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泽通气 | 《黄帝内经》与《周易》的阴阳

 莫为天下先 2023-08-2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地心的奥秘

选自南怀瑾选集《易经系列别讲》

第九章  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

象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地心的奥秘

下面我们谈一谈《说卦传》中的部分。《说卦传》也是孔子作的,是解释卦里卦象。他在第三章里对伏羲先天八卦,作了非常明白的解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天地定位”,凡是在上面的都叫做天,脚踩着的都叫做地。上天是人为的、假定的,可是人为的假定中心就分了上下,所以称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现在科学正在研究地球,像美国人在西海岸就花很多钱,向地下面打洞来研究地球。我们古人是否也向地下打过洞?不知道!但是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们就知道,山跟海洋上下是通的。“山泽通气”,等于人一样,鼻子通下面、身体内部及毛细孔都是通的,就是山泽通气的道理。因此,学中医要特别知道气化的原理。“雷风相薄”,震卦是雷,巽卦是风。风就是大气层,大气层摩擦就变成雷电。雷电消散,又变成大气层,就是“雷风相薄”的意思。薄并不是厚薄的薄,是互相在矛盾、在融化,这种情形就叫薄。“水火不相射”,太阳跟月亮永远不会在一起,永远是太阳上来,月亮下去,月亮上来,太阳下去。也可以说,水多了把火熄了,火多了把水烧干了,这就是“水火不相射”。

至于“八卦”,它是“相错”的、互相错,平面摆起来就可以相错。坤卦就错乾卦,巽卦错兑卦,震卦错艮卦,阳错阴,阴错阳等。这些以前已经讲过了,我们不再多说。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是平衡宇宙万物的法则。其中,在疾病治疗方面,“山泽通气”的运用最广泛。

中医有“痛则不通,痛则不通”之说,而“山泽通气”,就是疏通身体内部的一切阻滞,使经络和肌肉组织畅通。

《易经》里一个专门讲解男女感情的卦—咸卦。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古往今来,不知缔造了多少美丽动人的人间佳话,也不知让多少痴情男女肝肠寸断。咸卦传递出的男女爱情与婚姻相处之道充满了非凡的智慧和哲理,值得深思、学习并效法。

图片

咸卦的《彖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娶)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上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也。 

“咸”就是感,是交相感应的意思。咸卦的卦象:上泽下山,上面的泽代表阴柔的少女,下面的山代表阳刚的少男,少男少女在一起当然就有感应,阴柔遇到阳刚自然也会有感应。艮为止,为笃实;兑为悦。 少男以诚实笃厚的态度追求少女,少女心有灵犀,愉悦而应之,男欢女爱,结为夫妇。

当然,咸卦的主旨,从狭义看侧重诠释男女的“交感”之道, 但是从广义看则是阐明普遍的“感应”之道。从“感“到“咸“,实际上是从有心到无心。 “感”是一种有意识态,而“咸“是一种无意识态,真正的感应要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去。由男女感应而家庭和谐,推广到圣人感化世人,天下才会和平安定。天地相互交通感应,万物才会化育生长。 

(摘自公众号 学飞号  作者 吴学飞 )



《黄帝内经》与《周易》的阴阳观念变化

《周易》是中国历史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所有的重要思想与理论,均未脱离《易经》之圭臬,研究二者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从《周易》的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万物之宗—天地阴阳

《黄帝内经》中,谈阴阳、生命、六气、养生,无不将“天地”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间去认识,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和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这一核心思想,源自《易经》。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

《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坤卦,代表地。

易经

8个基本卦象,乾坤二卦为第2,似乎与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独特含义,《易经》的卦象演变、义理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来。

图片

《易传·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言:“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孔子亦言:“乾坤,其《易》之门邪”(《易传·系辞下》) ,认为乾坤二卦,是入《易经》的门户。

卦象反映阴阳

《周易》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书,书中记载了64卦的卦象、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64卦由8个基本卦象构成,即乾、坤、震、巽、离、坎、兑、艮,代表自然界天、地、雷、风、火、水、湖、山8种最常见的自然事物,这8个基本卦象又是由—、--两爻组成,所以《易经》把阴阳两爻作为2个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64卦所有卦象的变化均可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他们把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由阴阳主宰。

图片

分析八卦的符号组成,亦可了解《易经》表达的阴阳间的关系与属性,如以为乾、为坤,而乾坤天地是相对存在的,二者一上一下,表明阴态,而后爆发,以声火呈现,转化为阳,其卦象为上为两阴爻,下为一阳爻,由上到下,代表阴转化为阳的过程与现象;巽卦代表风,其卦象为风以其动之性,应属阳,故上以两阳爻为象,但风吹至人体,却有凉感,又为阴性,故下以一阴爻为象,代表阳可以转化为阴……

图片

《内经》的阴阳理论对《易经》所表达的上述阴阳的内涵与关系,阴阳的对待性、互根性、转化与相互包含均有承接,在此不作赘述。

乾坤众卦之首

64卦的8个基本卦象,以乾坤二卦为基本中的基本,其他6个卦象,皆是乾坤二卦演变而来,《周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图片

八卦之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64个卦象又是八卦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解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父母、上下、牲畜、作物、色泽等,均源于乾坤天地之气,《易传·系辞下》:“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正是基于万物化生于天地之气这一命题,万物才蕴含了与天地共同的运转规则,以乾坤二卦演变出的64卦所携带的信息与征象,才会与人类的生命、社会、生产乃至战争、商旅运转规律存在契合,这是64卦可以进行占卜的基本原理。

图片

同样也是《易经》中表述的众多哲学命题诸如天人一体观、顺时变化观,以及援物比类等思维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

乾阳之气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在卦象的组成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辞、爻辞以及《易传》对二者的阐释来看,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观。

图片

如64卦之首卦为乾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元,原也,万物由此化生;亨,通也,事物由此亨通无阻;利,宜也,可有利于自然万物;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由此表达天阳之气主于化生、流动、补益与使万物坚实的作用。

图片

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物化生,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易传·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可以理解为天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方式等。

周易

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承接,虽然《内经》之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语,似乎将阴阳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实则字里行间均流露着阳气为主的思想。

升降交流

乾坤之所以能化生万物,在于二者处于一种不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乾为天,本位在上,故以下降为基本运动方向;坤为地,本位在下,故以上升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作为乾坤二卦构成的新卦象,《易经》是以天在下、地在上为泰,表明天地之气运动不已方能保持万物安泰;以地在下、天在上为否,表明天地之气隔绝不通,并由此推演而来阴阳双方皆应以交流为基本的存在方式,即“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周易·说卦》)。以阴阳所代表的所有事物双方,均处于一种不停息的交流之态。

图片

《内经》论天地之气,系《易经》乾坤之主旨在医学中的延伸,《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番天地之气升降,即是对《易经》泰卦的文字描述, 而后这种升降关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动,《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业”,天地之气的升降交感,化生了人体生命。

图片

而作为天地之气交流的一种具体体现,则是自然界云雨之气的形成与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描述其“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引申到医学,则有《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素问·水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者也”等关于人体水液代谢方式的推断

天地乃万物之元

受《易经》影响,《黄帝内经》亦将人类的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看待,认为所有的生命,均是源自天地之气的相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均反复地表述这一理论。

强调人体生命源于天地之气,人体生命活动具备与天地、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属性,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相同的规律、相同的结构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关系,从而成为《内经》天人一体观学术思想产生的基础背景,也可以说天地是医之门也。

图片

集中表述阴阳理论的篇章,亦将天地置于众理之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天地运行特性、天地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认识阴阳,是《内经》从《易经》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