兵 兵君帅 兵臣佐 兵民军 兵物材 兵阴谋 兵阳阵 兵象秋

迭山象 象君日 象臣月 象民星 象物云 象阴夜 象阳昼 象兵气

太古河图代姓纪

清气未升,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太始之数一,一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极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变也。太易之数二,二为两仪。两仪者,阴阳之形也,谓之太初。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数四,四盈易,四象变而成万物,谓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数三,三盈易,天地孕而生男女,谓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备也。游神动而灵,故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必备于天地之间,谓之太古。太古者,生民之始也。太古之人皆寿,盈易始三男三女,冬聚夏散,食鸟、兽、虫、鱼、草、木之实,而男女构精,以女生为姓。始三头,谓之合雄纪。生子三世。合雄氏没,子孙相传,记其寿命,谓之叙命纪。通纪四姓,生子二世。男女众多,群居连逋,从强而行,是谓连逋纪。生子一世,通纪五姓,是谓五姓纪。天下群居,以类相亲,男女众多,分为九头,各有居方,故号居方氏。没,生子三十二世,强弱相迫,欲生吞害。中有神人,提挺而治,故号提挺氏。提挺氏生子三十五纪,通纪七十二姓,故号通姓氏。有巢氏生,太古之先觉,识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俾人居巢穴,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天下九头咸归。有巢始君也,动止,群群相聚而尊事之。寿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后也。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灵,教人炮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始有日中之市,交易其物,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寿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后也。

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始明于世。图出后二成三十二易草木,木枯月,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后草木一易,木王月,命臣潜龙氏作甲历。伏制牺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风来而作乐。命降龙氏何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昊、伏牺、有庖、升龙氏,本通姓氏之后也。

天皇伏羲氏皇策辞

昔在天皇,居于君位,咨于将,咨于相,咨于民,垂皇策辞。皇曰:惟我生无道,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我父燧皇归世,未降河图,生民结绳,而无不信。于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惟我老极。姓生人众多,群群虫聚,欲相吞害。惟天至仁,于草生月,天雨降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心,子其未生,我画八卦,自上而下咸安。其居后二成二十二易草木,皇曰:命子襄居我飞龙之位,主我图文,代我咨于四方上下,无或私。襄曰:咸若咨众之辞,君无念哉。后一易草木,皇曰:命子英居我潜龙之位,主我阴阳甲历,咨于四方上下,无或差。英曰:依其法亦顺,君无念哉。皇曰:无为。后二十二易草木,昊英氏进历于君曰:历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鸠众于传教台,告民示始甲寅。易二月,天王升传教台,乃集生民后女娲子,无分臣工大小列之。右上相共工,下相皇桓。飞龙朱襄氏、潜龙昊英氏居君左右。栗陆氏居北,赫胥氏居南,昆连氏居西,葛天氏居东,阴康民居下。九州之牧,各统其人群,居于外。皇曰:咨予上相共工,我惟老极无为,子惟扶我正道,咨告于民,俾知甲历,日月岁时自兹始,无或不记,子勿怠。共工曰:工居君臣之位,无有劳,君其念哉。皇曰:下相皇桓,我惟老极无为,子惟扶我正道,抚爱下民,同力咨告于民,俾知甲历,曰月岁时自兹始,无或不记,子其勿怠。桓曰:居君臣之位,无有劳,君其念哉。皇曰: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陆曰:竭力于民,君其念哉。皇曰:大庭主我屋室,视民之未居者喻之,借力同构其居,无或寒冻。庭曰:顺民之辞。皇曰:阴康子居水土,俾民居处无或漂流,勤于道,达于下。康曰:顺君之辞。皇曰:浑沌子居我降龙之位,惟主于民。皇曰:昆连子主我刀斧,无俾野兽牺虎之类伤残生命,无俾同类大力之徒区逐微弱,子其伏之。连曰:专主兵事,君无念哉。皇曰:四方之君,咸顺我辞,则世无害惟爱于民,则位不危。皇曰:子无怀安,惟安于民,民安子安,民危子危,子其念哉。

