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导读(三)——《内篇 · 逍遥游》1.1-2

 叶落无痕73 2022-12-14 发布于吉林

内篇 · 逍遥游

【原文】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jué)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wèi)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wèi)为宾乎?(jiāo)鹪(liáo)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yǎn)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páo)庖人虽不治(páo)庖,尸祝不越(zūn)樽(zǔ)俎而代之矣。”


【注释】

(1)尧:传说中的帝王。

(2)许由:古代尧帝时期的隐士,此人还见于《徐无鬼》《外物》等篇,皆记述许由拒位之事。

(3)爝火:小火,指火把、火炬。

(4)浸灌:侵润灌溉。

(5)立:在位。

(6)治:太平。

(7)尸:掌管,主持,空居其位。

(8)缺然:指不够资格、缺乏能力的样子。

(9)致:赠与,送给。

(10)宾:从属,次要,派生物。

(11)鹪鹩:小鸟名,体长约10厘米,羽毛赤褐色。多在灌木丛中活动,善于筑巢,俗称巧妇鸟。

(12)偃鼠:鼹鼠,田鼠;喜饮河水,善于钻洞。

(13)归休乎君:“君归休乎”的倒装,君主您还是回去吧。

(14)予无所用天下为:天下对我一点用也没有。为,语气助词。

(15)庖人:厨师。庖,烹饪一类的事。

(16)尸祝:古代祠庙中掌管祭祀的司仪,即主祭人。

(17)樽:酒器。

(18)俎:古代祭祀时盛肉的礼器。

【译文】

尧想让位给许由,让他治理天下,说:“太阳和月亮出来了,而烛火还不熄灭,它的亮度,它想为日月增添光亮,不是太难了吗?雨按时令降下了,还要人工灌溉田地,对于滋润土地,不是太徒劳了吗?你如果成了君王,那么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自认为不够资格,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治理吧。”

许由说:“在您的治理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而我再取代你的位置,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声名,是实际德才的从属,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附属物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也只不过占有一根树枝;偃鼠在河边饮水,也只不过喝饱肚皮。请你回去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即使厨师不下厨,主持祭祀的司仪也没必要代替他下厨做菜啊!”

赏析

许由根本反对尧的认为天下需要通过人治达到统一、和谐的观念,同时反对尧以仁义为手段来治理天下的具体措施。这里说到“人治”,对待的概念不是什么“法治”,而是“天和”,也就是无为。

许由辞让天下的另一层原因,如《让王》篇中所说:“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也就是“生命第一,名利第二”,把生命价值看得高于其他一切价值。

这两层原因,表面上看有所不同,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实质,就是我在《序》中论到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主流意识的“生命意识”。与之相对的,庄子不断予以批判的,正是现今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意识的“造物意识”

【原文】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yú)舆,大而无(dàng)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miǎo)藐姑(yè)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chǔ)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lì)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注释】

(1)肩吾、连叔: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庄子虚构的修道之人。

(2)接舆:孔子时期的楚国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他曾经唱《凤歌》笑孔子想当官,又曾经假装疯病逃避国王的聘任,随后就带着贤妻到处流浪,修仙学道去了。《论语》说他是楚狂人,此处庄子有自喻接舆的意思。

(3)大而无当:堂皇而不切合实际。无当,不切实际。当,底。

(4)往而不反:一往无前而不回头。

(5)惊怖:惊恐,表示惊怪非常。

(6)河汉:天上的银河。

(7)极:边。

(8)大有径庭:比喻差别极大。径,门外路径。庭,庭院。

(9)藐姑射:又名姑射、石孔山,在今山西临汾西。藐,通“邈”,遥远。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

(10)绰约:姿态柔美的样子。淖,通“绰”。

(11)处子:处女。

(12)凝:凝情专一。

(13)疵疠:疾病,灾害。

(14)年谷:指庄稼。

(15)狂:借为“诳”,蒙骗,谎言,荒诞的言论。

【译文】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的言论,大话连篇不着边际,说到哪里是哪里,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惊叹他的言论,好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漫无边际。与常理大相径庭,实在是太不近情理了。”

