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600年大展错失的苏轼《寒食帖》,为什么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

 涧水常蓝屋 2023-08-28 发布于内蒙古
意公子苏轼寒食帖讲解

翻转屏幕,左右滑动,看《寒食帖》大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历代书家对《寒食帖》的评价都非常高。
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认为,这幅作品兼有唐朝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北宋李建中三位书法家的笔意;
元朝的鲜于枢给天下的行书作品排名,王羲之的《兰亭序》排第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排第二,接下来,就是苏轼的这卷《寒食帖》;
明代的董其昌声称,自己见过30多件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是其中当之无愧写得最好的。
 如果对这些书法家和书论都不熟悉,还有一个最直观的方法可以证明《寒食帖》的优秀:乾隆皇帝在《寒食帖》之前题了“雪堂余韵”四个大字,把自己的题跋裱在了苏轼作品和黄庭坚题跋之间,并在上面盖了很多章……
图片
 乾隆皇帝御题“雪堂余韵”及收藏印
图片
《寒食帖》乾隆皇帝题跋
然而,细看《寒食帖》就会发现,单从内容上来讲,苏轼写的不过是吐槽自己人生际遇的两首诗
图片
第一首诗
第一首诗说的是: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我来到黄州以后,已经过了三次寒食节了。每年我都惋惜春天的离去,但春天它也留不住啊。今年春天更糟心,春雨跟秋雨似的下个不停,海棠花都被打落了掉在泥里狼藉一片。这与少年卧病在床,起来之后发现自己头发全白了,又有什么差别呢?
图片
第二首诗
第二首诗,流露的心境更加沉重,差点把自己的后事都安排了: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春雨下得江水高涨,都快漫到家里来了,雨却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我的小屋就像江中的小舟一样在水云之间漂荡。锅里煮的还是冬天储备的菜,炉子里烧的是湿乎乎的芦苇。看见窗外的老乌鸦叼着纸钱,才想起来今天是寒食节。皇宫重门深锁,离我万里之遥。估计死了以后也不能回京,就埋在黄州这地方了。想要放声大哭,却感觉心如死灰,哭也哭不出来。 
虽然这两首诗写得苍凉惆怅,悲观消极,但苏轼在诗中寄托的感情却是真的。他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悲哀的心情下有感而出,笔法、线条都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有了奔腾充沛的情感推动,通篇作品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这不仅是书法的力量,更是情感的力量。
图片
苏轼治平帖卷中的东坡先生像
苏轼的铁哥们儿、同为著名书法家的黄庭坚也注意到这篇书法的出众之处在于其中情感的不可复制性。他在《寒食帖》的题跋中写道: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把两首诗与汪洋恣肆的李太白诗作比较,认为这两首诗在某些方面来说是连李白都无法超越的。而没有了那个环境,没有了那个心情,让苏轼再写这样的诗这样的书法,恐怕也写不出来了。
图片
《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今人与古人,虽相隔千年,而情感相通。这或许就是《寒食帖》受到无数人激赏的原因所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