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室才是主导历史的主线

 子玉史院 2023-08-26 发布于陕西
 / 子

宗室的命运往往牵扯着王朝的命运,读懂了宗室这一群体也就读懂了他们所处的历史区间,进而剖析任何一个王朝的成败兴衰。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为了给由于分封引起的天下战乱彻底按下暂停键,于是就将整个大秦纳入郡县制的系统,可这却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由于秦始皇兼并六国的进度过快,大秦自身的管理人员并不能做到对每个郡县的填充,尤其是齐国、楚国、燕国这样的边远地区。

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秦国对关东六国的掌控力根本就不如关中一样有力,项羽叔侄、张良这些人能够常年逍遥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即使秦始皇常年出巡于各地现场办公,震慑六国贵族,但依然不能解决问题,各地的秦国官吏甚至不得不与关东六国的贵族合作才能勉强维持运转。

所以,只要大秦出现风吹草动,这些人立刻就会将自己融入其中,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现实也验证了这点。而且,在生死存亡之际,大秦还会面对无人勤王的危局。

可见,秦始皇没有分封宗室导致的后果就是,大秦对关东六国的掌控力不强,结果导致,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点燃火把之后,大秦马上就是烈火燃烧的节奏,进而彻底崩塌。

是的,丞相王绾当初可是建议秦始皇将子孙封王以镇守燕国、齐国、楚国这样的边远地区的,他也并不是完全反对郡县,而是建议秦始皇结合秦国的现实在郡县和分封之间做到平衡,可惜,秦始皇没听,一刀切导致大秦最后即使想据有关中都成为奢想。

▲大秦二世而亡  图源/剧照

到了刘邦建立大汉后,为了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刘邦采用了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制度,当然,刘邦之所以大封子孙为王也是为了制衡以萧何、曹参等为首的功臣派。

也就是说,刘邦以郡县加封国的模式暂时维持了大汉的平衡

吕后驾崩之后,刘邦的设计马上就起作用了,刘姓宗室刘章、刘襄等人迅速联合朝中大臣发动了对吕氏集团的血洗,保证了高帝“刘氏为王,功臣为侯”的模式继续运转。

而且,在吕氏集团被血洗之后功臣派也不敢自己来填补皇权缺位的空白,而是选了远在代国的代王刘恒来继位,他们怕的就是那纵横交错的刘氏诸侯王。

是的,刘邦打的这张牌成功达到了江山在刘氏子孙手里循环的目的,大汉蒸蒸日上,扬威万里。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随着血缘浓度的不断稀释,宗室也对皇位是各种觊觎,所以,七国之乱就成了必然,吴王刘濞燃起的烈火点燃了半个大汉朝,让汉景帝是手忙脚乱。

在汉军成功平定叛乱汉景帝父子又不遗余力削藩之后,大汉才走入正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到了曹魏,曹丕父子对宗室是严防死守,严禁宗室进入权力中枢,而是重用远支的曹氏宗族参与朝政来平衡世家大族的势力。

但这依然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就是,曹魏在地方上根本没有设计宗室镇守各方来拱卫皇室的格局,一旦朝中有事,曹魏还是孤立无援。

而且,曹魏也不能保证远支宗室在朝中永远能够制衡世家大族,如果宗室凋零,或者能力不足,世家马上就会一家独大。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曹爽在和世家的斗争中其实很吃力,一是能力的不足,更重要的还是,宗室人才的断档,导致世家在权力上反超宗室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为什么能轻易成功,原因就是曹魏一没有藩王来勤王,二在洛阳也根本不是世家的对手,只剩关门大吉了。

西晋建立后,为了避免重蹈曹魏的覆辙,司马炎是大封宗室,而且给宗室是无限放权,将宗室培养为制衡世家和外戚的一张重要的牌。

可司马炎的设计还是失衡了,因为,他在大封宗室的同时撤销了朝廷直辖的州郡的武备,导致西晋马上就是外重内轻的局面。

所以,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就一点也不奇怪,八王之乱进而引发了各种矛盾的爆发,司马家族只能逃到南方苟延残喘。

是的,司马炎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在朝廷、宗室、世家之间维持平衡

就是到了南方,由于宗室的缺位,司马家的江山又被世家是各种撕扯,整部东晋历史其实就是世家轮番上场执掌乾坤的循环,没有一点新意。

本质上来说还是,失衡才是两晋问题的本质,而西晋和东晋又是相反的极端。

到了魏晋南北朝,不管是北方的十六国、北魏、北周还是南朝的东晋、宋齐梁陈,都做了宗室典兵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制衡世家,拱卫皇室。

