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泼墨泼彩佳构《浮峦暖翠》

 杨则川书画印石 2023-08-27 发布于四川

张大千与大风堂弟子常说:「我一贯认为,别人向我要画,是看得起我,我要尽心尽力把它画好。所以不论是卖的画还是应酬画,我都要认认真真,尽己可能,把画面画好,以不辜负别人,也不辜负自己。」 这段话可以看出,张大千对求画者的态度,他认为作者的思想存心,会透过笔墨反映在画幅上,因此,即使是应酬之作,仍是认真尽己所能。

图片

(横屏欣赏)

张大千 1899-1983 浮峦暖翠镜心 设色纸本 1976年作64.5×134 cm 约7.8平尺

图片

本幅印章:独具只眼

本幅《浮峦暖翠》,作于1976年八月,此时正是张大千从国外返回,定居台湾之时。迎面而来的峰峦,舒缓起伏,几乎占满全幅,又将整个画面一分为三。近景山脚左侧,大千以极工细之笔描绘竹林之葱葱郁郁,随风而动,林间群屋林立,刻画入微,村前桃花、竹溪、小桥、流水,一片嫣然之景,仿佛是大千在描绘未来的「摩耶精舍」;

图片
图片

浮峦暖翠 局部与摩耶精舍实景一角

再看画面主体,以传统皴法绘就,再施以浓重的泼彩,大量的石青、石绿汇聚于整个山峦,自左而右,连绵起伏,最终山崖与江河水面相连,更显山体之险峻,峭壁之上,三位高士望着江上云帆,若有所思;远景右上角岚雾涌起,均以淡墨钩画,浅青赭色平染,云雾间林木密聚,帆船楼阁若隐若现,由是,更觉巨大幽深。

图片

浮峦暖翠 局部

再看题款,大千先生此幅年款为「六十五年」下方加「丙辰」一印,这种用中华民国的纪年方式,可以视为大先生在台湾时期的题款特色之一。此画受赠者「吴瑞奇先生」为当时台湾的知名人物。

图片

画家上款

1976年的1月中旬,大千先生由于台湾友人的一再劝说,并且因为海外求医总是有语言隔阂的问题,在台湾不但可以有详细的中文报告,而且透过他是名画家的身份与人脉,可以获得远比国外更周到的照顾与服务。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促使张大千夫妇二人于1月底双双飞回台北,正式进行申请移居台湾的手续,并在历史博物馆举行《张大千归国画展》,2月底又进荣民总医院检查身体,4月返美处理事务,短期内即返台,此后,张大千就再也没离开过台湾,开启了近八年的晚年在台生活。

图片

1976年,台湾政界人士蒋彦士向张大千颁赠「艺坛宗师」匾额,张大千为人和艺术成就使得其粉丝与日俱增。

回到台湾的张大千,他一方面持续着晚年大胆的泼彩泼墨风格,一方面也开始做一些回归传统的尝试。此时大千的笔墨特色从抽象走回皴法较多,传统的技法较多的局面,基本上回归到传统山水意境中。

图片

1976年张大千泼彩影像

尤其回台之后的作品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追究原因,其一、晚年来台之后,回到熟悉的中国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中,在泼墨泼彩的山水画里,抽象的画面中加入传统笔法的山石、树木、屋宇、流水、舟船等,这应该与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与文人社会生活环境相关;其二、与域外不同,台湾华人居多,他们更加青睐张大千传统题材;其三、大千晚年在醉心发展泼墨泼彩的同时,他从未间断中西合璧的努力。经年游历与多国定居使其胸罗万象,加上落叶归根的感慨,使他迎来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期——正如同年在写赠友人之作中所题:病后返国,故人握手,神为之爽,胜服良药。

结束语

爱我所爱、谈我所见,用艺术装点生活,这里是北京华夏珍宝博物馆公众交流平台!我们下期再会……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