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方新解

 名天 2023-08-28 发布于江西

《医方新解》

尚之学堂

方剂乃祖国医药学重要组成部分,其源甚远,《汉书·艺文志》已著经方十一家。而传世最早者,今所及见,厥惟仲景《伤寒》《金匮》,以及近年发现之《武威医简》。自汉以降,代有演绎,方剂之学,蔚为大观;医方之多,浩如烟海。

发掘之,提高之,确为重要。泥古不化,无以进步;执今斥古,难言继承。以中拒洋,有碍发展;化中为洋,易失本根。须当以求实精神,持慎重态度,科学整理,辨证分析,务去粗取精,毋废医存药,淹通今古,博采中西,发明中医方剂之义蕴,吸收现代药理之精英,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作更大贡献。余幼习岐黄,业医六十余年,对方剂运用不可谓不多,而探究论述,化裁创新,颇恨太少。《医方新解》从汗牛充栋之古今医方中,抱“突出重点,切合实用”之宗旨,择其比较常用,疗效确实,组成严谨者,选辑百余方,以现代药理与中医理论互为印证,阐释方剂义理,剖析方剂功能,既裨益于临床,亦便利于教学也。

著者不弃老髦,征序于余,爰录之以为序。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八旬叟陈源生谨识

一九七九年十月

解表剂

解表法又称法,就是使用具有发汗作用的方药治疗表证的方法。

解表剂是解表法的具体体现,解表发汗药为其主要组成,故解表剂均有发散作用,主要用于解表,也常用于透疹、散湿及消肿。

解表 通过发汗,可以祛除在表的病邪,消除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疼身痛、苔白脉浮等表证症状。

解表剂一般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类。辛温解表剂主要用于治疗表寒证,常用的有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等;辛凉解表剂主要用于治疗表热证,常用的有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等。

透疹 通过发散,可以透发疹毒。如用升麻葛根汤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透。

散湿 通过发汗,也可以散湿。如用麻黄加朮汤治疗外感风寒兼有湿邪,出现头胀闷身重痛、苔白腻、脉浮缓等表湿证者。或用新加香薷饮治疗外感暑湿之证。

消肿 通过发散,不仅可以因发汗而祛水外出,而且能宣通肺气,使积液下输膀胱,从而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如用越婢汤、越婢加朮汤、疏风利水汤治疗阳水证,症见身肿、恶风、脉浮者。

解表剂多能通过发汗,扩张皮肤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散热而起退热作用,如麻黄汤、银翘散。此与西药解热镇痛剂之作用颇为相似。而某些解表剂如荆防败毒散尚有消炎、镇痛及抗风湿作用,亦与解热镇痛剂颇相类似。但二者之作用又有所不同。因为解表剂除能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之外,常兼有更为广泛的作用。或能抗菌、抗病毒;或可祛痰、止咳、平喘;有的兼能利尿;有的又可透疹,乃是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之综合,且能调动机体抗病机能以及调整机体对致病因子的反应。

解表剂最常用于感冒,还常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以及疖、痈、丹毒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初期阶段。由于目前抗病毒的特效药品种类不多,对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腮腺炎,以及麻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初期阶段,亦多选用解表剂,恰当加减,常能取得较好疗效。此外,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炎、急性风湿病,也宜选用相应的解表剂,与西药配合,可以达到增强疗效、改善预后的目的。

使用解表剂,应注意以下各点:

1.表证是应用解表剂的依据,无表证者禁用。因此,治疗上列疾病时,须具备表证的基本特征,才宜选用相应的解表剂。

2.解表发汗,以周身微汗为度,要求达到脉静身凉,不可过汗,以免造成伤阴或亡阳。

3.正气虚弱或气候炎热,解表药的剂量宜轻;正气充实或气候严寒,则剂量可相应加重。

4.阳虚自汗的病人患表证,应用解表剂时,宜配伍附片、黄芪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的病人患表证,应用解表剂时,又宜配伍麦冬、玉竹之类以滋阴生津。

5.肝阳上亢和上部出血患者,使用解表剂应慎重,一般禁用升提发汗药,以免诱发中风或加剧出血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方解】麻黄发汗定喘,为主药;桂枝温阳散寒以增强发汗,为辅药;杏仁下气降逆以加强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合而成为发汗定喘之重剂。