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

肩吾说:“他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上住着一位神仙,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子,不吃五谷杂粮,吸清风饮甘露,乘着云气驾驭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能使农作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

赏析

《庄子》反对神权支配宇宙,否认有真宰。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指出道和物是一体。由于道的运动,也就是物的运动,才产生天地万物。他强调道的统一,也就是强调统一的自然规律。指出事物是在统一,分化,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他充实了德的内容。从道不灭论及物不灭,还把物质运动同时间观念联系起来。在分析道的运动时,提出了气这个范畴,并将气区分为阴阳二气,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产生了各种事物。

【原文】

连叔曰:“然!(gǔ)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hái)骸有聋盲哉?(fú)夫(zhì)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rǔ)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bó)礴万物以(wéi)为一,世(qí)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bǐ)粃(kāng)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wéi)为事。”

宋人资章(fǔ)甫而适诸越,越人断(fà)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miǎo)藐姑(yè)射之山,(fén)汾水之阳,(yǎo)窅然(sàng)丧其天下焉。

  

【注释】

(1)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指纹理色彩对盲人毫无意义。瞽者,盲人。文,通“纹”。文章,纹理色彩。观,景象。

(2)岂唯:难道只有。

(3)形骸:形体。

(4)知:通“智”。

(5)时:通“是”,这。

(6)女:同“汝”,你。

(7)之:这样。

(8)旁礴万物以为一:混同天地万物为纯一。旁,通“磅”。旁礴,混同,包容。

(9)世蕲乎乱:世人喜求纷纷扰扰。蕲,祈求。乱,纷扰,治。

(10)孰:谁,指神人。

(11)弊弊焉:忙碌、疲惫、劳神苦思的样子。

(12)大浸:大水、洪水所淹。

(13)稽:至,到达。

(14)溺:淹。

(15)尘垢秕糠:尘土、污垢、秕谷、糠皮;比喻糟粕,琐碎无用的东西。粃糠,秕谷和谷皮。

(16)陶铸:原指烧制陶器、熔铸金属,这里指造就、培育。

(17)物:事,指世事俗务。

(18)资章甫:贩卖衣帽。资,买卖,购取。章甫,殷代的礼帽名。

(19)适诸越:到越国去。适,往。

(20)断发:剪了头发。

(21)文身:一种民族风俗,用针在身体上刺画有色的图案或花纹,一般用作图腾标志。

(22)四子: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寓言中虚构的四位神人。

(23)汾水之阳:汾河北面。在山西省中部,黄河第二支流。阳,山的南面与水的北岸,反面称为阴。

(24)窅然丧其天下焉:怅怅然忘却了天下。窅,通“杳”。窅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译文】

连叔说:“是呀!盲人无法同他们欣赏纹理和色彩的美观,聋人无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体上才有盲、聋这一类的缺陷吗?心智上也是一样的啊!这话似乎就是说如今的你肩吾呀。”

“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包容混同,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治理天下当回事呢?那样的人哪,外物不能伤害他,洪水滔天也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热到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用尘埃、糟粕,也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谁又肯把世事俗务当回事呢?”

“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去到南方的越国,而越国人是头发剪短、身上刺满花纹的,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了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汾水北边的姑射山上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人,怅然间忘记了自己的天下。”

赏析

庄子写斥鴳嘲笑大鹏,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道家学说虽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就像许由不越俎而代之,然而能理解的人很少。就像老子所说的“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接舆是一个得道高人,《论语·微子》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在孔子眼里接舆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狂人,而庄子把这种狂发展到了极至。鲲鹏将传说中的凤具体化,孔圣人也就是那个嘲笑大鹏的斥鴳。

在常人眼里,道家之言“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庄子以“不龟手之药”予以澄清。也就是说,飞黄腾达,对庄子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事。庄子对升官发财不屑一顾,他的志向是浮游江湖,逍遥旷野。樗不中规矩,却不夭斤斧,犛牛不能执鼠,却能免于机辟罔罟之害。治国安邦,却身在江湖,是逍遥游的真谛所在。庄子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在困境中他多次放弃成为宰相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