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预言大清未来最大隐患是日本,二十余年后,字字验证,李鸿章填写答题卡一错再错,造成大清根本扑倒

 能静居看历史 2023-08-27 发布于山东

作者按:最近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执意将核污染物排到大海,不惜拉着全人类为自己陪葬,这种反人类的举动其实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恶劣基因的遗传和变种升级的阴暗和无耻至极的表现,我们应当对日本全方位提高警惕。

对于日本这个倭国,曾国藩数百年前已经给出精准预判,未来日本必然是大清强敌,认为他们看似虚心学习他国,实则内心龌龊,外表谦恭,内则十分诡诈残暴。

如今看来,确实相当精准。

分割线……

同治六年(1867),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词条交换了谁是对未来清朝最大威胁国家的意见。曾国藩对他说:“今日有佛兰西传教人来见,自己介绍叫司铎,我看这几年洋人气殊衰减,来中国者似亦皆无聊之人。”赵烈文问说:“俄人有边事乎否”曾国藩沉默了一会说:“目前还没得到消息,中国将来最大的祸患恐怕会是日本。”孰料当时整体都在防范西洋列强时,曾国藩给出了精准的未来预判,并一语成谶。仅仅二十余年后,中日发生甲午战争,彻底一败涂地,在根本上加速了清朝的土崩瓦解。

曾国藩画像

一、大海之殇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全面爆发,印证了曾国藩二十多年前的预判,作为其学生的李鸿章对此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在海战中被击沉的清朝舰船的残骸发现,那段惨痛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再次浮出水面。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中法战争刚刚结束后,李鸿章开始重新认识到西方战舰的巨大威力。作为曾国藩的衣钵传承弟子的李鸿章在对外国武器装备的认识显然要超前于曾国藩。在筹备淮军之初,李鸿章就发现了西方火枪的巨大威力,为此大力倡导装备洋枪。当时的曾国藩对此并非全然上心,认为“制胜在人不在器”,太平军在李鸿章的洋枪队下所向披靡,正是战场上不断的经验告诉李鸿章,要想打胜仗,一定要武装精良。正是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在其成为清朝决策人之一的他,开始将装备精良水师舰船纳入到重要日程。

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此二舰 ,派曾宗瀛、裘国安、黄戴监造。这次订购在英德两国海军部之间引起一场技术上的激烈争论,甚至引起德国首相俾斯麦关注。他批示伏尔锵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该型舰原定用于台、澎防务,后因中法关系缓和,清政府为加快北洋海军词条建军考虑,改留用于北洋水师词条。经远号,是晚清时期北洋水师的一艘装甲巡洋舰由德国伏尔康造船厂建造,与“来远”二舰为同级姊妹舰。

甲午这年的五月二十八日,在日本对朝鲜局势恶化后,光绪帝给李鸿章了了一道极具重量的谕旨:“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逼迫,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李鸿章督练海军业已幼年,审量倭、韩情势,应如何先事图维,熟筹措置……。”《李鸿章全集》光绪对日本的判断完全正确,只不过应对方法却并非务实。

对日开战,李鸿章完全不敢赞成。

其理由与光绪相当一致,只是对策相反,他给光绪的奏折中说:“方倭事初起,中外论者皆轻视东洋小国,以为不足深忧。而臣久历患难,略知时务,夙夜焦思,实屡兵连祸结,一发难收。盖稔知倭之蓄谋与中国为难,已非一日。”《据实陈奏军情折》

李鸿章除了在战略上对日本的根本判断外,他最担心的还是北洋海军的实力不足。虽然已经装备了德国造的北洋舰船,但在战争一线走出来的李鸿章深知,如果与日本开战,单靠这些战舰完全不够应对。在这年的二月二十五日,李鸿章正式上奏请求为北洋舰队增添新式快炮。遗憾的是战争爆发后,新炮依旧没能到位。但是对于光绪对其准备与日本开战的命令,其也在加紧进行备战。同年四月,李鸿章在检阅北洋水师后再次向光绪地上书,阐述了中外水师的差距并得出英国军舰最强的结论,为战败后李鸿章开启访问西欧埋下伏笔:“西洋各国以舟师纵横海上,船上日异月新,臣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词条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加察看,规制均极精坚,而英尤胜。”并向光绪明确指出:“即日本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而大清“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琴家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虽然深知家底如此单薄,李鸿章最后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眼光的定力,他提出,中日交涉“倘至无可收场,必须预筹备战。”但是整个大清水师的家底未免简陋:“查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近苏年来,部议停购船械,未能续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锋恐非胜算。”最后他依旧恳请光绪尽最大努力暂时不要开战而要积极筹备舰船:“臣久历兵间,深知时势艰难,边衅一开,劳费无已。”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战,“但便挽回有术,断不敢轻启衅端。”《李鸿章全集》

此前血气方刚的光绪帝以为北洋水师经过多年训练,已经足够一举荡平日本海面,李鸿章的奏报让他大感意外,于五月二十九日发谕,责问李鸿章办理水师多年,“俱臻精密,自己备足缓急”。对于北洋水师的基本规制和战斗能力,光绪完全茫然无知,要他将北洋水师的实力及海防情况详细奏报。