但宗室凭借血缘优势又对皇权是不断发起挑战,刘宋的宋文帝刘义隆、武陵王刘骏、宋明帝刘彧都是以藩王的身份问鼎皇权的。

▲刘彧  图源/剧照

所以,皇帝为了皇位的安全又对宗室是一阵猛打,最厉害的就是刘宋的刘子业、刘彧叔侄,几乎就是将宗室团灭的节奏,导致刘宋王朝一下子就处于失衡的危局。

于是,以世家为代表的权臣就趁虚而入,萧道成、萧衍就是其中的典型。

到了隋唐,门阀同样是一股极其重要的势力,所以,隋唐打的依然是亲王典兵的牌,杨坚将儿子们都给封了王,李渊是靠着一群虎狼儿子打的江山。

而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杨广在对宗室进行团灭之后导致没有制衡关陇贵族的力量,当天下发生动乱之后,关陇贵族一朝就颠覆了大隋,李渊正是关陇贵族的领军人物。

所以,大唐虽然是各种内斗,但始终维持着藩王典兵的旧制,这就是武则天虽然开创了武周但依然不能接续的根本原因,也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想复制武则天的路,但却被临淄王李隆基直接给掩杀的原因。

就是因为,李唐宗室从来没有缺位,而皇帝也基本维持了宗室与大臣之间的平衡

到了宋朝,随着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削藩工作的深入,宋朝已经基本能以朝廷的权威维持王朝的正常运转。所以,宗室和功臣群体都没有在两宋成长起来,进而威胁皇权。

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为了保证对边地的绝对掌控,朱元璋将儿子们沿着长城分封到了边地,并给了他们一定的兵权让宗室来承担卫边的重任。

和刘邦一样,朱元璋打的也是在文官、宗室、功臣之间维持平衡的牌

但明朝也没走出宗室威胁皇权的围城,建文帝朱允炆由于削藩动作过急,结果导致了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

所以,朱棣一上手就将给宗室画了一个圈:宗室成员只领工资,不能参与任何工作;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来京师;王爷之间禁止往来;没有皇帝的命令,宗室不准离开封地;宗室的婚丧嫁娶都由朝廷来操持并买单...

也就是说,朱棣以丰厚的待遇换取了宗室对权力的放弃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明朝皇族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只能拼命生子,到了明朝末年,宗室的开支已经是朝廷的巨大负担,占了税收的三分之二,这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明朝在宗室缺位的情况下毕竟还有功臣和文官这两大集团相互制衡,皇帝依然是绝对的权威,可是在土木堡事变功臣被一锅端之后,大明也彻底失衡,成了文官的天下,嘉靖、万历为什么常年不上朝,就是在与文官作对。

▲土木堡之变  图源/剧照

而且,在李自成起义之后,大明也面对没有宗室勤王的危局

所以,宗室的缺位不仅导致了大明受制于文官集团,同时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又没有人来勤王的尴尬局面

当爱新觉罗家族入主中原之后,为了摆脱宗室对朝廷的束缚,规定:只有能力达标的皇子才能被封王;王爵不能够世袭;亲王没有皇帝的命令只能呆在京师;禁止宗室进入内阁、军机处...

三百六十度将宗室给锁了起来。

所以,清朝除了那十来个铁帽子王之外是代代降封,从亲王到郡王、再到贝勒贝子、再到辅国公...到了清朝末年,街上那些擦鞋的、拉人力车的人里面都有爱新觉罗的子孙。

而且,清朝还以宗人府来管理庞大的爱新觉罗家族,任何宗室成员的一举一动都在宗人府的视线之内。

这确实是一套科学的办法,既给朝廷减轻了财政负担,同时又保证了宗室能力的绝对在线,又在可控的范围内。

再加上,藩镇、权臣、女主、阉宦这些危害王朝命运的毒瘤都被清朝是一一根除,更不需要宗室来助力朝廷。所以,实事求是地说,清朝在这些方面是做得最好的。

当然,这也是在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

所以呀,读懂了宗室这一群体,也就读懂了整部大历史。


推荐阅读:

谁说周世宗没有忠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