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出血血肿扩大影像学表现

 tiwbing 2023-08-28 发布于河南
导读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研究发现,CTA与CT中某些特异性表现与血肿扩大存在关联性,如点征、渗漏征、混杂征、黑洞征、漩涡征和岛征等,为诊断血肿扩大的高危ICH(脑出血)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脑出血血肿扩大(hematoma expansion,HE)

HE是指ICH急性期,由于活动性出血而使原有血肿体积不断扩大的现象。动态头颅CT检查对血肿扩大的判断行之有效,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

脑血肿扩大评估方法

血肿体积的简易评估方法:ABC/2法

A=血肿最大层面长径

B=血肿最大层面宽径

C=血肿层面的厚度=层数*扫描间距

总体而言,CTA/CTP的准确率高,但应用不普遍。平扫CT普遍应用,但准确率不高。

一般认为,HE是指复查CT(24h内)血肿体积较首次检查增加≥6mL(部分研究定义为增加≥12mL)或33%以上。

脑出血扩大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平扫 

 “岛征”

卫星征是指血肿周围出现分离的小点状高密度影,卫星征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在平扫CT上,主血肿之外的小血肿(卫星)直径小于10mm;小血肿至少在一个层面上要完全脱离主血肿;主血肿和小血肿的距离是在1-20mm内。LI等首次提出“岛征”这一征象,并发现“岛征”是预测血肿扩大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岛征”可以预测血肿扩大的机制可能如下:血肿内部压力很大,破裂血管正好成为降低内部压力的缺口;血肿周边水肿对破裂小血管的压迫止血能力降低,从而引起邻近小血管活动性出血。多项研究表明,“岛征”可以预测s ICH患者不良预后。王希等研究发现,“岛征”联合其他影像学特征可以辅助临床预测s ICH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岛征”是一个基于CT平扫的影像学特征,其可以直观反映血肿形态的不规则性,而不规则的血肿是成熟血肿的某一必经阶段。

图片

 卫星征”

卫星征是指血肿周围出现分离的小点状高密度影,卫星征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在平扫CT上,主血肿之外的小血肿(卫星)直径小于10mm;小血肿至少在一个层面上要完全脱离主血肿;主血肿和小血肿的距离是在1-20mm内。卫星征”是反映血肿形态不规则性的另一个简单的影像学特征。SHIMODA等研究发现,“卫星征”是sICH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卫星征”的sICH患者多合并较大的初始血肿量。研究发现,“卫星征”对s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高于其他影像学特征。

图片

➤ “旋涡征”

漩涡征定义为在2个连续5mm横轴面CT层面上的高密度区域中出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区,可以是圆形、条形或不规则形,是持续性出血所致,与不良预后相关,其预测HE的能力尚无定论。“旋涡征”被认为是血肿密度不均匀的早期表现。PARK等研究发现,“旋涡征”诊断内出血扩大的阳性率为39%,其是由颅内持续出血所致,故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研究表明,出现“旋涡征”的颅内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增大更明显,且其与患者初始血肿体积、早期血肿扩大有关。“旋涡征”是预测血肿扩大的一个重要影像学特征,且与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有一定关系。

图片

血肿内液平面”

“血肿内液平面”定义为在脑出血凝固过程中,血浆与凝固的血液随时间先后顺序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分层现象。血肿内液体水平在血肿扩大患者中出现的概率较低,但有研究表明,血肿内液体水平与血肿早期扩大和不良预后有关。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易出现血肿内液体水平,该特征与脑实质出血位置相关,也可能与止血不充分致使高密度脂蛋白早期渗漏有关。目前,有关血肿内液体水平的文献较少,其对s 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有限。

图片

➤ “低密度征”

低密度征”定义为血肿内的低密度区域,其形态与大小无特殊差异,与周围脑实质分离,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低密度征”预测s 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灵敏度为62%、特异度为77%、阳性预测值为40%、阴性预测值为89%。“低密度征”是s 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新的预测因子。

图片

➤ “混合征”

“混合密度征”定义为血肿内高密度及低密度区同时存在,且CT值相差18HU以上,不存在包裹,分界清楚。其形成与继发的活动性出血相关,血肿内凝固的血块在CT上呈现高密度,而低密度区域可能是由于破裂的血管仍存在持续性出血,血液尚未凝固所致。国外学者发现,“混合征”可能是s ICH的治疗靶点。研究表明,“混合征”预测s 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灵敏度为28%、特异度为92%,且其能独立预测ICH患者3个月的不良预后。LI等研究发现,由“混合征”和“黑洞征”构建的模型对s ICH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图片

➤ “黑洞征”

“黑洞征”是指血肿内出现圆形、卵圆形、棒状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高密度区与低密度区CT值相差28HU以上。其形成机制可能为:血肿腔内不同的密度代表不同的出血阶段,新鲜血液在CT上呈低密度,因此血肿内出现黑洞征可能提示血肿内为新鲜出血。研究发现,“黑洞征”能够独立预测s ICH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LI等研究发现,s ICH发病6 h内16.7%的患者出现了“黑洞征”。毛益光等及HE等研究显示,“黑洞征”是s 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黑洞征”对s ICH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图片

CTA

➤ “点征”

“点征”定义为血肿范围内出现超过一个斑点状或小点片状增强病灶(一般最大径≥1 mm且<5 mm),形态及大小无特异性,与周围血肿的CT值相差>120 HU,与血肿的脉管系统完全中断。“点征”出现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小血管破裂未完全修复,进而出现造影剂外溢有关。研究表明,“点征”是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其预测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的灵敏度为63%、特异度为90%、阳性预测值为73%、阴性预测值为84%。

图片

 渗漏征”

ORITO等于2016年首次提出“渗漏征”,并发现“渗漏征”是s ICH患者不良预后及发生血肿扩大的关键影像学特征和预测因素。“渗漏征”能独立预测s 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点征”。“渗漏征”可视为“点征”的一个特殊类型,其提示造影剂外溢的范围更大、浓度更高,故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亦更高。

图片

个人微信号,喜欢的朋友一起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