气坟

人皇神农氏

归藏易

爻卦大象

天气归  归藏定位  归生魂  归动乘舟  归长兄  归育造物  归止居域  归杀降

地气藏  藏归交  藏生卯  藏动鼠   藏长姊   藏育化物  藏止重门  藏杀盗

木气生  生归孕  生藏害  生动勋阳  生长元胎  生育泽  生止性   生杀相克

风气动  动归乘轩 动藏受种  动生机  动长风  动育源   动止戒   动杀虐

火气长  长归从师  长藏从夫 长生志 长动丽  长育违道  长止平  长杀顺性

水气育  育归流  育藏海  育生爱  育动渔  育长苗  育止养   育杀畜

山气止  止归约  止藏渊  止生貌   止动济  长植物  止育润   止杀宽宥

金气杀  杀归尸  杀藏墓  杀生无忍  杀动干戈  杀长战  杀育无伤  杀止乱

人皇神农氏政典

政典曰:惟天生民,惟君奉天,惟食丧祭衣服教化,一归于政。皇曰:我惟生无德,咸若古政。嗟尔四方之君,有官有业,乃子乃父,乃兄乃弟,无乱于政。昔二君始王,未有书契,结绳而治,交易而生,亦惟归政。昔在天皇,肇修文教,始画八卦,明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以代结绳之政。出言惟辞,制器惟象,动作惟变,卜筮惟占。天皇氏归气,我惟代政,惟若古道以立政。皇曰:正天时,因地利,惟厚于民。民惟邦本,食惟民天。农不正,食不丰;民不正,业不专。惟民有数,惟食有节,惟农有教。林林生人,无乱政典。政典曰:君正一道,二三凶。臣正一德,有常吉。时正惟四,乱时不植。气正惟和,气乱作疠。官正惟百,民正惟四,色正惟五,惟质惟良。病正四百四,药正三百六十五。过数乃乱,而昏而毒。道正惟常,过政反僻。刑正平,过正反私。禄正满,过正反侈。礼正度,过政反僭。乐正和,过政反流。治正简,过政反乱。丧正哀,过政反游。干戈正乱,过政反危。市肆正货,过政反邪。讥禁正非,过政失用。皇曰:嗟尔有官有业,乃子乃父,乃兄乃弟,咸若我辞,一归于正。皇曰:君相信任惟正,相君??位惟忠,相官统治惟公,官相代位惟勤,民官抚爱惟仁,官民事上惟业。父无不义,厥子惟孝。兄无不友,厥弟惟恭。夫不游,妻不淫,师不怠,教不失。刑者形也,形尔身。道者导也,导尔志。礼者制也,制尔情。乐者和也,和尔声。政者正也,正其事。

形坟

地皇轩辕氏

乾坤易

爻卦大象                         乾形天  地天降气  日天中道 月天夜明 山天曲上 川天曲下 云天成阴  气天习蒙

坤形地 天地圆丘  日地圜宫  月地斜曲  山地险径  川地广平 云地高林 气地下湿

阳形日 天日昭明 地日景随  月日从朔  山日沉西  川日流光 云日蔽霠  气日缗蔀

阴形月  天月淫  地月伏辉  日月代明  山月升腾  川月东浮  云月藏宫  气月冥阴

土形山  天山岳  地山盘石  曰山危峰  月山斜巅  川山岛   云山岫   气山岩

水形川  天川汉  地川河   日川湖  月川曲池  山川涧   云川溪   气川泉

雨形云  天云祥  地云黄霙  日云赤昙  月云素雯  山云叠峰  川云流  气云散彩

风形气 天气垂氤 地气腾氲  日气昼围  月气夜圆  山气笼烟  川气浮光 云气流霞〈1〉[上雨下章]

地皇轩辕氏政典

皇曰:嗟尔天师??相、五正、百官、士子、农夫、商人、工技,咸若我言。政典曰:国无邪教,市无淫货,地无荒土,官无滥士,邑无游民,山不童,泽不涸,其正道至矣。正道至则官有常职,民有常业,父子不背恩,夫妇不背情,兄弟不去义,禽兽不失长,草木不失生。政典曰:方圆角直,曲斜凹凸,必有形。远近高下,长短疾缓,必有制。寒暑燥湿,风雨逆顺,必有时。金木水火,土石羽毛,必有济。布帛桑麻,筋角齿革,必有用。百工器用,必有制。圣人治天下,权以聚财,财以施智,智以畜贤,贤以辅道,道以统下,不以事上;上以施仁,仁以保位,位以制义,义以??礼,礼以制情,情以敦信,信以一德,德以明行,行以崇教,教以归政,政以崇化,化以顺性,性以存命,命以保生,生以终寿。

