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批判•开泰讲中医天命篇79

 钟家台 2023-08-25 发布于湖北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是人文精神的立足点,文化是人文精神的实际体现。没有人,文化没有人文精神,没有文化,同样没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文化在发明创造和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概括。人类的自我关怀,文化生存时代,由文化精神主导,科学等文化之术来实现的。

文化是统一的,文化之道决定文化之术的意义和价值,文化之术林林总总,有科学、有政治、有历史、有文学、有艺术、有医学,数不胜数,皆能以人为本,有天人合一的生命觉悟,走人道而不走兽道,文化才是人文精神的文化,科学等文化之术才有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文化不以人为本,没有人文精神;没有生命的尺度,和的分寸,自然法则,没有人文精神。若科学等文化之术被本能之恶主导,人类的自我关怀,文化就走上以物质利益、自我价值、权威尊严等私利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的道路,和你争我夺的野生动物的尖牙利齿有什么区别?!

人类有文化,自我关怀是运用文化获得的关怀,就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绝不是物质生活的奢华、舒适、便捷,个人私利、自我愉乐、霸权横行,而是维护好绿水青山的自然生存关系,营造出祥和的社会生存关系,使活生生的人贫而无忧,富而不贪,强不欺弱,智不欺愚,人人能够自食其力,拥有美好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保障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存远景。

人文精神不是文人、学者们研究出来的。随便怎么研究,随便加上多少这样性那样性,文化中没有活生生的人的主体地位,没有生存关系之和的基本原则,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发展缺乏生命的笼头,没有自然法则的规矩,不过是纸上谈兵、自以为是的人文精神罢了。

人文精神是文化内在的东西,不是学者们加上去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方向和实践价值的统一性、主导性的反映,是适宜于活生生的人的生存、健康、生活的文化之道。

在没有认识人的生命需要,人的本能之欲,人的生存关系以及人的生活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没有明白作为人的道德标志,人与野生动物的本质区别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人文精神。

对活生生的人等自然客观的生命没有认识,不懂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规律,不知道本能的善恶之欲,人之生命没有处于文化的主体地位,尊严、价值、命运等就没有以人为本的生命真实,人性没有善之爱,理性、真理的内涵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物质利益,是物理法则、市场经济的理论,人就成为科学等文化之术的附属物,可以科学加工、改造乃至于取代的对象。文化发展方向不是生存关系之和,不是人类精神的进化,而是物质利益、生活享乐、自我功利,所谓超越性,不过是使人更加贪婪、更加奢侈而已。

人文精神是14世纪西方文化提出来的,可笑的是,西方文化连什么是人都不知道,到现在还在问“我是谁”,却在世界上充当人文精神的导师。盲人瞎马,已临深渊,我们还要走西方文化之道吗?

人类的自我关怀,最基本的是生命关怀。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是生存环境中的生命,不是科学等文化之术创造的生命,其生存环境有两个本,一是自然环境,一是社会环境。人类通过文化实现自我关怀的基本标准,就是维护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营造祥和的社会环境。

破坏自然环境,激发社会争斗,这样的文化是野性的、动物式的,不仅没有自我关怀,反而产生自我伤害、导致自取灭亡,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人和动物一样,本能有善恶,善才能关心人,才能爱护人,才能帮助人,但需要关心、爱护、帮助的人,并不是所有的人,而是弱势之人。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强弱,任何一种生物,生生不息繁荣昌盛都需要整体相互关怀,强不护弱,物种就很难延续。

强势者处于优势地位,弱势者处于劣势地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对于没有文化、自然自在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有好处,能强健生命。但这是就物种而言的,具体到物种的种群、原始人的部落,种群、部落的兴衰,就在种群、部落内的成员,强能不能护弱,有没有保护幼崽的能动性。这是哺乳动物生生不息的基本法则。

文化人通过文化,将所有的人联系起来,关系更加密切,相互的依存度更高,衣食住用行等物资,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全部解决的,为公利他的社会之和就显得特别重要。

丛林法则的生存是野性的,但就是野兽,也并非强就一定要欺凌弱,种群之内,则常常是强帮助弱,如水牛为护弱,强者敢和狮群斗;缟獴为助弱,强者教幼崽找寻食物。人类的科学等文化之术很发达,力量很强大,战天斗地,创造出自然界没有过的东西,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将丛林法则移植到文化社会,而且将其合理化,强势者压迫、欺凌、剥削弱势者,而不是关心、爱护、帮助弱势者,能有爱、有尊重,有关心吗?

文化生存时代,市场活动,商家是强势者,顾客是弱势者;社会治理,政府是强势者,普通民众是弱势者;学校教育,老师是强势者,学生是弱势者;临床医疗,医生是强势者,病人是弱势者;公司企业,老板是强势者,打工者是弱势者;金融股市,资本家是强势者,散户股民是弱势者;社会生存,青年人是强势者,老人妇孺是弱势者,……,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商言商、利益至上、自我价值的文化理论,把人类按在你争我夺的泥沼,得不到解脱。

人权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文化没有人性之善的主导,被恶之欲、贪婪心掌控,科学等文化之术成为野性之争的武器,所谓人权,不过是强势者的物权、知识产权,“淫辞”“邪说”泛滥之权。

人是动物,有文化的历史不到一万年,动物的野性,本能之恶在人的灵魂之中还很强势。通过仁文化的教化,使人的灵魂解脱原始野性的束缚,得到人性之善的净化,是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等文化之术走人道,临床医疗有人性,人类社会有文明的必要前提。

仁的文化,是具备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觉悟的文化,是人类文明、拥有人性温暖的社会的文化基础。没有善的文化核心,没有仁爱,崇尚功利、力量、争、奢华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人类就没有人权、民主、自由、平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