李鸿章在奏折中详细汇报了北洋舰队的具体分布情况和战力水平。称八艘战舰系指购自外国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五艘快船,和福建自造的快船平远。此外还有两艘旧式军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守口蚊船,威远、康济、敏捷三艘教练船,利运一艘运输船。他再次重申:“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最后李鸿章告诉光绪,自己昔日对此专门陈奏均可查证。然而光绪此刻完全听不进去,在日本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正式下达对日本宣战诏书,命令对日本舰船“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中日交涉史料》

二、痛彻心扉到顿扩灵明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它可以清晰地全面检验清朝的真正综合实力。

这场海上较量,完整地将清朝水师的建设水平和实力验证得一清二楚,与李鸿章先前判断完全一致。但光绪却认为这是李鸿章指挥不利,或是在思想上就有畏缩偷生想法,“日久无功,拔去三眼花翎,交部严加议处。”并希望他“激发天良”、“痛改前非,用心指挥。”《清德宗实录》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从多种角度来看,清朝都处于下风。

战略上对日本的误判,军事装备的整体落后,除了李鸿章之外,似乎所有人都认为曾经花了大价钱在德国购买的军舰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海外关防,丝毫没有战备更新这一想法。这其中包括翁同龢词条等人在财政上的掣肘。

在战败后,清朝上下一片寂静,平日言战、言和者都没了态度,当《马关条约》书拿到光绪面前时,翁同龢在光绪书房与他相对而泣,至此签订了一个历史性的最大耻辱条约。

李鸿章虽然被解除北洋大臣职务,仅仅几个月后就开启了对俄国访问,并签订了《中俄密约》词条,在此期间,李鸿章对俄国设备进行参观:“李鸿章对一切都感到好奇,陈列机器设备那部分使他特别感到惊奇。”《维特伯爵的回忆》

此后李鸿章相继在出访德、法、英、美,由于李鸿章是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派出的行政职位最高、名声最大的官员,因而各国均高度重视,予以了高规格接待。在德国他见到了卖给他北洋舰船的德国前首相俾斯麦,李鸿章对此百感交集,并问俾斯麦“欲中国之复兴,请问何道之善?”被俾斯麦以“惜敝国去贵国较远,贵国之政平时又未尝留意,甚愧无从悬断”婉拒回答。

李鸿章访问德国期间会晤前普鲁士总理俾斯麦的合影

李鸿章以衰迈之年,出访西欧如同打开了一片巨大从未有过的天空,每当看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军演练时,“不觉失声长叹而对威廉二世说:'苟使臣有此军十营,于愿足矣。’”他总结威廉二世“其好武似俄主,勤劳过之,此德、俄所以称雄也。”在美国,李鸿章对其高楼建筑也是羡慕不已,他曾对记者说:“我对我在美国所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的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而是二十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李鸿章的西方之行,从军事技术和西方政治体制等一切都感觉新奇,犹如贾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的目不暇接。

二、李鸿章的往后余生

1896年李鸿章访问西方,是进一步对清朝的救赎和希望。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又焕发了政治青春,树立了重掌大权,在清朝推进西方文明的信念和勇气。回国之后,他面见慈禧和光绪,汇报了此次出国的成果:“沥陈各国强盛,中国贫弱,须亟设法。”慈禧让他与恭亲王奕䜣商办,李鸿章“仍自陈衰病,不堪任事”,假意推脱一番,被慈禧“谓无退理”。李鸿章本人也以为自己可以重新出山大词条干一番,然而此后发生的事,让他都觉得不解。九月十八日,李鸿章被任命为总理衙门词条大臣上行走,仍然属于没有实权职务,此后不久因为所谓的擅入圆明园游览而被交部议处。此后的几年里,李鸿章替慈禧在外部缝缝补补,成了一个标签式的人物,这个大清的“裱糊匠”,在无限凄凉中走完了一生。

对于甲午战败和此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李鸿章均参与其中,虽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赞其“”大清帝国中的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词条大臣柯纳德称其“东方俾斯麦”,慈禧赞扬他“再造玄黄之人”,甚至后世学者如梁启超以高度同情基调给予历史地位,但是同时代的赵烈文认为李鸿章治下的大清军队走向全面滑坡有着清醒客观认识,对最终的所有战败李鸿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已经辞职多年的局外人和与李鸿章曾经共事经历的赵烈文对李鸿章有着清醒而客观的评价。早在光绪元年的时候赵烈文与军务之人闲谈说起李鸿章治下的军队呈现出战力弱化,兵士被剥削的问题:“统领营官朘削日甚,食米、旗械、号衣之外,下至包头、裹腿均制办发给,而扣应食之饷,每人月不得一金,士心嗟怨,逃者纷纷。”而李鸿章“自军务稍息,合肥公专务养尊处优,不为未然之计,而前后左右无一骨鲠之士,佞谀者进,朴勤者退,凡不急之务,如兴造土木、捐创善堂及官幕、游客或赡家或归榇,或引见或刻书,均勒令营中貲助。甚者嬉游宴饮,挟妓娶妾,无不于焉取之。”最后军队风气到了争夺军中职级,大肆买官卖官,而“办公薪水又仅足日用,不得不设法渔猎,将习巧宦,而士有离心。最后赵烈文感叹说:当此海江多事,隐忧甫切,奈之何哉!奈之何哉!《能静居日记》

也许历史的真相就掌握在少数人的判断上来,透过历史大格局李鸿章的余生留下一片深沉的一片叹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