皇曰:岐伯天师,尔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尔正尔考,无有差贷。先时者杀,不及时者杀,尔惟戒哉。

皇曰:后土中正,尔识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尔掌尔察,无乱田制,以作田讼。尔惟念哉。

皇曰:龙东正,尔分爵禄贤智,尔咨尔行,无掩大贤以悕财,无庇恶德以私尝。

皇曰:融南正,尔平礼服祭祀,尔正惟,无乱国制以僭上,无废祀事以简恭,尔惟念哉。

皇曰:太封西正,尔分干戈刑法,尔掌尔平。

皇曰:太常北正,尔居田制民事,尔训尔均。百工惟良,山川尔图。尔惟勤恭哉。

皇曰:天师辅相、五正、百官、士子、农夫、商人、工技,咸顺我言,终身于休。

《古三坟》终

后序(唐末隐士)

《传》曰:《河图》隐于周初,《三坟》亡于幽厉,《洛书》火于亡秦,治世之道不可复见。余自天复中隐于青城之西,因风雨石裂,中有石匣,得古文三篇,皮断简脱,皆篆字,乃上古三皇之书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名称的由来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再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汉代刘歆的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这里不妨再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汉代,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战国时代的一种古易,晋代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

《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

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参本文后所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

东汉时期《连山》

《连山》虽是刘歆伪造的名目,但东汉时期的的确确有过一部《连山》,同时还有过一部《归藏》。桓谭《新论正经》云:

“《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桓谭是东汉人,其言之凿凿,说有《连山》、《归藏》,其中《连山》有八万言,在古代的书籍里,可算是鸿篇巨制。另一个力证就是去东汉未远的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都引有《连山易》的文字,可证桓谭之说并非无据,说明东汉时代的确有一部《连山易》。那么这部《连山》是怎么来的呢?由于文献无记,难以确断,这里只能作一下推测和猜想。

笔者认为这部《连山》与桓谭说的《归藏》都是出于刘歆或其同道文人的伪作。刘歆篡改伪作了“中古文经”,他为了给自己的学说提供口实,在这些经书里杜造了不少所谓的古书名目,如《左传》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也包括《周礼》中的《连山》和《归藏》。这些书在现实里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刘歆等人可以说是经过秦火而失传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书,《周易》完整地保存下来便是明证,那么要说《连山》、《归藏》是经过秦火失传了,是不能取信于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伪造出这两部易书来。这对刘歆等人来说是最方便不过了,他掌管着中秘的图书,而这些书中就有好多从先秦流传下来的无名古易书,从中选取两种作底本,再参以其它的易书,要作成两部新易书是不难的。自然,这也需要付出劳动,我们看看桓谭所记,《连山》有八万言,《归藏》却只有四千三百言,可见刘歆等人是先作了《连山》,用力甚勤,故卷帙巨大,到了造《归藏》时,心力已尽,仓促成书,故仅及《连山》的二十分之一的篇幅。

《连山》作成后,藏于兰台(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并在社会上流传。为了使人相信这的确是古传的易书,作伪者自然不敢吐露实情,后来刘歆被诛,其事益无人知晓,故桓谭见到了《连山》、《归藏》,也相信是古易而写入了《新论》。此书北魏时尚行于世,故郦道元尚得见而引之,至《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则其时已经失传。

刘歆等伪作得这部《连山》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已经不可详知,据《周礼》所言:“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郑注曰:“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贾疏:“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又曰:“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

若郑、贾二人不是妄断臆说的话,那么此《连山》的形式应当大体与《周易》相同,只是阳爻称七,阴爻称八,其中还窃用了《归藏》和《易传》中的文字(详下第六节)。疑此书除了六十四卦经外,还和《周易》一样作了《传》,故能至于八万言之巨也。

