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万寿寺

 访古游记 2023-08-28 发布于广东
万寿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路1号,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寺院。清代,万寿寺成为皇室为太后庆寿的重要场所之一,先后有崇庆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在此庆祝寿辰。万寿寺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保存较为完整,是明清皇家建筑的代表之作,对研究明清建筑、园林艺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2006年,万寿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寺山门
慧日长辉殿释迦摩尼佛
假山及三大士殿‍‍‍‍‍
西洋门

国保碑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万历帝母亲李太后带头捐资,在聚瑟寺原址修建万寿寺,主要用来收藏经卷。万历皇帝亲赐寺名“护国万寿寺”。明末,万寿寺毁于兵燹。清顺治年间部分恢复。康熙二十五年(1686),万寿寺西路扩建行宫院落。行宫院在乾隆时期两次扩建修缮,成为举办崇庆皇太后六十、七十大寿庆典的场所。

崇庆皇太后朝服像 郎世宁绘‍

光绪年间,万寿寺毁于火灾,后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再次大修。清末民国,万寿寺落败,部分建筑被毁,但总体结构依旧完整,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行宫,占地面积31800平方米。
万寿寺鸟瞰示意图
中路建筑有八重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无量寿佛殿、万佛楼。东路建筑为方丈院,是寺院住持修行、居住的场所。西路建筑为行宫院,主要建筑有大门、寿茶房、寿膳房、前正殿、正殿、梳妆楼、大悲堂等,慈禧太后游颐和园时经常在这里歇息、喝茶。

万寿寺山门

山门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中间为石雕穿堂券门,两侧有券式假窗。殿门上方悬挂顺治帝赐“敕建护国万寿寺”匾额,署“大清顺治二年岁次己酉季夏立”款。殿两侧是卡子墙和影壁,影壁为撇山一封书式,壁身的四个岔角内饰宝相花。影壁座为青白石雕须弥座,与卡子墙基座相连。殿内两侧原有泥塑金刚力士像,今无存。

“敕建护国万寿寺”匾
券式假窗
单檐歇山顶山花
卡子墙和影壁

卡子墙和影壁石雕底座
山门内的天花绘有青天流云百蝠图,图案为青色底面上绘制五彩祥云,云间红色蝙蝠翻飞,寓意“洪福(红蝠)齐天”。该幅图案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绘制,精美生动,极富装饰感。

青天流云百蝠图
山门两侧各设有一座随墙式门,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过去为寺院僧众、信众日常通行之门。‍‍‍‍‍‍‍‍‍
侧门
山门殿后为天王殿,天王殿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清代重修。天王殿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中开券门,两侧有券式假窗。殿内正面原供奉弥勒菩萨像一尊;东西两旁原供奉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像后原供奉护法韦驮尊天像。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前首匾额 “行住坐卧” ,后首匾额“功德无边”,均无存。
天王殿
券门门框石雕‍‍‍‍‍‍‍‍

假窗

天王殿前植有楸树、槐树各一株,均为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楸树寓意长寿富贵,槐树谐音“怀”,有思怀故土、故人之意;同时,其可代表“三公宰辅”,亦是科第吉兆的象征。楸树与槐树、柏树同栽,寓意“千秋百代”“春秋万代”。

天王殿侧视

天王殿院落两端建有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晨钟暮鼓,具有早晚报时的作用。钟鼓楼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两楼形制相同,均为两层,下层为砖结构,上层为木结构,歇山顶。‍‍‍‍‍‍‍

钟楼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永乐大钟由汉经厂(法渊寺,今已无存)迁至万寿寺钟楼内。清乾隆八年(1743),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

永乐大钟

鼓楼
山门后两侧各有一根幡杆,通高11.7米,用于悬挂幡幢。幡杆竖立于须弥座上。须弥座为六棱形,雕莲瓣纹、云龙纹,为明代遗存。
幡杆须弥座
幡杆须弥座细部雕刻
天王殿后是万寿寺的主殿——慧日长辉殿,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原称“大延寿殿”。大殿庑殿顶,面阔五间,建于月台之上,月台南、东、西三面出陛,南面正中设缠枝宝相花纹御路。清雍正十一年(1733)御题匾额“慧日长辉”。乾隆皇帝首次进入万寿寺时,为大殿题写匾额“法云常住”,两匾额曾一同悬挂于大殿门首,两匾均无存。现大殿外悬挂的“慧日长辉”匾为2013年复制。

