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信息性阅读:真题研练明考情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8-27 发布于山东

第一步:读材料标题或出处

信息类文本材料的标题或出处一般放在材料后面的括号内,往往提炼概括文本材料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表达的是什么观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弄清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把握文本材料的主要观点。如2020年新高考(山东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一出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出自《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材料的核心内容,并且阐明了两则材料共同的论题,这有助于我们快速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层次。

第二步:圈点勾画,标注关键词句

1.关键词

范围、程度、频率词

”“”“一些”“所有”“”““比较”“通常”“偶尔”等

时态词

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未”“之前

指代词

”“”“”“”“”“

肯否词

一定”“必定”“的确”“”“没有”“”“无非”“防止”“禁止

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只要…………”“只有…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等

2.关键句

(1)材料的中心句、观点句、结论句、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起总领作用的段首句或起总括作用的段尾句。

(2)文本材料中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

第三步:梳理层次,整体把握结构

1.从局部把握分析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如总分结构、递进结构等。

一、(2022·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①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③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第一步 读材料标题或出处

从材料的出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可以明确,材料一主要从国家层面,高屋建瓴地指出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则主要探讨如何突破桎梏,加速中国新诗的发展。

第二步 圈点勾画,标注关键词句(见文中画波浪线的词句)

第三步 梳理层次,整体把握结构

材料一重点论述的是如何延续中华文明。段强调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段强调要在比较、批判、升华等基础上,使民族性更适应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要求。

材料二重点分析了新诗应当继承传统。段指出新诗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②③④段具体分析了解决当下新诗存在的问题的方法,就是不要盲目移植西方,要向传统学习,挖掘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第段说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A.说的是宜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属于“文化”方面。C.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D.说的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答:

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含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不要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结合材料一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结合材料一第“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2)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3)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由材料二第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和第“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立足传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立身之基。(2)由材料二第“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可知,需要与时俱进,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3)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二、(2021·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①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③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④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⑤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从而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第一步 读材料标题或出处

由材料的出处《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可以明确材料是围绕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展开论述的,侧重阐释“底线伦理”和“担当精神”两方面。

第二步 圈点勾画,标注关键词句(见文中画波浪线的词句)

第三步 梳理层次,整体把握结构

段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段阐释引导青年人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并指出底线伦理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

段从五不”(五个方面)具体阐释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也即青年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这是从否定性的角度明确网络中不能做什么。第段从肯定意义上阐释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通过四种意识具体体现。

段具体阐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四种意识的内涵,并希望通过青年一代文明上网形成新的网络信任机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第段说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B.“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第段说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进行比较。D.“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第段说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不能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

8.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

9.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答:                                

答案 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即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文章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接着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论点,“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然后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这“五不”分别为“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接着从“能做什么”的“基准意识”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可见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10.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

答案 (1)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3)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谈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亮明自己的观点。如针对为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为,要明确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接着可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依据第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第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3)然后可以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范。依据第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可知,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最后分析应当如何教育规范这样的青年的网络行为。依据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这些青年应当明确线上和线下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依据“反身意识”,“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他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约束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依据“价值意识”,“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他们应当明白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面价值;依据“契约意识”,“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青年应当通过契约意识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

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来看,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选文兼顾社会科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选文类型趋向多元,或者单一文本,或者多则材料,选文总篇幅较长,字数接近两千字。

(2)既有客观选择题,又有主观问答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分值不固定,总分为1719分。单从分值就可看出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3)选择题一般设置三道或四道,数量并不固定,但考查的能力相对固定:考查理解、分析、评价文本内容的能力,侧重信息的筛选、整合;考查对文本信息合理推断的能力,侧重信息的多维理解;考查理解文本概念的能力;考查理解文本论点的能力,侧重论据的选择与判断。主观题一般设置一道或两道,考查的能力点多为文本信息的再加工、核心概念的多角度理解、行文脉络的梳理、重点语句的含意理解及作用分析、运用文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