梁元帝《连山》

东汉的《连山》失传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又作了一部《连山》。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兰陵萧氏皆明于易理,盖本自家学。据《南史》,梁武帝萧衍撰《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梁简文帝萧纲(萧绎之兄)也撰有《易林》十七卷。梁元帝萧绎亦著《周易讲疏》十卷,又著《连山》三十卷,《金楼子·著书篇》曰:“《连山》三秩三十卷”,注:“金楼年在弱冠著此书,至于立年其功始就。躬亲笔削,极有其劳。”可见这是萧绎早期的作品,但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写完定稿,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和《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皆著录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其时已佚,今已不可考。唯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曰:

“焦赣《易林·乾卦》云:'道涉多(石)阪,胡言连蹇。译瘖且聋,莫使道通’,据梁元帝《易连山》,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乾卦》卦辞与赣《易林》卦辞同,盖相传误也。”

可知此书乃杂采易学类诸书编纂而成,故卷帙浩大。而《斗图》之类的书,皆是以《周易》卜筮占验的派生类作品,不似圣人之旨,故自《隋志》以降,皆入于《五行类》。如《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易斗图》一卷,郭璞撰;《易立成》四卷;《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录》云:“伏万寿撰”;《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等等,这些除了焦赣《易林》(即《焦氏易林》)外,今皆不传。

以此推之,梁元帝《连山》的形式当不与《周易》相同,而是同于焦赣《易林》之类的五行类著作,故不入经类而入于子部之五行类,可惜今天已经只字不存。

刘炫《连山》

继梁元帝《连山》之后,隋代的刘炫又造了一部《连山》。

据《北史·儒林传》,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学识渊博,但宦途不遂,做过几任小官。著书多种,而《连山》乃其所造的伪书。《儒林传》云:

“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刘炫的这部《连山》虽然被发现为伪,但并没有遭毁,《隋志》和《旧唐志》里虽然不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经部·易类》里却著录了《连山》十卷,不著撰人名,司马膺注。这书肯定不是梁元帝的《连山》,因为在同书《五行类》里著录了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所以这只能是刘炫伪造的那部《连山》。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引胡应麟曰:

“《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同。隋牛宏(弘)购得寓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传》:'隋文搜访图籍,炫因造《连山》、《鲁史记》上之。’马端临据此以为炫作,或有然者。盖炫后事发除名,故《隋志》不录,而其书尚传于后,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尔。”

又引胡一桂曰:

“《连山》十卷,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

说皆是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但宋代黄裳说:“《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邵博亦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上皆见马国翰辑引),则宋代尚存于世。

《古三坟》连山

北宋时又出了一部《古三坟》,一卷,分为《山坟》、《气坟》、《形坟》三篇。其中《山坟》又被称为《连山》,其书以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为八卦,卦序排列以山为首,其首八卦为叠山象、藏山兵、连山阳、潜山阴、兼山物、列山民、伏山臣、崇山君,名皆怪异,辞意浅陋,后人已经辨其为宋人所伪撰。《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经部·易类存目》,《提要》曰:

“案《三坟》之名见于《左传》,然周秦以来,经、传、子、史从无一引其说者,不但汉代至唐不著录也。此本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张商英得于比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于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其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各衍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传》,其名皆不可训诂,又杂以《河图代姓纪》及策辞政典之类,浅陋尤甚。至以燧人氏为有巢氏子、伏羲氏为燧人氏子,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自郑樵外,无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又题为晋阮咸注,伪中之伪,益不足辨矣。”

此书之大略于兹可见。然其虽为宋人所伪作,但作者颇费心力,其《河图代姓纪》一篇,盖本自谶纬之书,多存汉魏遗说;其推演之理,虽然朴陋,亦可自成一家之言,从中亦可窥见宋人易学得某些方面,故不可一笔抹煞。

《连山》考辨

《连山》虽然经历代学者探讨并产生了许多作品,但自元明以后,除了《古三坟》以外,其它皆佚,若想见到一鳞半爪,只能看辑本了。《连山》的辑本不多,就今所能见到的,有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王谟《汉魏遗书钞》本和观沫道人《闰竹居丛书》本,而以马国翰的辑本为最备,故兹就马辑本之文略作讨论。