慧日长辉殿
慧日长辉匾额
缠枝宝相花纹御路

慧日长辉殿内仍原状保存着精美的明清造像,主尊供奉三世佛,即药师琉璃光佛、释迦摩尼佛和阿弥陀佛。释迦摩尼佛前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佛像头戴五佛冠,两手于胸前结最上菩提印,结跏趺端坐于千叶莲座之上,莲座的每一莲瓣上均雕刻有一尊小释迦佛,共一千尊。整尊造像体量硕大,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体现出明代造像的艺术风格。

慧日长辉殿内景
药师琉璃光佛(近)、释迦摩尼佛(中)和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局部‍‍
明代毗卢遮那佛像

慧日长辉殿主尊造像两侧墙壁前塑有十八罗汉,罗汉造像原供奉于东西配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配殿内的十八罗汉像移进正殿,成为现状。主尊造像背面塑有倒座观音一尊,观音端坐于悬塑假山之上,神态安详。

十八罗汉像(部分)‍
倒座观音

慧日长辉殿前两侧各竖立一通《敕修万寿寺碑记》,双龙首、方座石碑,形制相同,为乾隆十六年(1751)敕立。其中东侧碑阳书汉、满文,西侧碑阳书蒙、藏文,乾隆皇帝亲撰碑文,记录了重修寺院的原委,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意。两通石碑的碑阴分别书乾隆御题诗。

东侧汉、满文碑‍
西侧蒙、藏文碑

西侧碑阴乾隆御题诗

慧日长辉殿前设东西配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原统称罗汉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配殿内的十八罗汉像移进正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东配殿匾额“祝延万寿”,西配殿匾额“安心竟”,“安心竟”一词出自慧可与达摩祖师间的段对话,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我与汝安心竟。现悬匾额为2015年复制。

祝延万寿殿
祝延万寿匾
安心竟殿
安心竟匾
慧日长辉殿后是万寿寺最高的建筑——万寿阁。万寿阁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称藏经阁、宁安阁,原为贮藏经书之所。清乾隆时期改称万寿阁,赐匾“欢喜坚固”,并在万寿阁内设围屏、寿联以备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民国二十六年(1937)4月27日,万寿阁因用电导致火灾,付之一炬。现建筑为2003年在原址复建。
万寿阁
万寿阁上部‍
万寿阁匾额
万佛阁前有一座体量巨大的仿须弥座造型石供台,满饰各种花纹:顶面一周满饰缠枝莲纹,中为簇六填花毬路纹;正面主纹饰为高浮雕胡人献宝,上下各有多层铺助纹饰,由上至下分别为云鹤纹、莲瓣纹、缠枝莲纹;两侧面主纹饰为高浮雕狮子纹:背面主纹饰为高浮雕麒麟纹。其中狮子、麒麟、胡人的形象为明代早期风格,雕刻精美。

石供台

万佛阁前东西各有一座单檐歇山顶配殿。明代,东配殿称韦陀殿,西配殿称达摩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东配殿匾额“广大圆满”,西配殿匾额“普度群生”。
广大圆满殿
普度群生殿
寺庙各配殿间以廊庑相连,作为仓库、僧房等。廊庑将整个寺院合围,形成一个整体,颇具早期寺庙建筑群的特点。可能是由于该布局不利于防火,清代逐渐减少。‍‍‍‍‍‍
祝延万寿殿和广大圆满殿间廊庑

万佛阁后是大禅堂,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大禅堂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寺内住持讲经说法及僧人坐禅之处。大禅堂东配殿为影堂,原为陈设尊师画像的场所;西配殿为小禅堂。

大禅堂
影堂

小禅堂
穿过大禅堂后东西两侧的卷棚顶院门,是万寿寺的园林景观,院落中部叠石成山,因其造型俯瞰似一只展翅的蝙蝠,又称“蝠式山”。假山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上修亭榭,为万寿寺初建时的景观遗存,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明代假山后原为一片圃园,清代万寿寺中路扩建为七进院落,假山被囊括进寺院的第五进院内。
院门‍‍
假山

现存假山整体结构分三组,象征普陀、五台、峨眉三大佛教名山。山上分别有三大士殿,中为观音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普贤殿。山上有侧柏等古树十余株以及紫藤等花卉。山间以沟壑相隔,上以小桥相通。观音殿下有地藏洞。

观音殿
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全木结构建筑,前后出廊,悬山顶。‍‍‍‍
文殊殿
文殊殿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建筑,前出廊,硬山顶建筑。普贤殿形制与文殊殿完全一致。‍‍
普贤殿
通往地藏洞的小路
观音殿通往普贤殿的木桥

