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课内小说、散文、戏剧篇目考点梳理

 一中大语文 2023-08-26 发布于福建

0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2、小说以地点为线索梳理情节为:沧州遇旧(序幕)、天王堂买刀寻敌(发展)、草料场交割沽酒(发展)、山神庙报仇(高潮结局)。

3、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在其间充分表现出林冲性格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4、林冲性格既有软弱动摇、委曲求全的一面,也有正直善良、刚强侠义的一面,后者最终战胜前者,促使他走上了反抗之路。林冲的遭遇和思想变化充分表现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5、对风雪的描写是小说的重点。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又如写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风雪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02、《装在套子里的人》

1、小说着力刻画了别里科夫的套子特征:套己(穿、用、行、住、思)、套人(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吵架事件、滚楼事件)、套死(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社会)。

2、别里科夫是一个封建保守、胆小多疑、仇视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极力维护现行专制秩序的卫道士,全城人都怕他;但他也终日战战兢兢,一是因为他性格孤僻而拒绝丰富多彩的生活,二是他恐惧变革而逃避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

3、小说采用了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会找上他。


03、《边城》

1、《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可谓作者的“理想国”“桃花源”“园田居”,其间充满了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作者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一个“傻头傻脑”的“乡下人的打算”。

2、环境美:山明水净、民风淳朴(端午赛龙舟捉鸭子、中秋赏月对歌、元宵舞龙灯耍狮子、傩送托人送翠翠回家、祖父和商人互不要钱)。

3、人性美:翠翠是一个美丽善良、纯真可爱、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傩送是一个英俊善良、勇敢能干、风趣幽默的茶峒汉子。爷爷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尽职、重义轻利的苗家阿公。

4、语言美:小说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透露出田园诗情。且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例如: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

04、《林黛玉进贾府》

1、前五回的序幕作用:交代了木石前盟、贾府人物、贾府环境、社会背景、全书总纲。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以林黛玉的行踪、见闻为线索为视角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情节有一次小高潮即初见凤姐,最高潮是初见宝玉。

3、贾府环境与“别家不同”表现在外观宏伟、布局考究、陈设华贵、仆从如云、礼仪繁复上。

4、人物出场方式各异。贾母直接出场,她是黛玉最亲的人,她出场可以带动一大批女眷出场。王熙凤是先声夺人、众星捧月式的出场。贾宝玉最后出场,是前文做足铺垫渲染后单身直入地出场,而且安排他两次出场:第一次出场黛玉看宝玉,惊怪面熟;第二次出场宝玉看黛玉,笑叹面善。这样就写出了两人的心灵感应。两位舅父不出场,可以避免重复。

5、文章不断切换视角,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写意与工笔交错,同时也可反映出观察者的性格。如众人看的是身体,凤姐看的是容貌,宝玉看的是神韵。

6、塑造贾宝玉形象采用了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先抑后扬。

05、《祝福》

1、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称视角相结合的叙述角度和倒叙的结构方式来展开情节。

2、小说采用让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倒叙写法,既能设置悬念有利于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深思,也造成浓厚的悲剧气氛,从而奠定全文冷峻悲凉的基调。

3、小说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么一个封建思想浓厚、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封闭保守落后、人们冷漠自私麻木的小镇中来演绎,寓示着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里。

4、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被践踏被迫害被鄙视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鲁镇的人们以封建礼教为刀枪,自觉或不自觉地虐杀了她。

5、小说之所以“祝福”为题,一则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二则祝福是小说的典型环境,三则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6、小说之所以选择“我”这样一个有新思想、有正义感、同情弱者但又软弱无力潜意识想逃避现实矛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一则“我”可作见证人,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二则因为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审视出鲁镇人们的麻木冷漠和祥林嫂的悲剧,同时通过“我”这样的人都在逃避,就更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

7、小说通过画眼睛手法突出了祥林嫂的遭遇。从“顺着眼”的善良安分到“眼角带着泪痕”的遭受打击到“直着眼、瞪着眼”的精神麻木到捐门槛后的“分外有神”到不让参与祝福的“失神”到行乞时的“间或一轮”,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


06、《老人与海》

1、桑地亚哥是一个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永不言败的勇敢、刚毅、坚强的硬汉子形象。他与鲨鱼进行了五个回合的搏斗。

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从世俗的眼光看,桑地亚哥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是一个无论在怎么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追捕马林鱼、与大海、与鲨鱼的抗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坷的,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只要自己以一颗自信的心勇敢顽强地去迎接挑战,他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3、小说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4、行文具有海明威特有的简明、清新、干净的电报式风格: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没有过多的描写、多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多用鲜明生动的动词、意境含蓄凝练。

07、《荷塘月色》

1、文章将“荷塘月色”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这样主景和副景互换位置,就能将景物写得格外细腻。

2、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适当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对偶等修辞、远近高低动静虚实正侧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动词形容词量词叠音词等炼字)来突出之,才可使景物形象生动。文中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路上就有暂得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不得超脱的淡淡的哀愁,随之荷塘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飘渺的光色,使得文章意境有一种哀而不伤(感情适度有节制)的中和之美。