首先应剔除其中不可靠的文字,马辑本中的以下六条文字是不可信的:

1、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左传·闵公十五年》)

2、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左传·僖公十五年》)

3、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左传·成公十六年》)

4、阳豫。(《春秋演孔图》)

5、游徙。(《史记·秦始皇本纪》)

6、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娘(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明,无恐无惊,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李淳风《乙巳占》)

前三条出自《左传》,并未明言是《连山》之文,当是取自其它古《易》或杂占之书的筮辞,马氏所据,只是本程迥和顾炎武的推测之言“固二易之辞”、“所谓三易之法”的说法,二人也没有明说是出自《连山》,故不足为据。

第四条见《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阳豫,夏殷之卦名也。”其中亦未明言乃《连山》之卦,宋均也弄不清到底是夏卦名还是殷卦名,只笼统地说了句“夏殷之卦名也”,是因为他看到《周易》中没有这样的卦名。唯罗苹《路史注》以为乃《连山》之卦,实出于臆测。《演孔图》乃东汉时之纬书,其言孔子之事可信与否且不论,“阳豫”即使确系易卦之名,则当即《周易》之豫卦。“阳”古本作“昜”,这里当是“易”字之形讹。“易豫之卦”就是《周易》中的豫卦,盖豫卦震上坤下,震为春,坤为秋、为文,以象孔子所作之书名《春秋》也。

第五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

此中所言之“卜之”,当即以《易》占卜,“游徙”亦非卦名,而是“卦得”之爻辞,即占卜所得之结果。游者,出游也;徙者,迁徙也,是占辞言出游和迁徙乃吉,故始皇先迁徙了榆中三万家,次年又出游。马国翰据罗苹《路史注》以为是《连山》卦名,亦臆测不足据。

第六条见《乙巳占》卷一,乃引汉代张衡《灵宪》之文,原文是:

“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其后有冯(凭)焉者。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明),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

此乃记姮(嫦)娥奔月的故事,里面没有说是出自《连山》,而此故事实本见于《归藏》。《文心雕龙·诸子篇》曰:“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彃十日、嫦娥奔月。”《文选·谢希逸〈月赋〉》李善注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此皆节略隐括之文,全文当如《灵宪》所引者,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将此节文字辑入《归藏》,良是,所以此条也不是《连山》之文。同时,马国翰还抄错了句,他把“其后有冯焉者”抄落了几个字,又与下句混成了一句,成了“有冯羿者”了。

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辨析,兹录如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此条本见《说卦传》,马国翰注云:“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

此条只能存疑。若干、罗二人之言确实,那么此条当是东汉之《连山》的遗文,故晋代的干宝能得而见之、引之。盖刘歆之徒作《连山》,本是剽掇故易书而为之,《周易》经传亦是其采用的重要目标,所以此文当是《连山》剿袭《说卦》,而非《说卦》用《连山》,此不可不辨。

此外,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说明,兹录于下:

“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这一条马国翰没有注明出处,按此条实际上是本自《水经注·颍水》,其文云:

“(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对于这条文字,孙诒让《札迻》卷三辨之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

故《水经注》的这条文字当作“(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马国翰将“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辑入《连山》十分正确,但马辑文中的“阳文”应该是衍文,当删。这条文字也见于《归藏》,当是《归藏》在社会上已经流传很久了,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从来就没有引用,只引用了两条《连山易》的文字,说明他引用的不是当时流传的《归藏》,而是的确是《连山易》之文,这部《连山》应该就是东汉人作的,它那里面也使用了《归藏》的内容,所以二者有内容重复的现象亦不足为怪。

除去上面说到的不可信和存疑的文字,马辑本中可信出自《连山》的文字仅得八条,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记事之辞,一类为卦爻辞。

第一类记事之辞有如下四条,但马氏所辑文字和出处有讹误,今订正如下:

1、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马注:“出郦道元《水经注》”)。

2、鲧封于崇。(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夏本纪》。马注:“出裴骃《史记集解》”,误)

