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5年陕西女孩嫁进沙漠住地窖,大哭7天不甘心,15年后名满全球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23-08-25 发布于北京

和父亲走了一天的新婚女子看到眼前的景象,她的心都凉了。这哪里是家,这分明就是一个地窖,露出的部分甚至不超过1米。

女子大哭:爸你这是将女儿嫁到了甚地方啊?!

这名女子一刻也待不下去,带上包裹出了门,但却不知往哪里走,茫茫的沙漠让她手足无措。她边走边哭,身后的丈夫也一言不发的跟着她,也在偷偷抹眼泪。

她回头看到丈夫也在哭,心又软了下来。不再往前走,转身和丈夫一起回到了那个地窖里。命运将他们捆绑在了一起,他们也注定要一路相互扶持走下去。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对平凡的农村夫妻,竟然在十五年后名声大噪,甚至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这十五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让他们受到了社会的赞誉?

沙漠里的绿洲

这里是一个人不走、鸟不飞的沙漠地带,甚至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方圆几十里甚至都找不到一户人家,它就是毛乌素沙漠腹地。

这一年,乌审旗河南乡的乡长带着几名干部来到了井背塘,乡长曹文清曾经附近的村民说过井背塘好像有一户人家居住但也都是听说,因为没有人进去过。

本以为这里也是荒无人烟、漫天沙漠,然而曹文清和几名干部走入后才发现这里的黄沙已经被片片绿色所覆盖。

郁郁葱葱的沙柳、羊柴枝叶繁茂,而唯一一家住户的三间大瓦房更是窗明几净,主人还饲养了很多头猪和羊。

眼前的一切完全出乎曹文清的预料,这哪里是漫天沙漠,分明就是世外桃源。很快,屋子里的主人就发现了他们。

曹文清说明来意后,屋子的主人也向曹文清介绍起了自己,原来他们叫殷玉珍、白万祥。而外面的绿洲,都是夫妻两人共同努力而种植的。

说起十二年前的事情,殷玉珍坦言仿佛就在昨天一样,但两人吃的苦确实实打实的。殷玉珍刚刚嫁给白万祥的时候,甚至不能用一贫如洗来形容,那简直是一无所有。

除了殷玉珍自己带来的一头骡子,白万祥家连一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两人结婚后就住在地窖里。

这个地窖就算是他们的家了,周围黄沙漫漫,一眼望不到头。殷玉珍回忆,当初所过的每一天都心惊胆战,生怕那一天醒来,就被黄沙所埋了。

与曹文清的交谈中,殷玉珍不好意思的说道:“当自己看到这个破旧的家哭了七天七夜。”但哭完后,殷玉珍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就上来了:治沙!

“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沙欺负死!”凭着这股子信念,殷玉珍与丈夫开启的治沙之旅。然而,万事开头难,栽树就要有树苗,树苗就要去买。

当时两个人的生活就已经捉襟见肘了,更别说有多余的钱买树苗,殷玉珍心一横,将家中最值钱的一只羊卖掉才换来了600棵树苗。

然而,沙漠中种树,谈何容易。首先就是缺水,没有水,树苗根本无法存活,于是殷玉珍说服丈夫挖通一道沟渠。

然而,一场风沙过后,4000米长的水渠就这样被掩埋的无影无踪。殷玉珍不信邪,再次带领着家人一起投入到开挖水渠工作中。

这一次,殷玉珍先是扎起了一条风樯,然后再开挖水渠,栽种了5000多株旱柳。但是,殷玉珍还是小瞧了风沙,一次风沙过后,这一次的劳动果实再一次被吞没。

虽然殷玉珍不断遭受打击,但也让她总结了出了经验,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她种植树苗前会先种上沙蒿。

固定流沙后再进行沙柳、羊柴的种植。通过一株一株增加,一片一片延伸的方式,终于让这片沙漠有了绿色,并逐渐发展成了绿洲......

艰难的治沙岁月

然而,治沙的过程远比这些还要难,有了良好的开端后。殷玉珍的积极性也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快她又面临着最大的难题。

那就是没有树苗,只能买,没有钱,就借钱、卖牲畜、丈夫白万祥去打零工。夫妻俩用赚来的钱全部买成了树苗。

沙漠里没有路,树苗的运送又成了问题。夫妻俩一商议,决定一次次往回被树苗。足足6公里的路,两人硬生生的背到了家中。

在外人看来,两人种树好像到了“疯魔”的程度,只要春节一过,殷玉珍和丈夫就开始了种树的日子。

夫妻两人早出晚归,风餐露宿。饿了就吃几口饼子,渴了就喝几口水。手上起的茧子一层覆盖一层,最后甚至都失去了感觉。

沙漠里昼夜温差大,中午的太阳像火球一样,两人的双手和双脚都被沙子烫出来水泡,根本无法穿鞋。

熬好的米汤还未来得及喝就被风吹倒了。树坑挖了一个又一个,紧接着又被埋了一个又一个。但白万祥却从没有对妻子有一句抱怨,更没有一句怨言。

殷玉珍和丈夫不怕苦也不怕累,却害怕飘忽不定的风沙。多少次两人辛辛苦苦的栽种下树苗,顷刻间就被风沙掩埋。但即便是这样,两人始终没有放弃。

白万祥不会说好听的漂亮话,他只会默默的跟在妻子后面与她同甘共苦。但高强度的工作让白万祥还是病倒了,肺炎、气管炎都找上了他。殷玉珍十分心疼,让他歇息。

而白万祥却不肯,一是他想要帮妻子分担,二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干到这儿了,怎么能放弃?”