3、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就是因为比喻只是甲像乙,毕竟“隔”了一层,而拟人却是甲直接具备乙的动作情态,比如“有袅娜地开着的”这句拟人就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要更生动逼真。文章采用了一些通感手法。通感其实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除了采用比喻之外,还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既写出了月夜下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飘渺,也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同时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也显示出一种用语的新奇活泼;而且“清香”和“歌声”两个优美意象的叠加,就使得句子的意境更优美。

4、月色和声音都是难写之物。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就采用了正面描写(主要是比喻: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月光如小睡,云遮月时别有风味;月光与月影的交织如名曲的旋律,十分和谐优美)和侧面烘托(荷叶荷花的烘托,写出月光朦胧恬静;黑影倩影的烘托,写出月光的轻盈荡漾)相结合的手段,并以侧面烘托为主。

5、江南采莲图与前文的荷塘月色景相得益彰,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形一神,拓展了散文的意境,深得散文真味。《故都的秋》中第12段议论“秋的深味”也是如此。

08、《故都的秋》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与《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样,是全篇的文眼。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提挈全篇,奠定基调。文章有文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2、故都的秋的“清”(色之清淡,人之清闲),“静”(环境、心境的宁静),“悲凉”(颠沛流离、饱尝风霜的心境之秋的折射),足以说明一切景语乃情语。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着重写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五幅画面。

3、文章不写北平那些大景点的秋,却只写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秋,一是因为大景点太热闹,不易写出新意,二是平平淡淡的平民秋景中才可挖掘出特殊意味,体现出作者审美趣味的生活化、平民化。

4、本文是函索坐催催出来的急就章,却写得优美流畅,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可见平素的功底。一些意象造语典雅美丽,比如“柳影、虫唱、飞声、蓝朵、落蕊、残声、秋潮、凉雾”等词。“江南,秋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等句,从内容看,写出了江南之秋的特点;从语言看,动词“凋”“来”“显”、形容词“慢”“润”“淡”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包括三个“得”字的使用,还起到了舒缓节奏的作用,而且“慢”“润”“淡”三字还押韵,有一种音乐美,而且句式都是短句,显得轻盈荡漾;从修辞来看,还运用了排比,排比显得有气势,有抒情性。

09、《囚绿记》

1、散文大多有物线、情线两条线索。《荷塘月色》行踪是物线,“颇不宁静”是情线;《故都的秋》“清、静”是物线,“悲凉”是情线;《囚绿记》“绿”是物线,“向往光明和自由”是情线。

2、本文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其中“绿”就象征着烽烟四逼的北平中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民。托物言志就是一种象征,它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用于单个句子的,而象征是运用整个篇章的,其象征什么是需要体悟出来的。托物言志时,往往还会涉及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如“我幽囚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植物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10、《窦娥冤》

1、窦娥是一个苦命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封建社会的童养媳。她的反抗精神表现在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她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三桩誓愿: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表明自己的清白,冤情足以动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斗争矛头更加明确,不可颠倒。三桩誓愿的提出都是先宾白,再用曲词强化。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并且都运用了典故,用明君、忠臣、贤媳作比,强调自己蒙受的冤情之真之深,也暗示了自己三桩誓愿都能实现。三桩誓愿的实现都借助了超现实情节,突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感天动地的巨大力量,同时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奇异的浪漫色彩,使得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3、矛盾冲突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窦娥冤》中有三个层面的矛盾冲突:1、社会冲突(高利贷盘剥、流氓恶霸的横行、吏治腐败);2、道德冲突(改嫁与守节);3、意志冲突(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鬼神与不得不相信鬼神)

4、曲词特点: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滚绣球》,抒情性:悲愤地质问天地(直抒胸臆)、痛切地指斥天地(高亢激越)、大胆地否定天地(满腔怨愤);音韵美: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强化情感、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11、《雷雨》

1、课文里显在部分的情节是午饭后一段时间里发生在周家客厅里的事情,即周朴园、侍萍相认,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冲突。潜在部分的情节主要是周朴园、侍萍年轻时的婚恋纠葛,发生于三十多年前无锡周公馆里,这是从周朴园、侍萍的对话中逐步透露出来的,没有在舞台上表演出来。这种处理是很巧妙的,因为可以使剧作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剧中的矛盾冲突集中、紧张,戏剧效果很强。

2、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②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③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④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3、矛盾冲突: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是一往情深,周朴园对“活着的”侍萍是惶恐不安,周朴园对“面前的”侍萍是严厉冷酷。他怀念的是已经死去的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感情是自私虚伪的。

4、周朴园是一个冷酷自私、虚伪奸诈、态度强硬的封建资本家形象。鲁侍萍是一个历经磨难、勤劳善良、刚强自尊的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5、人物语言个性化:不同的人物语言不同,但都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比如周朴园→盛气凌人,鲁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等。且富有动作性:能表现内心活动,能推动情节发展。

6、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现她感情上受了刺激,是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包括周萍本人在内的为富不仁者的痛骂。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硬生生把话头转过来,表现了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又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心理过程,让人感受到她痛苦、复杂的心情。)


12、《哈姆莱特》

1、情节推动:在比剑现场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2、人物语言: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这话对以后剧情的发展就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3、哈姆莱特是一个善良忧郁、优柔寡断、勇敢机智、幽默诙谐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优柔寡断在全剧中的表现为: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他失败的主观原因是过于相信个人的作用、思想的力量以及浓厚的天命思想,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