综观全方,麻黄与桂枝配伍,发汗、解热、止痛之力甚强,杏仁、甘草与麻黄配用,又使本方长于平喘镇咳。

【功能】发汗解表,定喘止咳(发汗、解热、镇痛、平喘、止咳)。

【应用】使用本方的基本指征是表寒实证,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清涕、头身疼痛、喘咳无汗、脉浮紧等。

现代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风湿病等。对属于体表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性障碍的表寒实证,多可获效。

    本方减去桂枝,名三拗汤,发汗、镇痛效力减弱,平喘、止咳作用仍强,常用于治疗风寒咳喘或哮喘。

本方加白朮,名麻黄加朮汤;本方去桂枝加苡仁,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两方均可治疗风湿在表,一身重痛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若用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的急性风湿病,又宜选加秦艽、防风、忍冬藤、连翘、石膏、知母以增强解热、抗感染和抗风湿作用,疗效始佳。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6克 大枣12克 炙甘草6克

【方解】桂枝温阳散寒为主药;白芍和营敛阴为辅;生姜、大枣、炙甘草补脾和胃,共为佐使。合而成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良方。

综观全方,桂枝、白芍之解热和扩张血管作用与生姜之增进血液循环和促进发汗作用相协同。生姜之兴奋中枢作用又与桂枝、白芍之抑制中枢作用相拮抗,而得相辅相成与相互制约之妙。本方尚能增进消化机能、解痉止痛,并有扶正补养之后身功,因而中医称为调和营卫之剂。其发汗力较弱,故仲景要求食少啜粥以助药力,温覆始得微汗,后世虽将本方列入辛温发汗剂,但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概括其功能,确为精当。

【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发汗、解热、健胃、解痉)。

【应用】使用本方的基本指征是表寒虚证,症见发热恶风自汗、鼻鸣干呕、食欲不振、苔白润、脉浮缓等。

现代多用于治疗感冒,凡属表寒虚证,疗效甚佳。对于流行性感冒属于风寒型者,亦可酌情选用。

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用以治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现代多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性神经衰弱以及遗尿症等。

本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对表寒虚证效兼见喘咳者有较好疗效。除因杏仁有平喘止咳作用外,可能还与桂枝所含桂皮油被吸收后,经呼吸道排泄,可致分泌液量增加而起祛痰作用,以及甘草也具有祛痰止咳作用有关。

本方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用于表寒虚证兼有项背强痛、转侧不利者,疗效颇佳。如重用白芍、葛根,并酌加赭石、龙骨、牡蛎,治疗伴有头项强痛的高血压患者,常能较为满意地改善症状。此外,治疗落枕亦多获效。据临床报道,用该方加减,治疗落枕5例,均服药1~2剂而痊愈。处方:葛根30克、桂枝5克、白芍9克、甘草3克、大枣9克、麻黄5克、柴胡5克、防风9克。以上三种不同病症之取能镇咳效,皆与葛根、白芍有扩张血管、解痉、镇静、降压等作用密切相关。

泻下剂

泻下法简称下法,就是使用具有通便、泻热、逐水作用的方药,治疗便结、实热、积滞以及水饮等证的方法。

泻下剂是泻下法的具体体现,泻下药为其主要组成,因而均能通便;但性质有寒有热,作用有峻有缓,故一般分寒下、温下、润下和逐水四类。

寒下 里实热证,症见大便燥结、腹胀疼痛、高热烦渴、头痛谵语;或肠痈为患,腑气不通;或湿热下痢,里急后重特甚;或血热妄行引起吐血、衄血等症,均可酌用寒下剂。如大承气汤、凉膈散

温下 脾虚寒积,症见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隐痛、四肢冷、脉沉迟;或阴寒内结引起腹胀水肿、大便不畅等症,均可酌用温下剂。如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润下 热盛伤津,或病后液亏,或年老津枯,或产后血虚所致的大便燥结,或长期便结而无明显兼症者,均可酌用润下剂。如五仁丸、五仁汤、麻子仁丸

逐水 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满;或腑气不通。凡症见胸腹胀满而痛、大便秘结、苔黄、脉弦等实证表现者,均可酌用逐水剂。如十枣汤

