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梅林名师工作室】高考语文第一题,怎样复习更有效?

 阿来哥88888 2019-03-21
Lead

这一题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是高考第一场,而这个题又是语文卷第一题。这一题做不好,自然会影响语文学科,甚至影响整个高考的状态。有例为证,2013年安徽省高考第一题是爱因斯坦文集的节选,纯逻辑演绎,考生读得云里雾里,做题更是糊里糊涂。甚至有学生半小时才做完,大家知道高考答题时间安排大体上是1分1分钟(语文150分,做150分钟),这道9分的题半小时做完什么概念?那基本上等于整个语文学科考砸了。所以,这一题是“重头戏”,也容易成“重灾区”;不是阅读的“大头”,却最容易让人“头大”。

怎样复习更有效呢?两位男神老师来支招。他们是来自合肥市汪梅林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刘海波(合肥六中)、魏海俊(肥东一中)。下图为指导专家和工作室成员合影。集才华与颜值于一体的团队。

(前排左起肥东一中魏海俊、安徽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员俞璐、合肥一中汪梅林、合肥七中肖洋、合肥八中张文芳、合肥六中刘海波,后排左起合肥32中张芳、合肥一中潘小茗、合肥一中何小江、合肥四中张素芳,工作室另有合肥九中宋玉荣、合肥四中裴启超,不在画面内。)

再听听大咖老师怎么说:

巢湖一中正高级教师胡家曙:学会在二轮复习中对选项进行仿句训练。老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敏感和容错都有些过度,老师切实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迫在眉睫。

肥东一中正高级教师康宏东: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训练,既要对文本进行论证分析,还要对题干进行论证分析,在比对中明确。

马鞍山二中正高级教师盛庆丰:复习中进行概念关系、论证分析训练是科学的方法,作切片式研究,进行精细化操作,能少而精地直达目标;也可尝试出题,更能提高复习效果。

提醒大家,在后期复习中万不可总是试图用工业式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更不能总想着“以一敌百”“一招鲜吃遍天”。不管是概念,还是论证方法,都是工具,使用工具是为了不使用工具,就像我腿有毛病了拄拐,拄拐是为了把拐扔掉,而不是做到“人拐合一”。

这里我们普及一个小知识:技术技术主义的区别。凡是“xx主义”说法,都可以用“唯xx”来替换。我们要讲“技术”,但不能“唯技术”;复习时要讲“科学”,但不能“唯科学”。

单纯依靠单靠概念判断、论证关系等逻辑知识还是不够的,就变成了“逻辑主义”,要在这两者之外,加一个“语文”。语文的特点,就是不在于说的内容,而在于谁说的,对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比如,仅从“技术”角度来说,原文里的定语是不能变成选项里的主语的,也就是说“张三的弟弟死了”,不能说成“张三死了”,这看似是无可置疑,但也不能抱为“金科玉律”,以为此种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意思有没有改变?肯定是有的,只要有语言的调整,多少都会有意思或情感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说,选项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和原文一致”,只是我们要有一个合适的“容错”标准。说直白点,哪一项都“错”,所谓选“不正确”的一项,就是选个“错的最严重”的出来。“B项C项都错,只不过C项错得更明显”这句被学生引以为笑柄的语文老师口头禅,其实有其严谨之处,生活中有一种真理叫“看情况”。同样,2017年全国1卷第一题(谈气候正义的那篇)中原文“应对气候的变化”固然不等于选项中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在很多语境里“应对暴风雪天气”就和“应对暴风雪天气的影响”,就是一回事。

复习中引入一定的“技术手段”,能帮助我们理解一般论述类文本,促进思维提升,但也不能陷入机械思维,就像调侃牛顿机械思维的那个笑话。

牛顿养了一只狗和猫,考虑到他们也要出去,就在墙下挖了两个洞,一个大洞,一个小洞,一个留着给猫走,一个留着给狗走。

显然,挖一个大洞就够了。

再给高三学生提一个建议,此题的阅读和答题顺序,也值得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