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粉丝问:为何学习真正的易学 因缘很难得?易学数理探源之31

 韓炅燚 2023-08-28 发布于山西

缘起:自发布易学文章以来,网友提问很多。每次看提问我都要思考:他的具体疑惑是什么?在文字表述后面,他真正想问的是什么?最重要有价值的问题其实是什么?如何回答,才能对他有帮助和裨益? 面对诸多提问,笔者都要认真思考,有的放矢,答疑解惑,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撰文予以解答,以期利益大众。

具体到这个粉丝的提问(详见上文:答粉丝问:为何说天机不可泄露?易学数理探源之28),梳理其文字表述,主要是这几个问题:

1、为何说天机不可泄露?

2、什么是天机?

3、泄露天机是否会遭天谴?天谴?天谴本体?天?具体所指都是什么?

4、关于学习易学,为什么难?
5、易学为什么靠传承延续?没有传承,易学能不能通过自学达到自悟?
以上问题我将逐一解答,限于篇幅,分条发布,上文已说了第三个问题,今天说第四个问题。

(四)关于学习易学,为什么难?

粉丝提问中说,自学虽难应该还有可能性(并不是彻底否定),与我文章所说的必须要有师承(只有这一条路,就否定了其它可能性),怎么前后矛盾呢?
谈到学易,人们自然是想学习真正的、正确的易学,这是人之常情,是学习的大前提,但学到真东西是很难的。学习真正的易学为什么难?难是从世间条件层面来讲的,因为具足学易的这些条件,具足这些因缘是很难的。
学习易学需要如下条件:
1、工作之余充裕的时间。

象数易学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架构,超出平常人的认知。三才者,天地人,大家都知道这句话,背诵的也很熟,但到底“三才者,天地人”,是指什么而言?却没有几人能说明白。

天地人三才之道,其实是指象数易学整体的架构,分三才之道,上卷谈天道,中卷谈人道,下卷谈地道。《易》系辞传下第十章:《易》之为书也,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就是在说易学的整体架构这个事。

架构?什么架构?很多人听了会一头雾水,我问你个问题你就理解了,为什么你学易多年,总是感觉易学知识没头没尾?

是因为你没看到易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易传》,充其量算是三卷里的中卷,而且内容还不全,其实说它是个易学概论更确切。而象数符号的概念、定义、原理,出处是在上卷里;大量象数逻辑的应用图式,实际是在下卷里,因为下卷已经涉及到应用,少了哪一个公式,算法逻辑上都会推不转,所以下卷里的数理模型图式,才是最全的。

但世间人学易,上卷你见过吗?下卷你见过吗?没有!你就见过《周易》和《易传》,它还残缺不全,只是重点地说到了一部分原理性、框架性的数理模型,很多模型的细节根本没有展开!关键是你也读不懂啊,《易传》把话说的已经很直白了,可那又怎么样?没人给你解读,你自己能看懂吗?从古至今那些经学大师们,还不是师心自用,解读得一塌糊涂?他们自以为是的解读,早把真易给歪曲得不成样子了。

几千年来,义理派对易学的解读一直是世间的学术主流,但他们早就把中华文明最精华的学问,带到沟里去了而不自知,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他们凭借对字句文义的考释,望文生义而不自知,打着哲学文化的旗号,站在社科人文思想的角度,一本正经地错解真正的易学!最关键的是这些人头脑僵化,但凡有点反思能力早该醒悟了,历史上义理派的那些大儒们搞了两千多年,都不出什么新意来,你除了拾人牙慧又能搞出啥来?

凡是看到此文的总算有缘,在此提醒你一下,遇到所谓的大师向他请教:1、后天卦是怎么来的?2、河图洛书和先天卦的数理逻辑关系?这是个试金石,若非真正地贯通数理,这两个问题是答不上来的!如果给你讲64卦卦爻辞,扭头就走,因为那是个坑!他自己掉坑里了,你信了就也掉进去了。要知道西天取经多磨难,学易路上处处坑。

由于易学知识体系的架构很庞大,所以涉及到的知识就很复杂,内容就很多,没有大量充裕的时间来学习,来梳理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学通易学是不现实的。所以能有闲暇充裕的时间,是研习易学的基本条件,只有长期的研习才能明白易学知识体系的架构,知道架构才算刚摸到真正易学的门。
当你看懂易学的整个架构,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才会感受到古圣先贤的智慧远远超出你的认知,才会明白在中国文化里为什么《易》为群经之首,为什么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才会明白什么叫“不读世间糟粕书”,才会明白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诸子百家的学说已经褪色,唯有《易》能经历时间的检验、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不衰。
2、充足的精力

象数已经是被抽象的不能再抽象的符号了,在保证不影响逻辑运算功能的前提下,已经是最简约的符号了,就是说符号已经简无可简。符号高度简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运算,为了方便实现类似“代数式”的运算。也就是说,符号简化是算法的需要!

但符号简化在满足算法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弊端。就是符号本身简单了,但简单符号背后所表征的那些真实的内容,往往就不明显了,甚至后学者就看不到了!这样会使得本来有数理推导逻辑的简单算法,因看不到符号背后所表征的具体内容,而变得玄奥难懂。

也就是说,本来简单的算法,反而变得深奥,为什么?