泻下剂均有泻下通便作用,但各类泻下剂的兼有作用不同,故其临床应用亦各有特点。

寒下剂能刺激肠道而引起腹泻,不仅可以消除肠内积粪,而且能够排除肠道毒性分解物。寒下剂还具有抗菌与中和其毒素以及消炎等作用,有利于控制感染,因而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阶段。既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以及暴发性痢疾等急性传染病,也可用于大叶性肺炎、肺脓疡、渗出性胸膜炎,以及败血症等非传染性急性热病。只要出现高热、烦渴、便秘、腹满痛、谵语等阳明腑实证,皆可选用。由于寒下剂能通过对肠道的机械性刺激以及促使腹腔充血而起诱导作用,从而减轻上部充血和促进炎症消退,所以对于急性结合膜炎、齿龈炎、鼻衄、高血压所致头痛等上部充血性疾患和炎症,亦常选用。近二十年来,更广泛用于多种急腹症,诸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阑尾炎以及急性肠梗阻等。这是因为寒下剂既能通过调整肠道蠕动功能,使之恢复正常的通畅性,又能通过增加游离肠袢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抗菌、利胆、排石、解痉等作用,从而切断与改善血运障碍及感染等继发病理过程,故可奏效。此外,寒下剂还可酌情用于肝硬化腹水、脑血管意外、精神分裂症、习惯性便秘,以及妇女闭经、代偿性月经、胎死腹中等病,但宜随症加减。

温下剂除有泻下作用外,尚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胃肠机能等作用,故可治疗全身机能衰退,胃肠功能低下肠蠕动无力而排便困难者润下剂主要是通过所含油脂润滑肠道以及增强肠蠕动而促进排便,故多用于习惯性便秘,亦可用于热性病恢复期大便秘结者。

逐水剂则主要是通过泻下大量水分造成某一部分失水,使停留于另一部分的积液通过机体的自然调节作用,去补偿某一部分的体液消耗,从而达到消除积液的治疗目的;逐水剂常兼能利尿,则更可加强消除腹水之效;逐水剂还兼有一定消炎作用。因此,主要用于胸腔积液和顽固性腹水,如渗出性胸膜炎、血吸虫病及肝硬化腹水。

使用泻下剂宜注意以下各点:

1.便秘、实热、积滞水饮是使用泻下剂的依据,无这类见症者禁用。

2.虽有上列见症,但表证未解者,不宜单用此剂一般应以解表为主

3.泻下剂中,除润下剂、温下剂较缓和外,其余二类均峻烈。故孕妇及经期一般禁用,年老与体弱者均宜慎用;确需使用时,宜作适当配伍,或加益气扶正之品,或配养血生津之药。

4.除润下剂外,其余各类,均不宜久用。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9克 芒硝12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方解】本方以大黄泻热通便为主药;芒硝软坚散结,协同大黄以增强泻下之力;厚朴、枳实行气消痞,既可协助泻下,又能消除腹部胀满。

大黄含大黄素、大黄酸、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多种成分。结合状态的大黄酸及其类似物到达大肠后,通过局部刺激作用,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由于本品尚含具有收敛作用的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因而大剂量使用大黄时,有先泻下,后便秘的现象。若煎煮时间过长,泻下成分破坏较多,而收敛成份大量溢出,因而泻下作用减弱,甚至不仅无泻下作用,反而导致便秘。故本方用生大黄,并宜后下。

【功能】峻下热结(泻下、抗菌、改善肠壁血循)。

【应用】里实热证,症见高热烦躁、腹胀满而疼痛拒按、大便燥结或腹泻黄臭稀水、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甚至谵语、发狂等。即所谓“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为使用本方的基本指征。

现代多用于急性传染病或非传染性急性热病如乙脑、大叶性肺炎、肺脓疡、败血症等病之极期,急性菌痢则用于初起,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之重症,皆可收顿挫之效。以本方加减治疗某些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急腹症,亦获成功。

据报道,用本方加桃仁、赤芍、莱菔子(即天津南开医院经验方复方大承气汤),煎成50~100毫升,一次口服或经胃管给药,每日1~2剂。置胃肠减压管,经胃管给药后夹管3~4小时。调整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本方去芒硝,名小承气汤,为轻泻剂。本方去枳实、厚朴加甘草,名调胃承气汤,其泻下作用仍强,因芒硝、大黄乃是引起泻下之关键药物。

排石汤(经验方)

【组成】茵陈15克 木香9克 枳壳9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大黄15克

【方解】茵陈清热利湿,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大黄清热泻下,共为主药;木香理气行滞,枳壳行气消痞,皆为辅药。

综观全方,其抗菌、抗炎、解热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对控制胆道感染和退烧颇为有利,特别是四味主药皆能利胆,配合应用,则促进胆汁分泌十分显著,并能舒张奥狄氏括约肌,而奏排石之效,故名“排石汤”。

