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百题》(10)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6-17 发布于湖南

                 

 《易经》非是《周易》,《周易》是杜撰品,其目的是用来惑经乱典的。这里,我们就《周易》出处,“三易”及“文王重卦说”问题初步谈谈,以期抛砖引玉。

“周易”一名首出西汉末刘歆书目著作《七略。术数略》。单从汉以前诸典中未见《周易》之名来说(涉及《周易》的《左传》,《国语》等为汉初杜撰,载《史记》的仅一次“周易”之“周”则是衍文),今本《周易》为西汉末刘歆诸儒所撺无疑。主要有两点:一是王莽新朝,复古倒退是常态。故而改换书名,偷梁换柱,将《周易》替换了《易经》。二是与今本《易经》经传分歧大,露出马脚,与出土简帛《易经》亦多有纷歧。

据史料称,汉儒遵奉孔孟,大造经学,古《易》得到发展。古《易》称“经”极早。汉孟喜《易》即已分上下经。汉班固《汉书-费直传》“徒以彖象系辞文言十篇解说上下经”。《汉书-艺文志》云“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惟费氏经与古文同”。而《易》学者博学多能。如《汉书-儒林传》大学者景鸾“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并《河》《洛》”,《后汉书-苏竟传》载“易博士”苏竟“善图讖”。甚至连及王侯,如《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沛献王刘辅“善说《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讖”。可见汉初古《易》之盛貌。但是在“新朝”,统治者王莽为巩固僭逆专制,自比周公,借改革之名,大肆复古倒退。其地名俱要复古,书典褫换者自不少。汉班固《汉书·王莽传》言王莽新朝时,“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又言“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其乱相可见一斑。刘向、刘歆父子是这方面的干将,指使者当是王莽。在他们辑佚的众多古书中,有《山海经》《周礼》,而“三易”之名始见此二书。

“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周礼·春官》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又曰“筮人掌三易,以辧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古《山海经》言“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汉上易传》引)。后来越用者接踵而至。如东汉桓谭《新论-正经》云“《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殷《易》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汉郑玄《注》曰“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唐贾公彦《疏》“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可见,这里的《连山》、《归藏》、《周易》,仅是一种占卜方式,各有分别。就像占卜不同于筮龟一样,其与主涉纪史性质《易经》是不能侪并的。况《连山》《归藏》即使是有真,也早已佚亡(现有出土疑似《归藏》的,亦无确证),其内容难窥。

由于刘歆或有伪托的存在,对《连山》《归藏》《周易》(即“三易”)持怀疑的,由来有之且呼声甚高。如清顾炎武《日知录-三易》云“《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道出了其伪托性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引邵博语云“《连山易》意义甚浅,其刘炫之伪书乎?”,大发叹疑。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晋二书(指《连山》《归藏》)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伪作,比史明言之。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尔”,直书其伪作实例。或说梁元帝萧绎“著《连山》十卷”,《金楼子-著书篇》《注》“(梁元帝)躬亲至削,极有其劳”,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亦云梁元帝萧绎“著《易连山》”,《新唐书-艺文志》载之,但后之《宋史-艺文志》即不录,当有疑伪。指出《连山》《归藏》伪托者还有:齐梁刘勰《文心雕龙》“《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弊十日,常娥奔月”,《隋书-经籍志》“《归藏》三十卷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归藏》伪妄之书,非殷《易》也”,宋《崇文总目》“汉初有《归藏》,似非古经,今书三篇,不可究矣”,宋《中兴馆阁书目》说《归藏》“今但存《初经》、《齐母经》、《本筮》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训”,元吴莱云“《归藏》今杂见他书,颇类《易林》,非古《易》也”(引《经义考》),清皮锡瑞《经学历史》“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不应夏《易》数倍于殷,疑皆出于伪托。《连山》刘炫伪作,《北史》明言之,《归藏》虽出隋唐以前,亦非可信为古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此观点则更为分明,不逊于宋儒。认为古《三坟》(以其《山坟》为《连山》伏羲氏《易》,《气坟》为《归藏》神农氏《易》,《形坟》为《乾坤》即《周易》黄帝《易》)为“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伪中之伪”“伪伪相依”。今学者余永梁说“其实,所谓真的《连山》《归藏》,亦是汉人伪作”(《周易论文集》(一),北京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其实,六十四重卦也非周文王或周公旦。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于此提出四种说法。即伏羲氏,神农,大禹,文王。这说明司马迁的文王“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不确切。而宋儒李过“六十四卦不在文王时重,自伏羲以来至于夏商,其卦已重矣”(《西溪易说》)以及宋易祓《周易总义》卷首云“伏羲所画八卦重之为六十四”, 俱质疑“文王作《周易》”。而今易学专家张政烺则从现今出土殷墟甲骨所发现的“数字卦”出发,提出六爻画在殷周之前早存在。如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存有54种六画卦,与通行本《易经》64卦对应;1995年河南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出土95TIJI:4号卜骨上,也有“一一六六一五”“六八八八六六”六画卦。也就是说,殷商前早就存在了64卦《易》了。况且文王“拘羑里”,是带罪的。《战国策·赵策三》载“(文王)拘之于牅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环境是险恶的;而在殷监狱,不知时事,岂能卜筮时世,并将其卦爻辞著作冠上诸侯国“周”名,这不反了吗?为此,当排除文王重卦六十四、作《周易》即《易经》的可能性(《古代筮法与“文王演周易”》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甚至作为演“德”说理的《周易》、术数的《周易》,也只能是一厢情愿,是不存在的。《易经》只能是《易经》,《周易》也只能是指38卷本的术数《周易》,用《周易》来代替《易经》,只能是自欺欺人。

     总而言之,以上种种列举,《易经》不是《周易》,文王亦未作六十四卦即《周易》(指今通行本《易经》),“三易”的伪托之声渲传至今。而作为“三易”之一的《周易》,既始属卜筮类,又为伪托,自然难上典经,《周易》只能在汉刘歆《七略》中那样,于卜筮术数中上下徘徊。

        

         (纪元2017年3月16日农历丁酉年阳春旬日易律夫撰于易斋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