观音殿后石阶

明万历五年(1577)万寿寺初建成时,假山周围原有水池:山前三池,山后一池,并配有亭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缮万寿寺时,将全部水池填埋。

明代水池遗迹‍‍

假山后为一座黄琉璃瓦重檐八角碑亭,为万寿寺首次出现黄色琉璃瓦的建筑。该碑亭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亭内立有乾隆御制满、汉、蒙、藏文合璧碑一通,高3.96米。
御碑亭
黄琉璃瓦重檐八角攒尖顶‍‍‍
乾隆御碑
碑文内容为“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述了乾隆皇帝为母亲庆祝七旬万寿盛典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亭内汉白玉地墁饰寿山福海图,藻井饰有五福捧寿图及仙鹤图。
五福捧寿图及仙鹤图藻井
御碑亭后建有无量寿佛殿。该殿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殿内原供奉铜漆金无量寿佛立像一尊,今无存。现置渗金多宝铜佛塔,为明代天启年间所铸。塔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四百余尊雕像,造型生动,铸造工艺精湛。
无量寿佛殿
渗金多宝铜佛塔

御碑亭(左)、无量寿佛殿(中)和西洋门‍

无量寿佛殿两侧建有西洋门,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为乾隆皇帝吸纳西洋装饰艺术的见证。西洋门总体的造型为中式圆光门,门顶端为金刚宝座塔式造型,墙头、墙面装饰了中西合璧的砖雕。砖雕图案由八宝、莲花、梅花及茛苕叶纹相互组合,使万寿寺建筑群具有了异国情调。
西洋门
西洋门顶端装饰

西洋门侧墙

西洋门内建有万佛楼与光绪御碑亭,暂不开放,仅能窥见其一角。‍‍‍‍‍‍‍‍‍
万佛楼与光绪御碑亭一角
无量寿佛殿前建有硬山顶东西配殿,配殿前各有一株古银杏树,树龄370-380年,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造假山区域景观时移栽至此,是万寿寺历史的见证者。
无量寿佛殿西配殿

古银杏树

万寿寺历史沿革
明代
万历五年(1577),万历帝母亲李太后带头捐资,在聚瑟寺原址修建万寿寺,主要用来收藏经卷。
万历三十五年(1607),永乐大钟由汉经厂迁至万寿寺内。
明朝末年,万寿寺毁于兵燹。
清代
顺治二年(1645),顺治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 。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万寿寺重修、扩建,并新建西侧行宫院落。

西侧行宫大门

清康熙五十七年恒亲王祭孝惠章皇后䟽(残片)
万寿寺慧日长辉殿内发现

乾隆八年(1743),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为其母祝寿,重修万寿寺,并增建东路十方院。万寿寺中、东、西三路建筑规制完备,功能齐全。
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帝为其母祝寿,重修万寿寺,并增建西路行宫建筑。
光绪初年,万寿寺曾毁于火灾,随后成为菜圃。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借六十寿辰,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万寿寺,在西跨院增修千佛阁和梳妆楼,连菜圃一起圈入。
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人山本七郎来到
中国,拍摄了很多关于北京风景名胜的照片,其中包含万寿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万寿寺的影像资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万寿寺修缮。
民国七年(1918)至民国八年(191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关押德、奥两战败国战俘的西苑俘虏收容所迁至万寿寺。1919年编印的影集《中华民国八年俘虏起居写真集》记录了德、奥战俘们在万寿寺生活的影像。

西苑俘虏收容所(万寿寺山门)

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万寿寺的前部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北京五台山普济佛教总会在万寿寺开办育幼院。 ‍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万寿寺被辟为北平市立第二烈性毒品所,占用中路万寿阁。‍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万寿阁二层新安装的电路起火,将万寿阁烧毁。
民国三十四年(1945)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万寿寺先为国民党陆军某军驻地,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接管。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军委幼儿园迁入万寿寺东路。洛杉矶保育院(原延安保育院)迁入西路行宫。1949年秋天,朱德同志曾到万寿寺内幼儿园视察工作。

空弹壳、弹头、火镰(民国)

徽章、军服纽扣、 肩章(民国)

1949年后‍‍‍‍‍‍‍‍‍‍‍
1957年,万寿寺交付政府部门管理。
1979年,万寿寺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成立,万寿寺作为博物馆馆址对外开放。
2006年,万寿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月24日,万寿寺开启修缮工程,暂停对外开放。
2022年9月16日,万寿寺修缮工程完毕,恢复对外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