【功能】清热利湿,行气通腑(利胆、排石、抗菌、解热、泻下)。

【应用】本方主要用于肝胆管结石症。

理血剂

用止血、活血的方药,治疗出血、瘀血证的方法,通称理血法。理血剂是理血法的具体体现,分止血活血两大类。

活血剂

活血剂均能通畅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故可用于瘀血停滞之各种证候。如跌扑损伤、各部疼痛、皮下瘀斑、疮痈肿痛、癥瘕积块、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以及风湿痹痛等。瘀血内阻常有以下特点:疼痛多如针刺,部位固定;脉细或涩;舌边紫或有瘀斑;面色晦滞,目眶暗黑,肌肤甲错,粗糙干涩等。

活血剂可按其作用强弱分为和血、行血、破血三类。

和血 以调节机体寒热偏盛为主,辅以活血之品,以收和利血液运行之效。如寒凝血瘀之痛经、痹证、冻疮,用温经汤、当归四逆汤加减;温病热入营血兼有瘀滞,用清营汤加减

行血 用活血之品为主,配以行气药物,促使瘀血流动消散,以收通畅气血,通则不痛之效。如用失笑散、冠心Ⅱ号治疗真心痛及胸胁痛。

破血 用大量破血逐瘀之品,或与攻下药并用,故药力峻猛,能软坚散结、破癥消积,以攻逐停滞体内之瘀血、蓄血、痞块。如血府逐瘀汤、宫外孕方、桃仁承气汤

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活血化瘀剂对心血管、微循环、肿瘤细胞生长、增生性病变的转化或吸收、代谢的调节,以及对感染的控制等,均有一定影响;尤以对出血、郁血及血栓形成等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最为突出。

活血剂对血循障碍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如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解除郁血或供血不足的状态;增强人体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抑制血小板集聚,减缓血栓形成;促进血管外的自体血液及血块的吸收等等。此外,活血剂尚有调节子宫机能、解痉及镇静等多种作用。

使用活血剂,宜注意以下各点:

1.血瘀是使用活血剂的依据,血虚无瘀不可使用

2.应根据血瘀之程度,酌选和血、行血或破血之剂。不同病种,亦应有相应之配伍。

3.孕妇慎用

冠心Ⅱ号方(经验方)

【组成】赤芍15克 川芎1克 红花12克 丹参24克 降香12克

【方解】赤芍、川芎、红花、丹参活血化瘀;降香行气活血。

【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血管、对抗凝血、镇静、解痉、收缩子宫)。

【应用】本方为现代新创的名方之一。是在发掘中医瘀血学说的基础上,借鉴了血府逐瘀汤等化瘀良方的经验,并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为冠心病而创立的。组方前参照了有关中药的药理研究成果,初获成效后又推动了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从而使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故本方及其变方,不仅用于治疗冠心病,而且可用于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宫外孕等多种疾病。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川芎6克 赤芍6克 生地9克 牛膝9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枳壳6克 甘草8克

【方解】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为主药;川芎、赤芍加强逐瘀为辅药;生地养血,牛膝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疏畅胸胁之气,均为佐药;甘草调和为使。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又可抑制血栓形成,且能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而降低血压;柴胡、当归亦有降压作用,当归尚能使血脂轻度下降,可阻抑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主动脉有保护作用。

柴胡、川芎、赤芍均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柴胡尚能镇痛、保肝,川芎、赤芍又可解痉止痛;枳壳可使胃肠蠕动收缩节律增加,收缩力加强;枳壳、川芎、红花、牛膝均能使子宫收缩有力,紧张度增加,而当归尤长于调节子宫机能。

此外,生地有强心及促凝血作用,桔梗、甘草有祛痰、止咳效能。

综观全方,抗凝血与扩张血管作用最为突出,虽有生地呈促凝血之相反作用,但实不足以拮抗其活血化瘀之力。其次为镇静和解痉作用较为明显,故行气止痛之力亦强。本方有显著收缩子宫作用,故前人告诫孕妇忌用。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抗凝血、扩张血管、镇静、解痉、收缩子宫)

【应用】主治胸中瘀阻兼有气滞之证,症见胸痛如刺、痛有定处、头痛失眠、心悸烦热、舌边瘀斑、脉涩或弦紧等。

现代则广泛用于冠心病、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血压病、肝硬化、痛经、闭经、流产后胎盘滞留以及头、胸、胁等各部疼痛属于血瘀气滞者。

