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得勇:政治学为什么需要心理学?

 heshingshih 2023-08-28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编者按

2023年8月14日,由「政治学评介」主办的政评学堂第二十六期圆桌论坛“如何认识政治心理学?”顺利举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季乃礼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马得勇老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建君老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刘颜俊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老师作为嘉宾进行分享。

为飨读者,主办方「政治学评介」特将老师们的分享发言的主要内容整理成文,以下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马得勇老师的分享。您也可以通过「政治学评介」B站账号观看本期活动的完整回放。

作者介绍

图片

马得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本科硕士就读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于首尔国立大学,曾在南开大学的政府管理学院担任教授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院担任玛丽居里研究员。2017年受聘至中国人民大学,并且被评为优秀青年杰出学者。在中英文的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了两部著作,并承担了多项相关的基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政治传播和政治心理、政治文化、中国基层民主与治理等等。2012年以来,马老师每年通过网络开展中国网民社会心态调查并免费公布相关调查,被学者广泛使用。

正文

今天非常高兴,我们几个老朋友又在线上见面了。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见面机会少,所以非常希望能有机会跟大家做一做交流,特别是线下的交流。这个非常感谢政治学评介帮我们搭了这样的平台,刚才季老师关于政治心理学的国内与国外的发展讲的不错。我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可能没有几位其他几位老师做的那么早,但是一直在关心这个领域。我自己也讲授政治心理学的课,所以我就根据自己讲课和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受,谈几点对现在政治心理学发展的感受,以及我对政治心理学的一些理解。

政治学为什么需要心理学?想要论证这个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就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政治学关注的是比较宏大的问题,比如说国家、制度、政体、革命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也往往是从宏观的角度。我们一般用制度或结构理论来解释,比如说阶级理论、社会结构等等这样的一些大的理论来解释,但是心理学不一样,它是从个体主义出发来进行解释。我们说大的问题、宏观的问题,为什么需要微观的视角呢?

心理学强调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个体的独特性,而在面对许多社会问题时,从制度的角度,社会结构或者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的角度,很难对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找到完美的解释。制度或结构理论并不是没解释力,而是这些理论不能充分地或者强有力地解释这些问题。所以说,从方法论的角度,虽然政治学关注比较宏大的问题,理论视角也往往是宏观的,但是如果没有微观的个人层面的因果机制作为其逻辑推理和理论构建的基础,很多宏观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出于这样理由,政治学是离不开心理学的。

第二点,如果从政治领域来看,相比经济领域,我们人类在政治领域会更不理性。我们常说经济理性,在经济领域人们往往是理性的。买车的时候,我们就想挑物美价廉的车,性价比高的车,人的理性在决策时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政治领域,人们就不一样了。面对很多的政治议题、舆论问题,普通公众在这方面显得特别自信,甚至于有些偏执和自大。所以说,在这个领域人们显得非常的不理性。这种不理性是怎么来的?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我们平常注意不到的角度。所以要想理解公众在政治上的态度,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学习心理学。比如一个人的政治行为,就常常会受到人格,情绪认知,教育、经历情境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做到理性。因为人在政治领域更不理性,所以我们更需要去学习心理学,去看心理学怎么来解释这些问题。

这张表是我们我最近发的一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他的政治知识越少,他就越显得越自信。比如说在外交关系问题上,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现象。公众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外交,包括对其他国家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这个偏差是怎么来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心理学可能才能更好的解释。

还有一点,政治行为和态度并非都是由后天塑造的。传统的政治学,或者是我们一般观点都认为:政治态度、行为,都是后天塑造的,都是所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教育的。但心理学不这么认为,心理学认为其实人的态度和行为有进化的根源,特别是政治态度。道德和行为也遵循了社会进化的法则。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观点、态度、行为,有很多进化的根源。心理学会帮助我们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根据。心理学还会揭示,为什么生活在同样的制度和文化中,甚至同一家庭成长的人,接受了相同的教育、知识和信息,态度和行为上却差别非常大。

另外一点,我们说政治哲学是我们政治学的基础领域,但是政治哲学其实也离不开心理学。政治哲学家所研究社会正义、理想社会等问题,如果他们的理论没有心理学的经验证据的支撑,往往是缺乏天然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政治哲学有许多的流派,有心理学支持的政治哲学或政治思想往往更具合理性和正当性。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是需要学习心理学知识的。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在政治世界里面,客观真相的事实是非常难以把握的,或者说所谓的客观真相很可能就不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政治世界比较容易滋生所谓的谎言、欺骗等等这些东西。很多人对政治都是特别讨厌的。除了这些因素,还有一点是,我们人类在认知信息和理解世界的时候,本身是存在着各种认知上的缺陷的,所以就会非常容易产生错觉、轻信、偏见等等。心理学会帮助我们解答这些问题,从人格理论、偏见、虚假共识效应、框架效应、过度自信,基本归因错误等等角度去回答。这些心理学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去理解这些问题。

我们如果从政治学整个研究的领域和层次来看,政治学和政治心理学的关系是什么?我简单地用这个图表示。在关注理论的抽象程度上,一般政治学的研究层次最低的就是个体。上一个层次,比如说社会结构、亚国家的政治制度或者政策等等。接着就是国家制度这个层次,研究国家的相关的问题。更宏观的层次,就是国际关系或者国际体系等等。它的一个理论抽象度是逐渐递增的。政治心理学,我们说它最宏观的层次是个人的行为及其关系,其理论抽象度是逐渐递减的,向更加微观的方向发展。政治心理学除了个人的行为及其他人的关系,还会关注态度,情感,人的信息认知加工,会关注大脑的神经反应等等,越往下这个理论抽象度是越往更具体的方向走。政治学理论抽象度越宏大,证据可靠度会越低。越宏观的研究,它的证据的可靠度或收集证据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可靠度会越来越低。但是,政治心理学,从他研究的这个层次看,研究单位越微观,证据可靠度会越可靠,或者更为科学,或者证据更能够以偏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获得。

总体而言,我觉得政治心理学在中国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但是正如刚才季老师所说,其实我们这个学科的发展,现在面临着生存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虽然研究空间很大,但是我们生存的压力也很大,我们跟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我们目前很少有什么原创性的政治心理学的观点、概念和理论。很多的研究主题,其实是需要做,但是没有办法做,这个有各方面的原因,有我们研究者自身能力有限的问题,也有环境的问题,等等。

总的来说,我觉得中国的政治心理学需要发展,而且我们需要跟国际学术界接轨。在学习前沿基础的政治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之后,我们才能谈得上自主知识的创新和构建。谢谢大家。

责编 | 颜子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