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色病(血色素沉着症,hemachromatosis)

 忘仔忘仔 2023-08-28 发布于山西

血色病

血色病又称血色素沉着症(hemachromatosis),是指各种病因引起体内铁含量增加而铁过量沉积于肝脏、胰腺、脾脏、心脏及其他实质器官,并对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血色病。

  • 原发性血色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小肠黏膜细胞先天性酶缺陷导致肠黏膜过度铁吸收。

  • 继发性血色病是由于其他疾病或治疗措施所导致体内铁过度沉积,其造成的器官损害程度低于原发性血色病。


典型特征

CT肝密度普遍增高,MR各序列信号均增高。


相关临床

以40~50岁男性多见,早期症状为乏力、皮肤色素沉着、性欲减低、腹痛或关节疼痛等。典型的三联征为肝硬化、皮肤色素沉着和糖尿病。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铁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增高。

肝脏病变为全身病变的一部分,表现为肝内重度含铁血黄素沉积,后期伴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的肝硬化。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CT敏感性低,当肝实质铁含量>150μmol/g时才出现肝密度的变化。

  • 肝实质密度普遍均匀增高,称为“白色肝”,CT值达75130HU。

  • 胰腺、脾脏、淋巴结等亦可受累而密度增高;原发性血色病脾脏密度多不增高,而继发性血色病多为肝脏和脾脏密度均增高。

  • 当血色病合并脂肪肝时,可出现假阴性。

  • 可伴发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等其他表现。

图片

MRI表现

MR 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 铁的顺磁性效应使肝组织的T1及T2弛豫时间缩短,以T2弛豫时间缩短明显;各序列上肝实质信号均降低,形成“黑肝”现象。

  • 肝实质信号低于肌肉者即可考虑肝内铁含量增高。

图片


鉴别诊断

肝糖原贮积病

  • 儿童多见。

  • 肝实质密度增高,但常伴弥漫性脂肪浸润而抵消肝糖原对肝密度的影响,故CT显示肝脏密度可升高、正常或降低。

  • MRI上肝实质信号正常。

肝豆状核变性

  • 青少年多见;铜还可沉积于基底核引起锥体外系症状,沉积于眼角膜缘与巩膜交界处形成绿褐色K-F环。

  • 头颅CT示豆状核对称性密度减低,MRI上豆状核信号异常。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