3、禹娶嵞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马氏辑文中“余”作“启”,误)

4、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马未注出处)

这四条文字疑本为卦爻辞,但今已不知属于何卦。四条皆是记有夏之事,前两条记鲧之事,第三条记禹事,所言“攸女生余”之“余”即夏后启之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纪》曰:“帝启,一名建,一名余”是也。第四条是记夏后启之事,即《归藏》中所说其“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之事。第一条和最后两条,应当是东汉的《连山》之文,第二条则未敢遽定,疑亦是也,盖东汉作《连山》者将其定为夏《易》,故其内容皆用夏代的故事。

第二类的卦爻辞有如下四条:

1、《剥·上七》曰:“数穷致剥而终吝。”《象》曰:“致剥而终,亦不知变也。”(黄佐《六艺流别》、罗泌《路史》)

2、《复·初七》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象》曰:“复以存身,可与致用也。”(同上)

3、《姤·初八》曰:“龙化于蛇,或潜于漥,兹孽之牙。”《象》曰:“阴滋牙,不可与长也。”(同上)

4、《中孚·初八》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来归,孚不中也。”(黄佐《六艺流别》)

以上四条由文字风格来看,是出自同一书,此部《连山》有六十四卦,卦名与《周易》全同,每卦六爻,爻辞多用韵语,每爻下皆系以《象传》,殆模仿《周易》经传而作,只是阴爻称“八”,阳爻称“七”,此乃应《连山》、《归藏》以七、八占之古说。

这部《连山》由文中之用韵可知为隋唐人所作。因为汉魏两晋人用韵字皆用古音、古韵,如《焦氏易林》即其典范;而此《连山》乃全用隋唐时代的中古音。如第二条,以神、身、垠为韵,神、身二字古音同在真部可为韵,垠古音却是在文部,与神、身二字并不押韵,但这三字在中古音中都属于真韵,就押韵了。再如第三条,以蛇、漥、牙为韵,而蛇古音在歌部,漥在支部,牙在鱼部,三字古韵皆不同,不押韵,而在中古音中三字都属于麻韵,就押韵了。

由此可以证实,这四条《连山》的遗文当是出自隋代刘炫的《连山》,这部书曾被《新唐书·艺文志》收入《经部·易类》之首,司马膺还给它作了注,足证其书的形式与《周易》相同。盖宋人已经知道其为伪书,皇家不藏,故不入《宋史·艺文志》,但自隋唐以迄于元明,其书在社会上仍有流传,所以宋代的罗泌、明代的黄佐能得而引之,此后则再无闻者了。

自汉代以降,《连山》一名在易学史上名声甚隆,然其名其书实皆伪伪相因,不足凭信;关于其论说,亦多臆测之辞,难以为据。今就个人拙见考辨如上,不足之处,冀方家指正。

四、《连山易》与《归藏易》

《周礼·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这里所说的《连山易》、《归藏易》,其书在汉初亡佚,现无据可考,难度其详。从此,《连山》与《归藏》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其实,《连山易》与《归藏易》可以被丢失,但它的内容不可能无影无踪,至少它们的书名是追索其内容的重要线索。既然《周易》这本古代化学典籍是它们的同类,那么它们也必同化学有关。虽然《周易》系统讲解了元素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但这也只相当一部现代基础化学,或称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与核化学部分都没有涉及。而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核化学无法截然分开,故《连山易》与《归藏易》极有可能是对这两部分的补充,即它们分别是古代的“生物化学”与“放射化学”。

在现代“有机生物化学”课本中,我们经常用“链”来形容分子团所连成的有机大分子,如“饱和链”、“不饱和链”、“环链”、“肽链”、“DNA链”等等,而“链”是由一个个金属环相扣而成。古人用“山”替代“环”,用起伏连绵的山脉来形容这些有机大分子的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把有机化学更名为“链化学”不算过分的话,古人把它称为“连山易”则自在情理之中。

