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瓷鉴定(十),釉面析出白色钙化现象及水土浸蚀下的土垢现象。

 自华居 2023-08-26 发布于广东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分子、能量组成的。它们时刻处在运动状态,瓷器同样如此,它也是一个小世界,也时刻在运动着。

  从初始,各种矿物成分的釉料,通过搭配,再经过火的煅烧,最后成瓷。但是,经过火的烧制,也打破了,各矿物成分的各自能量场,于是,在后续漫长的岁月中,通过分子运动,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各方面的变化,从微变到质变,不但是气泡上浮、交融消失。一些矿物成分,在修复各自能量场运行下,排斥、释放出一些白色的物质,我们称之为“钙化物质”,“钙化现象”。

  特别是一些宋瓷上,出土器上,瓷器表层,形成厚厚的一层白色的钙化层。视环境而定。有的坚硬,极难清除,往往有的于釉交融在一起,剔除,则与釉面一起掉落。

  如果是出水者、水中久泡,则形成石膏类的膏状物。视环境而定,其形态,也是多样化存在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应该说,古器上,形成的白色钙化物质,白色钙化层现象,是瓷器本质老化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必老特征,也是后续鉴瓷鉴定的行业标准。

(后续我们将各个阶段的,各种各样的老化痕迹,一一展示,或编辑成书,供喜欢瓷器的师友们参考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