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304高考复习:新高考卷第1、2题——信息类文本解读(上)

 老程杂记 2023-03-04 发布于安徽

一  考情陈述

1.文本特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又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通常由一到三则材料构成。内容以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主,以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知识为辅。文本多是论述类或科普类,偶尔也会以图表的方式呈现。

2.能力要求

⑴信息定位获取能力,包括定位检索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图表理解能力等。

⑵信息推理整合与逻辑推断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识别推理谬误能力等。

⑶信息评价运用能力,包括归纳概括能力、迁移运用能力、评价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⑷分析文本论证的能力,包括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概括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梳理分析论证结构、思路的能力等。

⑸关联教材的能力,包括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与教材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第1、2题

(一)真题回放——

【2022新高考Ⅰ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的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2022新高考Ⅱ卷】(以下只节选题干表述,略去选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1新高考Ⅰ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1新高考Ⅱ卷】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考题分析——

1.第1题考对材料语句本身的理解和分析,有时选项的几个句子会分散在原文的不同地方,相隔比较远,但因为选项和原文的语句有很多重合,非常好找。从难度上看,第1题基本是送分题,只要找到相应的原文句子一对就准,选错的概率较低。

2.第2题考对材料的理解,选项与原文的相应语句在说法上可能有较大差异,比对起来有一定难度。做第2题要学会转弯,要先理解原句,再理解选项,要把命题人换的说法的意思和句子的逻辑弄清楚。

(三)做题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把握选项意思,预判语意逻辑。

平时做第1、2题要着意培养快速判断选项的能力,提高敏感性,在初读选项时圈画出相应的关键词,从而快速判断选项的意思和逻辑。

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A选项: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此选项的意思和逻辑很容易判断:文化传统→思想体系:“两创”前提。

【第二步】找到选项与原文的对应语句,印证预判。

印证预判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原文文本,不可凭经验更不可凭感觉判断;二是高度关注细节,因为命题的设误点很细,稍有不慎,就会滑过去导致错选。

一轮复习时,郭佳和徐勃同学已经分享过此类选项的误区辨析,此处不再重复,只简单地列出辨析的方向:有无、时间、因果、绝对化、时间、对象、题干、范围

此选项对应的原文语句在材料一第一段(标红句):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理解:A选项和原文语句相比,有一个“这是……重要前提”的逻辑判断,但是从原文“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等语句看,容易判断A选项是对的。
【现学现练】请对照原文,判断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

原文: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D.中国古典诗论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理解和分析:D选项转折词“但”前面的判断是对的,后面的结论是错的。文中只对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进行了比较,论述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未得出中国古典诗论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的结论

【当堂小练】

1.请速判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2题各选项的意思和逻辑: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具体做题时,先一次性读完前两题题干和八个选项,通过圈画批注(箭头或符号)判断出选项的意思和逻辑,再迅速读原文,将选项对应的原文语句找到,仔细比对,分析判断,弄清楚两者的意思和逻辑是否一致。

2.请判断下面三个选项的正误:

判断答案:错、对、错。
相关链接:
20230220培优活动:新高考卷第15、16题——古代诗歌鉴赏题解读
20230204高考复习:新高考卷第14题——文言文阅读的文意简答解读
20221006高考复习:新高考卷第11题——词语内容解说题考法简析
20221016高考复习:新高考卷第10题——句读判定题简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