本方脱胎于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并加以发展而为活血化瘀之要方。其变方甚多,诸如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虽组成有差异,治疗有侧重,但活血逐瘀为其共性,其组成的关键药物不外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故能理解本方药理,其他各方亦即触类旁通,大可不必死记硬背,此即“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张锡纯氏之活络效灵丹,现代之冠心Ⅱ号及宫外孕方,皆可谓得其心法。

消导剂

广义的消法包括消散癥瘕、痞块、食积蓄水、痰核及痈疽初起等多种病症。狭义的消法即为消导食积。本章讨论消导食积的方剂。

消导剂适用于食积停滞所致脘腹痞满疼痛、恶食腐、呕吐泄泻等症,一般多用保和丸。如食滞而脾虚者,宜用枳朮丸;食积气滞而兼外感者可选用三宜汤;小儿消化不良或其他疾病胃纳不佳者,又宜选用消食散

消导剂常包括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增强机体胃肠运动,促进胃肠消化液分泌而增强消化机能;一是通过其所含脂肪酶、淀粉酶等以加强对食物的分解而促进消化。

消导剂现代多用于消化不良、急性或慢性胃肠炎、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消化系疾病。其他系统疾病兼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亦可酌情配用消导剂。

使用消导剂,宜注意以下各点:

1.无食积停滞者不宜用消导剂。

2.食积化热,不宜单用消导,宜配以清热轻下之药。

3.脾虚食滞,不宜单用消导剂,而应以健脾为主,佐以消导

枳朮丸(《脾胃论》)

【组成】枳实9克 白朮18克

【方解】枳实行气消痞,白朮健脾除湿,合而为健脾消痞之剂。

【功能】健脾消痞(增强胃肠机能、收缩子宫、保肝、利尿)。

【应用】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停滞,症见腹胀痞满、食欲不振、苔白脉虚等。由于本方消导行气之力不强,故常加味使用。本方加神曲、麦芽,名曲麦枳术丸,消食导滞之功增强,治饮食过多、脘腹胀满;本方加橘皮、半夏,名橘半枳术丸,行气消痰之力较著,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本方加砂仁、木香,名香砂枳术丸,长于行气消胀,治饮食不化、气滞胀满;本方与三黄泻心汤合方,再加神曲、泽泻、茯苓,名枳实导滞丸,则能消积导滞,清利湿热,主治积滞内阻、湿热下痢。

消食散(自拟方)

【组成】鸡内金 麦芽 山楂等分研末

【方解】鸡内金健脾开胃,消积散结为主药,配山楂善消肉积,配麦芽善消食积,合而为健脾开胃、消食散结之剂。

【功能】健脾开胃,消食散结(促进消化、降血压、降血脂、改善冠脉循环)。

【应用】笔者根据以上药理作用,拟定此方,经试用于各种消化不良,均获一定疗效。小儿尤为适宜。且可作为肝炎、慢性胆囊炎、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的辅助治疗剂。

一般每次服6克,每日服二次。

三宜汤(经验方)*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龚志贤老中医经验方

【组成】广藿香12克 广木香9克 厚朴12克 苏梗12克 苍朮12克 茯苓12克 法半夏9克 前胡12克 生姜9克 黄芩9克

【方解】藿香芳香化浊,行气和中,为主药。苏梗、生姜解表和胃,前胡、半夏祛痰止吐,苍朮茯苓燥湿渗湿,厚朴广香行气宽中,均为辅药。黄芩清热燥湿为佐药。

【功能】芳香化湿,宣肺化痰(健胃、止吐、解痉、利尿、发汗、解热、抑菌、祛痰、止咳)。

【应用】积食便溏、积食便秘或积食咳嗽三症,均宜使用本方,故名三宜汤。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积食,症见脘腹胀痛、恶心矢气、恶寒发热、苔白滑或白兼黄滑,或便溏,或便秘,或咳嗽。凡暑天感冒或四时之肠胃型感冒、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支气管炎,具有上述见症者,皆可酌情加减使用。

尚须注意者,便溏去厚朴不咳去前胡积甚加草果仁与焦山楂便秘加生谷芽、枳壳咳嗽加陈皮、紫菀

收涩剂

用收敛固涩的方药,以敛汗、涩肠、固精、缩尿,治疗多汗、久泻、遗精、多尿等证的方法,通称收涩法。

收涩剂是收涩法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固表敛汗固精缩尿涩肠止泻三类。

固表敛汗 表虚不固则多汗。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均可酌用敛汗剂,如牡蛎散。自汗宜加重黄芪用量,盗汗应与滋阴剂配用。

