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逍遥游》里的四则寓言故事,你看懂了吗?

 新用户86028838 2023-08-27 发布于内蒙古

导语:《庄子·逍遥游》是先秦道家思想家庄周的代表作之一。庄子用寓言和讽喻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天道、知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被外物所牵引,不要被名利所诱惑,不要被知识所局限,不要被权势所困扰,而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自由,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这就是他所说的“逍遥游”,也就是“无为”、“无欲”、“无我”的生活方式。

《庄子·逍遥游》里的四则寓言故事,你看懂了吗?

尧让天下于许由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则寓言里,尧和许由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尧是传说中的明君,他治理天下,使百姓安乐,但也有功名利禄的追求,他想把天下让给许由,以显示自己的仁德和高风。

尧用“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和“时雨降矣,而犹浸灌”来比喻自己的功绩和贡献与天地自然相比,微不足道,而许由的德行和智慧可以治理天下,使百姓安乐。

所以,他才说“夫子立而天下治”,是赞美许由的能力和品格;说“而我犹尸之”,是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说“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是表示自己愿意把权力交给许由。

尧的话体现了他对于名声和权力的重视和渴望,也体现了他对于许由的敬佩和信任。

许由则是庄子所推崇的逍遥游者,他不受世俗的束缚和干扰,只要过一种自然而简单的生活。他拒绝了尧的禅让,认为自己不需要名声和权力,只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自由。

许由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是表示尧已经做得很好了,没有必要换人;说“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是表示自己不想为了虚名而失去真实;他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是表示自己只要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就足够了;他说“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是表示自己对于天下无欲无求;他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表示自己不想干涉别人的事务。

许由的话体现了他对于自然和自我的尊重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于尧的礼貌和拒绝。

《庄子·逍遥游》里的四则寓言故事,你看懂了吗?

肩吾与连叔谈论接舆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锺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这则寓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肩吾问连叔,介绍了他们的身份和话题。肩吾是一个小见识的人,他听到接舆说了一些关于神人的话,觉得荒诞不经,惊怖不安。

肩吾向连叔求证,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连叔是一个通达的人,他知道接舆所说的是什么,但他没有直接回答肩吾,而是反问他:“其言谓何哉?”

第二部分是肩吾回复连叔,引述了接舆所说的神人的特征和能力。这些话描述了神人超越常人的形态、生活、行动和影响。肩吾认为这些话是狂妄而不可信的。

第三部分是连叔向肩吾作答,指出了肩吾的无知和偏见,并举例说明了神人的境界和作用。

连叔说:“然”,表示他承认接舆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他用“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来比喻肩吾对于神人之事的无知和无感。

“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表示不仅身体有残缺,而且心智也有缺陷。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表示接舆所说的话是真理,而肩吾却像一个无知无识的女子一样。

“之人也,之德也”,表示神人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而且是一种高尚的德性。

“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表示神人能够包容万物,使之和谐统一,在混沌中显现出秩序。

“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表示神人不会为了小利而忧虑烦恼,不会为了世俗而违背本性。

“之人也,物莫之伤”,表示神人能够超越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不受其影响和损害。

“是其尘垢粃糠”,表示神人对于自己的形体和外在并不在意,只重视内在的精神和道德。

“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表示神人的功德和影响可以媲美尧、舜这样的圣王,甚至超过他们。

“孰肯以物为事!”表示神人不会为了物质的得失而动心,不会为了事务的繁杂而劳累。

连叔着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神人的境界和作用。

第一个例子说明了神人的境界是超越文化的,他们的智慧和技艺不受地域和民族的限制,但也不一定被所有的人所理解和欣赏。

第二个例子说明了神人的作用是超越王权的,他们的恩泽和贡献不受尊卑和权势的影响,但也不一定被所有的人所感激和赞美。

《庄子·逍遥游》里的四则寓言故事,你看懂了吗?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向庄子诉说了他种植大瓠的经历,他认为大瓠虽然长得很大,但是没有任何用处,所以他把它们都砸掉了。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惠子对事物实用性的追求和对无用之物的轻视。惠子的话语也体现了他的自负和狭隘,他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庄子则以一个故事来回答惠子,讲述了一个制作“不龟手之药”的宋人,他把自己的技术卖给了商人,虽然获利百金,但商人将其转卖给吴王,却裂地封侯。而那个宋人夫人后代却只能继续做洗衣服的工作。

这个故事说明了事物的价值并不固定,而是随着使用者、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庄子用反问的方式建议惠子把大瓠当作大樽来使用,而不是拘泥于它的形状和大小。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庄子对事物多元性和灵活性的认识和尊重。

庄子的话语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宽广,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且超越了常规和习惯。

这段对话既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又有文学上的魅力。它不仅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也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

既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有生动的比喻故事。它既有尖锐的辩驳挑战,又有幽默的调侃嘲讽。它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段精彩绝伦的文字。

《庄子·逍遥游》里的四则寓言故事,你看懂了吗?

吾有大树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则寓言是庄子与惠子的一次对话。惠子以自己有一棵大而无用的树为喻,批评庄子的言论太过玄妙,不合世人的心意。

庄子则以狸狌和斄牛为例,说明大而无用的东西反而能够保全自身,不受外物的伤害。

他建议惠子将大树栽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那里没有斧头,没有危害,可以安然无为,逍遥自在。

大而无用并非一种贬义,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庄子借此表达了他的无为而治和逍遥游的思想,即不要被外物所牵绊,不要迎合世人的欲望,而要保持自然本真,随心所欲。

这段对话运用了比喻和反讽的手法,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哲理和趣味。

它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对后人有启发和影响。它也展示了庄子的独特文学魅力和创造力。

总结: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表达了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认为只有超越物我之分,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真正地逍遥游于无穷。

这些寓言故事都是庄子用来说明逍遥游的哲学思想的,它们既有生动的想象力,又有深刻的寓意。它们反映了庄子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见解,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