于是两人又开始投入到种树中,殷玉珍体谅丈夫只让他做一些相对轻松的活。就这样,种树越来越顺,树苗也都开始茁壮生长。

殷玉珍在与沙漠斗争的日子里,开始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气,也明白了要想治好沙,就要先用沙道理。

于是,她先对沙漠的土壤进行了全面的了解,随后再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种植乔木或灌木,极大的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在适合种灌木的地方,先将羊群赶来,在沙地上踩出蹄印,然后撒上羊柴、柠条等种子,再由羊群在这里走上一遭。果然,这种方法很有效,小树苗很快就茁壮成长了起来。

殷玉珍常常走进树林看看这一棵,再摸摸那一棵,俨然将每一棵树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树苗渐渐成长起来,殷玉珍与丈夫商议盖一座宽敞的砖房。

然而,沙漠里根本没有路,他们只能一点一点的靠肩背、靠牛驮才将盖房子的砖块凑齐。这一段时间是夫妻俩最累的时候,磨盘是背的、缸也是背的。两人终于开始了盖房之路。

此时的殷玉珍开始意识到,如果一直靠人背、靠牛驮树苗,力量还是不够的。一定要修出一条公路来,才能彻底解决树苗运送的难题。

说干就干,她雇了十几个帮工开始修路,这条公路前后一共修了四次。前三次都被黄沙掩埋了,第四次殷玉珍决定改道重新修。

殷玉珍先种下了防护林进行固沙,随后用推土机开路,接着再进行铺埋干柴草。

这期间,殷玉珍的膝盖磨破了、手指裂开了,终于这条路在第四次修好了,说是一条路,其实只是由柴草和枯枝铺垫的简易路。

后来人们将这条路称为“玉珍路”。对殷玉珍来说,有了这条路,她就可以离外面的世界更近一些了。

毛乌素沙漠生态环境在殷玉珍夫妇的努力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自从曹文清等人发现了他们,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这一片的塞上江南。殷玉珍也逐渐为人所熟知。

但殷玉珍谦虚的说道:“这一路走来,有很多人给了她帮助。让她永远无法忘记。”据殷玉珍回忆,曾有一位新疆的小伙子找到了他。

他给殷玉珍带来了很多新疆的瓜果种子。他认为两地的气候十分相似,相信殷玉珍这里也能够种上这些种子,尽上一份绵薄之力。

为了帮助殷玉珍育秧成功,这个小伙子硬是在这里待了两个多月,直到种子长成了秧苗,他才返程。

殷玉珍对这个小伙子更是充满了感激。她直言那些种出来的瓜果是她这一辈子吃过嘴甜的果子。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殷玉珍的事迹走进了千家万户,各种荣誉也是扑面而来。殷玉珍不仅获得了全国十佳女杰的称号,还成为了第一届中华环境奖获得者。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值得。

人们只是看到这对朴实的农村夫妻用勤劳的双手种下这一片片绿洲。但却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的了解这些年她和丈夫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殷玉珍成功了,她成功的将沙漠变绿洲,因此她受邀参加多次国际治沙研讨会,她不吝分享自己的治沙经验。更是将中国女性的坚韧展示给了全世界人民。

30年的坚守,换来了绿树成荫的家园,更是成就了6万亩绿色生态屏障。在殷玉珍的带动下,乌审旗涌现出了更多的治沙造林大户。

如今的他们依旧奋战在治沙造林的第一线,为改善当地乃至全中国的生态环境默默的做出自己的贡献。

几十年如一日的和沙漠打交道,让殷玉珍总结出了真正治好沙,不能光靠蛮力、也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投入。而是要学会在沙漠里淘金,在大漠里播绿。

于是,她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立起生态园,生态园内种上了玉米、西瓜、桃树、杏树等经济作物。

治沙初期,殷玉珍将精力放在了种植沙柳、羊柴上。但逐渐地她发现,如果没有做好平茬,这些灌木将很快枯死。

但平茬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大面积平茬难度则更高。为此,在她的建议下,乌审旗开始调整树种的种植结构,该种樟子松。

井背塘已经换了容颜,高大挺拔的杨树、随风摆动的旱柳以及郁郁葱葱的沙柳俨然成为了绿色沙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丛林里又恢复了生机,小动物开始在这里安家生活,井背塘重新焕发了勃勃的生机。而这一切,都要感谢这名叫殷玉珍的女子。

人民常说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强者只会改变环境,这一句话用在殷玉梅身上再合适不过。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勤劳、什么是不怕苦、不怕累。

也许当初的殷玉珍植树造林知识想拥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摆脱眼下的贫困,然而却在几十年的时间力,干出了大事,干出了名堂。

她拥有了100多亩的土地,西瓜最大甚至能够长到六十斤,有林面积3万多亩,累计种植树苗30多万棵。成为了全国有林面积最多的家庭。

如今的殷玉珍又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生态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全国的治沙造林工作更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殷玉珍看来,沙漠虽然荒凉,但只要人类善待它,它就会回报给人类更多的惊喜。甚至成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从过去的种树到现在的沙里淘金,殷玉珍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治沙方案。实现了治沙、管沙、用沙的产业雏形。影响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殷玉珍表示:从栽树的那一天起,这些树苗就是我的孩子,我会继续栽种更多的树,保护好家园。

说到未来的规划,殷玉珍表示她将努力让她的绿色家园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张靓丽的名片。让更多的人看到沙漠变绿洲,让更多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2005年,殷玉珍成为了内蒙古唯一入围和平奖诺贝尔提名的人选,面对这一殊荣,殷玉梅表现的十分平静。在她看来,治沙值得她用其毕生的精力去做的事情。

因此,她的脚步从未停下,殷玉珍表示无论身上有多少殊荣,保护环境、治沙造林都将是她一生的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