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案说中医:枳术汤临证医案解析

 秦楚古方 2023-08-27 发布于陕西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枳术汤临证医案解析/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260篇原创文章

金匮略里的枳术汤,仅有两味药,但却是用以治疗水气凝滞在脾胃,而导致心下痞结的一个重要方剂,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原文解析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本条为水饮所作心下坚满而非“气分”的方治。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由於胃气衰弱,其所饮入之水不能消化,而痞结於心下之部,成为坚满硬实之象,所以“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旋盘,就是外坚中空无物之覆杯。

水饮所作:此病虽然呈现为气结不散,但气结不散却是由水饮所由起,所以说“水饮所作”。

枳术汤主之:用枳术汤燥湿散结,补中健脾,重用枳实泄水而磨痞结,白术燥土而补中气。

1、枳实白术汤证,在金匮要略里列于气分病之后,但却是由水饮所作引起,“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与上一条之桂甘姜枣麻附细方证描述一模一样。但此条方证,显然是由于“水旺土湿,胃气上逆,壅阻胆经下行之路,因而痞结心下所导致的坚硬不消。所以用枳实泻水而消痞,用白术燥土而补中。

2本方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意在以消磨下气为主:后世张洁古仿本方制枳术丸,白术倍于枳实,意在以健脾补中为主。二方药物虽同,但用量、剂型有别,其功效也有消补急缓之异。

3、枳实白术汤证与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的区别:此条与桂甘姜枣麻附细方紧紧挨在一起,用以区别心下坚的原因不一样,桂甘姜枣麻附细方,是因为心肾不交,脾胃之气痞结所导致;而此方则明言其系”水饮所作“,水有形,药宜苦泄,以枳术汤主之。

4、枳实白术汤证与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的临床鉴别:一是辨胸部: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属于气分病,所以必然有胸闷窒塞感,而枳实白术汤证比如有内疼证;二是辨别脉象:(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气分之脉,必兼迟啬,(枳实白术汤证)水饮之脉必见沉弦;三是辨水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气为寒约,必然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或身冷,或骨疼,或恶寒,或痹不仁等阴寒之象,所以温以散之;而(枳实白术汤证)寒因水实,所以必然有水气呕逆等证,则攻而和之。

5、水气代谢的本质。为什么简简单单两味药,有如此巨大的功效,我们需要从人体的水气代谢来解析本原:

人体的气,分为肾气和宗气,肾气所在为膀胱后面气海,称之为下丹田。宗气在胸中,称之为上丹田。人体的气,都是由太阳膀胱所化,上达至胸,借脾肺之转枢而气乃散达于全身。

临证医案解析

1、便秘。白某,男,初起左胁下疼痛,用止痛针后痛已止。但当晚又剧痛,经西医会诊,认为是肾结石,送入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用X光透视,未发现肾结石

腰腹及左胁痛,腹胀不舒。素有便秘,及痛势初起时,由前面左腹胁先痛,后放射至腰部。

辩证:此为大便郁结肠中(左降结肠处),而致左腹腰胁疼痛。且该患者每痛减之后面色呈现青白等体虚之象,且舌无厚苔,故不能用苦寒峻下之法,考虑用《金匮》中之枳术汤法健脾行气,使邪去而正不伤。处方:枳实15克,白术15克。

二诊:病情好转,但大便未通,所以继续用前方并倍增药量。处方:枳实30克,白术30克,同时再加郁金9克,以通气郁。

三诊:大便已有,便后痛势大减,睡眠亦甚好,病者表现非常愉快,再以原方加味。处方:枳实15克,白术24克,郁金9克,当归12克,生甘草12克。

四诊:服前药后继续有大便,已全无痛,由于病者仍较虚弱。处方:枳实15克,白术24克,郁金9克,当归12克,生甘草12克,生黄芪12克。

此后痛无复发,面色转红,精神亦渐好,食欲渐佳,嘱其再配上药4剂,每天1剂,以便调理而收全功。

按:患者因便秘导致腰腹胁痛,腹胀不舒,本应采用苦寒峻下之法,但又由于患者面色青白,舌无厚苔,气血虚弱,不宜峻下,故投以枳术汤健脾行气,待气行则便通,通则不痛矣。可谓为治疗便秘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引人深思。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案再气通之后考虑到津液虚,用当归,生甘草,后又用黄芪补肺气,药少而精当,且谨守病机而加大药量,可谓有胆有识。

遗憾的是,本案没有给出其他症状,所以,仅从左腹腰胁疼痛这一证象,不知道有没无用大柴胡汤的机会。

2、脱肛李某,男,10岁。患儿素体较差,两个月前患腹泻,跑步时发生脱肛。

问诊:每次大便时或稍微运动,就发脱肛,大便肛脱出10厘米许,红肿充血,不能自收,需用手托回,同时感觉下腹窘迫,坠痛难忍。

面色觥白,腹胀纳差,大便稀薄,舌淡苔薄腻,脉濡。曾服补中益气丸2盒,反致肛出坠痛加重。

辩证:此为补益升提太过导致脾虚,同时湿滞中焦导致气滞不升。所以用枳实白术汤行气消痞。同时考虑到枳实大剂量可治内脏下垂,再配以健脾化湿之白术,升陷之升麻,正合脾气下陷,湿滞中焦之病机。

