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 西: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回响” |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五人谈(五)

 珍影像 2023-08-27 发布于江西

纵观大地气象

聆听文学情怀

东西《回响》

图片
图片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回响”

东 西

6年前,我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态进入《回响》的创作,但写着写着,突然发现很难完成任务。事实证明,我太轻视这个题材了,以为仅凭自己30多年的写作经验,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

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态度,并时刻问自己:“你写的作品有意思吗?和别的作品重复吗?拜托,别只讲故事,能不能来点新意?”这些追问一度是我写作前的必备思考,但随着之前几部作品的顺利出版,我有点遗忘它们了。现在遇到写作难题,才突然像想起老朋友似的想起它们。

一直以来,我都在写热气腾腾的现实,写那些触手可及的日常,意在把时代生活的细节通过小说的方式折射出来,为读者提供生动的参考。《回响》写的也是当下生活,是正在发生或者说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的故事。作品通过一桩案件带出身为警察的主人公的责任感以及她对情感生活的深度思索,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主人公一步步重拾信任与爱。

既然要写破案,那就要有推理知识,但这方面的知识我相对缺乏。为此,我到公安机关采访刑警,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还认真阅读推理相关的图书。既然要写心理,那就需要心理学知识,于是我向心理咨询师请教,系统阅读心理学著作。补课虽然花掉了我10个多月的时间,却给了我开足马力继续写下去的底气。

如何才能写出新意?我之前接连出版了三部对现实题材展开“正面强攻”的长篇小说,这次我想向内写,重点写人物的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信息的高密度传播,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敏锐,小说创作理应及时跟上。《回响》就是向人物的内心深处挺进。我将推理小说的形式嫁接进来,结构上采用双线叙事:奇数章独写案件,偶数章专写情感,最后一章两线合并。两条线上的人物都内心翻涌,相互交织形成“回响”。一路写下来,我找到了有意思的对应关系:现实与回声、案件与情感、行为与心灵、罪与罚、疚与爱,等等。通过多重投射,小说呈现出人物内心与现实世界的丰富样貌,为读者提供观察世道人心的文学视角。

每次写作于我自身都有所提升,这次也不例外。在写作的过程中,人物内心渐渐打开,我的内心也渐渐开阔。《回响》后来被改编成同名影视作品,由我担纲编剧。剧本创作和小说创作不同,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逻辑的把握、情节细节的推敲等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次剧本创作的经历,为我后续的小说写作打开了新的可能。

对话东西:写作是理想,也是事业

上官云

    很多人对他的笔名“东西”感到好奇。对此他回应道,“当时开始写作时很年轻,就像现在的网络作家,都愿意取一个好记、还有点调皮的名字,后来就一直沿用下来。”

    对东西而言,从最初的理想到现在的事业,写作已经成了他的人生意义之一。

    对人物进行深度挖掘

    小说《回响》首发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东西尝试了一种新的结构模式,即“推理+心理”。《回响》以一桩案件为索引,奇数章讲案件和侦破,偶数章写情感。

    冉咚咚在破案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丈夫的一些秘密。于是,她既要侦破案件,又要破解感情上的谜团。两条线上的心理较量同步展开,一个个人物的身份、人格逐渐揭晓。

    “小说创作是虚构的,人物形象也许能在现实中找到某些方面的对应,但绝不是百分之百。”东西说,《回响》也是如此,其中的角色是某一类人物的综合,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因素。

    从观众角度来看,阅读《回响》能清晰感受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冉咚咚是一位警察,她要解决破案时遇到的困难,也要克服内心的种种情绪,形象就比较立体。

    对此,东西解释,“人的内心世界很广阔,心灵的变化是现实的一种投射,所以这部小说我有意识地往'内’写,甚至写她的潜意识,想对人物进行一种深度挖掘。”

    作家要用心灵感知世界

    写作《回响》,东西用了4年时间。

    细数起来,这也算是东西用心比较多的小说,“里边有很多知识点,比如如何用心理学知识来审讯嫌疑人。有知识点的小说,就需要作者扎扎实实看书,不能瞎胡诌。”

    “我要去看推理知识、了解破案的基本常识,也会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了解心理学知识,这就花掉差不多十个月时间,但这是有意义的。”他回忆道。

    对于写作,东西比较注重创新和探索,“《回响》我用了双线结构,二者相互影响。有些心理学名词是我的再创造,很多时候作家要用心灵去感知世界,创造出一些文学的技巧。”

    东西形容自己是有点“一根筋”的作家。“我对文学有一种固执的理念,希望它是反映现实的,是跟每个人心灵相关的,能够在写作方法上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不想去重复别人。”

    一首小诗,八块钱稿费

    实际上,东西的文学之旅很早就开始了。在学校参加文学社后,他开始给报纸副刊投稿,“大概十八岁那年,我在一家公开发行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了一首诗歌,还得了八块钱稿费。”

    得知作品发表,东西的喜悦几乎无法形容,连报纸的油墨香都闻了又闻。领稿费时,看到工作人员赞许的眼神,他也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对学生来说,那时候八块钱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足够请寝室的人来一次朴素的聚餐,“一个炒鸡蛋才八毛钱,一个五花肉才一块二,那也可以点五六个菜呀。”

    广西米粉多,东西拿着这笔稿费请宿舍人吃米粉,然后去看电影。成为作家的念头逐渐坚定以后,他开始有意识地为写作做准备。

    比如,东西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一边看情节,一边注重研究它们如何遣词造句,涉及心理描写的部分就标注出来,然后做好读书记录。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一所学校教书,后来又被派到别的部门工作。“那时我就每天写日记,观察大自然,观察动物如何行走,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怎么去状物,如何描绘环境。”

    这种对写作基本功的锻炼是有效果的。凭借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东西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篇小说后来还被改编为电影《天上的恋人》。

    写作是理想,也是事业

    “开始时,写作是我的理想,现在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人生意义之一。”东西如此概括写作对自己的影响,“事业和爱好能结合起来,这太好了。”

    长时间的写作,让东西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看的书很杂,经典名著占了大头,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门类的书籍都会阅读,甚至技术类的书也会看看,弥补知识方面的某些缺陷。

    “多翻翻书,能让我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滋养,我也喜欢一些高质量、能够引起思考的电影,但深度的东西还是要在文字里边领悟、得到。”他说。

    有了新的灵感,东西往往会利用工作间隙创作,或者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将整块时间集中起来,用来写小说。但无论多忙,每天他都要翻几页书。

    “眼下想写的,是一个新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现在还在做案头准备。或许一写又是两三年。”他轻轻地说道。


图片

 声明 


【创意写作指南】会不定期推荐,

推广文案由对方公众号提供,
大家可根据个人喜好订阅,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小说家的黄金读写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