现我们已无从得知古人研究了哪些有机大分子,但他们的有机化学知识必然会被运用于生物学与医学,在古人留下的医学文献中,应该有《连山易》的思维痕迹显现出来。从西汉人归纳整理出来的《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来看,除人体的五脏六腑用地球的“五行”来喻指外,人体筋胳中的许多穴位还直接用山形水势来比附。如梁丘、三里、巨虚、丰隆、厉兑、商丘、陵泉、大包、承山、昆仑、涌泉、内关、风池、丘墟、天泉、外陵、鹤顶、地机、陷谷、天柱、灵台、曲垣、陶道、玉田、支沟、金门、风岩、珠顶、岩池、下关、地仓、石门、地甲、梁门、石关、四连、外丘等,有如随筋络进入蜿蜒起伏的山脉,巡视一处处胜境,这些穴名的最初来历极可能同《连山易》有关。

古代医家还把不同的脉象描述为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濡、弦、紧、促、结、代等,而我们同样可用这些脉形来描绘千里连绵的山势,现在的心电图画的就是这峰来波往的山脉。

《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

有关核化学的《归藏易》则不容易流传于民间,一是知易者不敢贸传,二是学易者不易学透。况且,其易理高险,习无所用,归藏于深山密穴,自成必然。

在《归藏易》中,砹At、氡Rn、钫Fr、镭Ra、锕Ac、钍Th、镤Pa、铀U等放射性元素必有它们各自的古(卦)名,而且它们的卦象也可能同“六十四卦”类似。如果未来的考古学家能发现现叠有7层爻的卦象出现,我想它们定是《归藏易》卦无疑。当然,《归藏易》中的某些卦辞可能就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之中,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识别。

现在已经有人在秦人墓中出土归藏易。

可以证明连山归藏实属存在。

三易概说

《连山》,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夏代易学。

为什么夏代的“易名”为“连山”呢?我们知道,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启得以承继王位,建立夏朝,完全是借助于他的父亲禹。禹是靠治水起家的。

夏代的“易”--《连山》,很可能不起始于夏,而是出现在尧、舜时代。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无处逃生,只能向高山跑。在落荒逃命的先民们的眼睛里,世上能够解救他们于洪灾水患之中的,大约只有这山。于是人们感恩于大山,视“山”为伟大之物、为佑护之神。当巫师禳灾祈福时,便认为大山有超自然力,甚至认为“山”为第一神。

由此,易卦的首位为“艮“(山)也就毫不奇怪了。鉴于此,那时的“易”便被称为《连山》了。《说文》“山”云:“宣也,宣气而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山显而大,百物毕备。两艮相叠而连绵,云气穿环其间,其象威武、雄健,气势磅礴。

“连山”好像是说,人的命运与山相连相关。如果没有山,哪能逃出洪水的困扰和危害?由于《连山》与大山档洪水有关,由于夏朝君王的先祖禹是以治水而出名得天下,所以延用《连山》易被夏王朝所接受,这样《连山》得以流传,从尧、舜时代到夏代。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天之下,足堪睥睨万物,领导万物,非崇山莫属。崇威壮崇雄武是夏人精神,后人将《连山》视为夏易,。

到了殷商时代,情况有所不同了,洪水早已消退,人们对于洪水侵害的记忆已经淡漠,有的甚至全然不知;也许老人还会提到它,便老人也是听上一代老人述说的。因此,人们对于“易”卦从艮(山)开始,并称之为《连山》,开始感到莫名其妙。此外,商王室出于政治的考虑,感到应该改变《连山》。既然“易”是决定军国大事的偏振,那么使用业已被推翻了的夏朝的《连山》易,似乎不大合适,因为它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于是殷商决定改变易名,也要改变“易”的结构,特别是对首卦。这的确是需要费一番心思。

传说中,商人的祖先为“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为有氏之女,曾与两位伙伴去河里洗澡,见到玄鸟(燕子)落蛋。简狄拾取玄鸟蛋而吞下去,就怀了身孕,然后生下一个儿子,即“契”。于是商人以玄鸟为其图腾标志。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亲简狄(和玄鸟),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母亲给予的。于是,殷商将“夏易”的《连山》卦改为《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即一切都来自己母亲简狄,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是著名的周文王囚而演易的故事,也就是我们今日所熟悉,流传甚广的《周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