方用:枳实20克,白术15克,升麻3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后,频频矢气,腹胀大减,下腹及肛周坠痛感消失,脱肛次数减少。效不更方,改汤为散:枳实、土炒白术各120克,升麻10克,研细,日3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1月后随访,脱肛泄泻均愈,食量增加,恢复如常。

按语:本案的辩证思路可谓玄妙至极,让人拍案叫绝。我们现在来从症状来还原一下辩证的过程,以探寻辨证论治的蛛丝马迹:

第一,舌淡苔薄腻,显示为有水气,腹泻,似乎为太阴证,但又有下腹窘迫,坠痛难忍,可见下腹部有气滞不通症状。所以用枳实通气滞,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枳实大剂量可以升内脏脱垂的药性,再配合白术健脾止泄,升麻升提,起到治疗脱肛的目的。

第二,二是本案患者体弱,又患腹泻,表明有脾气不升,但用补中益气汤为啥不效,反对还脱肛更厉害?这是因为本患者发病之始,就因腹泻,可见有太阴之湿,再加上跑步导致肺气虚,从而脱肛。可见其本质是中焦脾胃气弱且有水气阻滞之象。

第三,补中益气汤升提的本质是升提肝肾之气,如果脾气虚,必然会导致脾气更虚而致胃气更降。所以枳术汤加升麻,倍用枳实通滞,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运,则脱肛自愈。

3、肺心病水肿。秦某某,女,63岁。慢性支气管炎25年,半年前出现足踝水肿,渐及颜面,反复发作,逐渐加重,西医诊为肺心病水肿。

刻诊:水肿上及腰腹,上气喘急,咳嗽频吐白沫,时吐清水,脘部坚满,舌苔水滑,脉沉细弦滑。用枳术汤加味:枳实60克,白术40克,腹皮20克。5剂。

复诊:水肿渐消,脘部柔软,咳喘大减。予:枳实、白术、怀山药、苡仁各30克,制附片10克。7剂。

服后水肿全消,余证亦轻,病情稳定,再予六君子丸4瓶服,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案可以作为枳实白术汤治疗水气证的典型医案。一是水肿上及腰腹,上气喘急,咳嗽频吐白沫,时吐清水,可见上中下水气弥漫。二是舌苔水滑,脉沉细弦滑。此为辩证重点,舌苔水滑,脉沉滑为有水饮,脉弦细为营气脾气弱,脘部坚满为水气凝结。是典型的枳实白术汤证,所以用白术健脾消食止吐泻,用枳实消坚积。三是,脉沉弦为寒,所以二诊加附子、山药补脾肾。

此外,据临床经验,本方用于治疗心源性水肿,其肿不是骤消,而是从上至下渐退。待水肿全消后,当培补脾肾以巩固疗效。

4、胎疸。李某,女,15天。1983年4月13日即诊。其母述生下后5天即见尿布黄染,目黄,皮肤黄,未治疗,近日加重,证见目黄,身黄,小便黄,黄色鲜明,啼哭不休,时有呕吐,腹部胀满,便稀,纹青紫,燥烦不安,诊为阳黄,投茵陈蒿汤2剂。

二诊:黄略退,小便多,但呕吐,不乳,腹胀腹泻等脾胃病证加重。细思仲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言和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证的加重是忽视了“实脾”而引起的,总结失败教训,重新确定治法以调脾胃为主,兼以清热利湿。处方:枳实3克,白术8克,茵陈6克,栀子4克,大枣2枚,水煎服,2剂。上药服完,黄疸消退,腹满减轻,乳食增加,大便转干,继服上方2剂而愈。

按语:从本案的辩证,可以深刻理解肝之病当先实脾的具体含义:黄疸病之黄都是有湿有热,脾湿不去,湿热难除。二诊“小便多,但呕吐,不乳,腹胀腹泻等脾胃病证判断为脾湿,所以用白术枳实汤的健脾利湿的基础上清热。但此案之呕吐不乳,小便多,也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核心要义

仲景言: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如果肾气肺气不相交,就是所谓的大气不转之症,所以用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以转其大气,大气一转,则水气病不作。

所以在金匮要略的原文中,此证又重申此心下坚,虽然表现的是气积,但却是由不散水饮所导致的,所以用枳术汤治水饮。气无形以辛甘以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而在临床上,往往是气滞与水气并见,所以也可以用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与枳实白朱汤间服。

尤其是,当我看到”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句话的时候,才发现,后世的伤寒气化派,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派,原来都是以仲景为师。

一气周流的核心,就在于水气的代谢,从上而下,形成风水、风湿、皮水、正水、石水,分别于肺气、脾胃之气、肾气强弱有关,所采取的方法主要为发汗、发汗利小便、补肾气利小便,交通肺肾之气以宣传大气,去水气以健脾等方法。

所以看仲景书,简直像是看武林高手剑谱,没有花里胡哨的招式,但剑剑直击核心,呈现出大道至简的美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