固精缩尿 肾气虚弱,精关不固,则遗精、滑精,宜补肾固精;肾气虚弱,固摄无力,则多尿、遗尿,宜补肾缩尿。均宜选用固精缩尿剂,如桑螵蛸散

涩肠止泻 脾阳不足,或脾肾虚寒,以致久泻不止,宜用涩肠止泻剂,如桃花汤。脾阳不足可与理中丸合方;脾肾虚寒又宜与四神丸配用。

收涩剂大多具有强壮、镇静作用,常兼有止汗及抗利尿作用,故可用于治疗体虚所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自汗、盗汗、泄泻;亦可用于治疗体虚所致括约肌功能减退之遗尿,或性神经病理性兴奋之遗精等症。

涩肠止泻剂具有健胃、收敛、止泻、止血作用,故常用于慢性痢疾、慢性肠炎以及结肠过敏等慢性腹泻。

使用收涩剂宜注意以下各点:

1.活动性肺结核之盗汗是肺肾阴虚的一种表现,单用敛汗剂只能治标,应以滋养肺肾为主。

2.湿热痢疾、湿热泄泻不能用涩肠止泻剂,应以清利湿热剂治之。

牡蛎散(《和剂局方》)

【组成】煅牡蛎30克 麻黄根9克 浮小麦30克 黄芪15克

【方解】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均能收敛止汗,合而以加强敛汗之功;配黄芪益气固表,则固表敛汗之力更强。

综观全方,黄芪之强壮补益与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之止汗相互配合,故对体弱而致植物神经失调引起自汗盗汗,能获固表敛汗之效。

【功能】固表敛汗(强壮、止汗)。

【应用】主治气短肢软、阳虚自汗之表虚证;亦可与滋阴药配合用于盗汗证。

现代多用于身体虚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自汗或盗汗。用于自汗恶风,气短肢软等气虚见症,宜加重黄芪用量,或与玉屏风散黄白朮、防风)合方;用于盗汗、心烦、失眠等阴虚见症,宜加知母、黄柏,或与知柏地黄丸合方;如用于活动性结核病所致盗汗,宜与秦艽鳖甲汤合方。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组成】桑螵蛸12克 石菖蒲6克 远志6克 党参12克 茯神9克 当归9克 龟板12克 龙骨18克

【方解】桑螵蛸补肾固精缩尿为主药;其它各药合而能调补心肾,以加强主药之效。

综观全方,镇静作用较为明显,故对多梦遗精有效;其强壮与抗利尿作用配合,故对小儿体虚之遗尿症亦能获效。

【功能】调补心肾,固精缩尿(强壮、镇静、缩尿)。

【应用】主治小便频数、甚则遗尿、心神恍惚、健忘、失眠、遗精等症。

现代多用于神经性尿频、小儿遗尿以及神经衰弱而遗精明显者。

原方用人参,现一般均用党参代之,因而补益作用不强,而遗尿患儿体虚者居多,故宜用本方加黄芪,或改用固脬汤桑螵蛸、山萸肉、沙苑子、当归、黄芪、白芍、茯神、茺蔚子、升麻)。

本方虽可治遗精,但效力不强,笔者多用三才封髓丹党参、天冬、熟地、砂仁、黄柏)与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合方,并加龙骨、牡蛎,常可迅收良效。

桃花汤(《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24克 干姜2克 粳米15克

【方解】赤石脂固涩止泻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粳米养胃和中。

综观全方,药仅三味,但配伍严谨,具有保护胃肠粘膜、收敛止泻及止血作用,而为温中涩肠之剂。

【功能】温中涩肠(健胃、收敛、止泻)。

【应用】主治下痢腹痛,经久不愈,舌淡白,脉迟弱或细微者。

现代主要用于慢性阿米巴痢、慢性菌痢、慢性肠炎以及结肠过敏等病。如兼泻下不畅等热象且便血较多者,宜与驻车丸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合方;如兼黎明腹泻之特点,又宜与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并用;如泻痢日久、滑脱不止又宜与真人养脏汤白芍、当归、党参、白朮、肉豆蔻、肉桂、炙甘草、诃子皮、罂粟壳)合方加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0(6)马有度编著«医方新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