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与写作文

 青核桃吧图书馆 2023-08-28 发布于北京

这是青核桃吧第20篇原创作品

近来,我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一位喜欢谈笑风生还喜欢回忆往事的中年朋友,一提笔写作,她立马紧张到语无伦次,或者虚情假意、搔首弄姿;甚或是不知怎么开头……

一位在讲台上能高谈阔论、言之有物的老师,一提笔写作,他立马会拘谨起来,不苟言笑……
  
一位朋友圈发文很溜,描写生动形象、画面感很强的孩子妈妈,一提笔写作,立马生气全无,优美词句堆砌,对孩子的那份深爱也表达得支离破碎……
 
问:为什么?
答:从小就不喜欢写作文。
 
这都是原生家庭学校的错吗?
 
写作文真的会影响写作吗?
 
当然不是了。

01

写作与写作文的关系

写作文与写作的关系,就像初学游泳与游泳健身、初学乐理与激情献奏一样,初学都是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掌握。
 
写作文是写作的基础训练,包括字词、标点符号、段落等基本语素知识的学习与练习,也可以说是基本技巧的掌握阶段。

但写作则完全不同。当你掌握了字词使用、标点符号准确,段落与结构的基础知识的时候,你就已经具备了写作的能力。
 
剩下的就是两个字:去写。
 
写作文需要在限定时间内,限定的字数内,表达限定的思想情感,而且要完整成篇,还要词语优美,意味深长等等。

但写作不同,写作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的;可以是短小精悍,也可以是长篇述说。不同的体裁就像装东西的盒子,大小形态性状视内容而定,不同的东西选择不同的盒子,恰到好处最为美。
 
会写作文的人不一定会写作;但会写作的人写作文一定不差。如果一直沿用写作文的结构框住自己,则写不出太有意义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与长短无关。

写作有没有技巧呢?也是有的。但写作的技巧是在写作开始以后才能谈的事情,如果没有开始写作,那么技巧也是无从谈及的。也就是说有了内容,有了思想之后,技巧只是外在的一种形式而已。
 

阅读校样的时候,删去尽可能多的形容词和副词。太多的修饰词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让他们疲倦。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摄影:乔木

02

写作与写作文的状态

写作文的状态,有时是强扭的瓜,有时是水到渠成,有时是装模作样,有时是激情燃放,有时是浅吟低唱,有时是矫揉造作……

而写作时则是坐立不安、寝食不安、宜疏不宜堵、一吐为快,孤独中伴着激情,喧闹中守着清净,也许是酣畅淋漓,也许是妙语连珠,但每句话都是掏心窝的,每一个字都是发自丹田。写作的完成则是舒展的、舒畅的、痛快的感觉。
 
一位年轻的作家曾经去拜访贾平凹,以下是描述贾平凹的“忘我”的写作状态。
 

在贾平凹的写字台上面,放着3条香烟,其中1条已经打开且已抽完了半条;一本稿纸横在他的面前,看着稿纸上面的内容,我真感到奇怪——贾平凹所有的文章都是在稿纸上竖着写成的。

贾平凹坐在他的小说里,他不停地抽着烟,烟雾之中一双眼睛里时有亮点在闪,我知道那是人类的智慧之光。在他那若有所思的神情里,我似乎看到一个性格鲜明惟妙惟肖的人物从他的思想里向小说里走去。贾平凹让我们略等片刻,他说他正在写一篇文章,这一段马上就结束了;说着,他又写了起来。我仔细观察着这位作家的创作习惯:他的眼睛时而发亮、时而深沉;他的表情时而快活、时而悲哀。写字台上的烟一支接一支在减少,他手中的笔尽情地喷吐着他的思想;他赤裸的双脚贴在水泥地的冰凉里一动不动,静静的屋子里,那笔下的沙沙声震颤着小说里每一个人的灵魂。我们虽然同在一个屋子里,近在咫尺却经历着两种不同的人生。

贾平凹忘掉了我们的存在,也忘掉了一切,只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很长时间,他再也没有和我们说过半句话。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他放下笔才从小说里走出来。他激动地在屋子里来回踱了两步,“突然间”看见了我。他问我有什么事吗?我摇摇头说什么事也没有,因为在那一刻我也忘记了我自己。

——节选自田万里《写作的状态》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随时都在写作状态中,即使是职业作家也不可能。在进入写作状态之前,一定是有很多种状态的,有的是准备工作的状态,如科普作家、纪实作家等,都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熟悉要写的领域的相关知识,才能将这些知识信手拈来,而生活类的写作者,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搜集资料,并在无意或有意中将这些日常化的片段融入自己思考中。但在真正进入写作之前,多少都会有焦虑、迷茫、彷徨、甚至痛苦的状态。

但无论如何,写作都是一种即时状态,有所思有所想时,不论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即可下笔,不让灵感溜走。    

摄影:乔木

03

写作与自己的关系

写作,首先是写自己,其次,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写作中认识自己、觉察自己,与自己对话,与自己和解,与自己拥抱。
 
写作又是一种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与人类对话。

在以书面文字为表达方式的对话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输出自己的情感。在我们之前的主题“家具”中,有人写自己对家具的记忆,自己的有关家具的梦想,自己对家具的认知,甚至有人写到家具知识的科普。家具都是载体,真正表达的都是自己,以自己为圆心的知识传播或思想观点的交流与传递。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特别是小说家,都未能摆脱自己的影子,甚至是借用文学体裁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Ta 们如是说:
 

我非常确信自己不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因为我只写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我眼中的自己,一种是激怒我的人,还有一种是我想成为的人。当你碰到像托尔斯泰这样真正伟大的作家时。你会发现他们能驾驭所有类型的人。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
 
而日常生活中的写作,特别是初写作者,都是先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出发,所以为什么很多作家最初都是走“乡土文学”之路,后来越走越广;也有的年轻作家会走上“叛逆文学”之路,借用文学之路与自我的内在成长取得一致。

 摄影:乔木



点个与好友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