因为你只看到了简单的符号,但并不知道这个符号背后表征的是什么,这个时候你就不知道它究竟是在推算什么了,就导致算法逻辑搞不懂了,这才是易学数理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觉得易学深奥,其实问题都出在这个地方!不管是专家、教授、学者,这个关节打不通,他和普通人一样,学起来都是一样的难,这个关节覆盖所有人。打通不了这个关节,不但普通人学起来难,即便专家学者,受过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也会让他的训练有素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这也是历代的大儒、现代的专家学者,之所以破解不了易学数理的原因所在,因为古人在这个地方设置了障碍!

什么障碍?逻辑拆分!这实际上是打断了数理逻辑的关联性。你搞不懂其实是正常的,并不是你比别人智商低,别人到这里也同样搞不懂,专家教授到这里也一样搞不懂。因为逻辑是中断的,你能搞懂才不正常,除非有系统易学数理知识的传承。

以上所说只是让你明白,你得有充足的精力,来推导这些数理逻辑关系。这是说,在有师承、有人教你的情况下,尚需有充足的精力研习;如果没人教你,靠自学自悟?不啻于大海捞针。
3、具有逻辑思维之头脑
研究易学对人是有要求的,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普通人的思维,缺少的就是逻辑思维这一块。而象数逻辑的高度,比其他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要高得多,所以学易,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
4、具备学术研究之精神 
易学知识架构庞大,内容繁多且深奥,没有持之以恒、深入研究的精神,很难走到最后的成功。学习的过程旷日持久,没有研究精神容易半途而废。
5、具备辨别真伪之慧眼

易学书籍,汗牛充栋,种类不但多,关键是真伪难辨,伪书伪术占绝大多数,能分清真伪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苦心孤诣研究一生,没想到学的是伪术,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依然会有。

这种事在易学路上,从古至今都是常态,掉坑之人多得难以计数。著作那些伪书的人本身就是掉坑之人,著书立说影响后人,并不是他的道德有多坏,而是误入歧途,至死也不知自己掉坑里了!

6、具有正知见,能摒除邪见

一说易学,在现代人眼里不是算命、看手相,就是被嗤之以鼻的迷信那一套。网络上流行娱乐八卦、明星八卦,不知从何时起,这些花边新闻跟八卦搭在了一起,八卦简直成了下三滥的代名词。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一般人对易学能不生邪见就很难得。大众对易学的认知,被社会认知的洪流所裹挟,一般人不求甚解,无法用科学、理性、逻辑的眼光来看待易学,导致对易学邪见横生。知见尚且不正,如何升起学易之心?
7、正脉住世

从古至今,易学正脉传承虽未断绝,但并非是一帆风顺地延续至今,而是间世而出。

我个人的研究认为,易学的产生是自黄帝以后的事,其时间最早上限是黄帝时期,至商末周初一显;然后经春秋战国,至秦末汉初一显;继而又失其传,至东晋一显;然后到唐朝初期一显;唐末一显;历五代,至宋朝初期一显;然后至明朝初期一显;明末清初一显,清朝中期一显;清末一显。

中华文明几千年,正易都是间世而出,有时是间隔一二百年,有时是间隔几百年,才出现一次。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易的出世,往往昙花一现就又隐没于无形,并非像历史上的义理派,历代都有经学家大儒们对易作考释和解读。

正易的出现,时显时隐,时断时续,并不恒常住世,这也给易学的传承和研习造成了诸多的障碍。纵观人类的历史,灾祸战乱不断是常态,和平稳定非常难得。我们想想,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中国传统文化遭遇那样的时空环境,简直是灾难,正脉易学又如何住世、如何传承?

而我们目前所处的大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网络发达,给学术的传承、传播提供了良好基础。
8、值遇因缘
真正的易学,在历史长河中时显时没,作为个人,生而逢时,能遇上正法存世,并不容易;即使正易值世,若没有因缘,这个信息你也未必能得知,所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大家自己体会吧。
9、得师摄受
易学之难,并非只难在易学本身,更主要难在不得真师传授。没有老师,自己摸索,必茫然无际,所以中国历来讲究尊师重道,师恩难报。从古至今虽然学易者众,但历史上出现真正的易学大师,其实屈指可数。真师罕遇,是我们后人学通易学最大的障碍。至于伪师倒是不少,可他们只会把你带到坑里,所谓“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

综上可知,一个人具足以上诸多条件、具备学习易学的因缘实属不易。

易学的受众一直是极少数的精英,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大众整日为衣食奔波忙碌,具足上述条件的人少之又少,古代先贤收授弟子的标准是富且仁者,并不收江湖谋食之辈,在保证了传承质量的同时,大大缩小了传播范围,客观上也影响了后世易学的传播。凡此种种,我们也就理解学易为何很难了。

第四个问题为何学易难,就说到这,第五个问题:易学为什么靠传承延续?没有传承,易学能不能通过自学达到自悟?见下文更新。(大成行者 2023.8.2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