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冷门诗人的一首古诗,写透人生的无奈,谁活着都不容易

 小园幽径 2023-08-29 发布于湖南


刘叉,在诗人灿若繁星的唐代诗坛,光芒相对比较黯淡,但他是唐代诗人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首先看到刘叉这名字就很特别,江湖气息扑面而来。

何况他还是人如其名,浑身上下充满了江湖侠气。

他平生为人仗义,收获了“任侠”这个标签,是整个唐朝诗人中独一份。

图片

刘叉少时疾恶如仇,很早就开始仗剑游历江湖,好打抱不平,有任侠之名。

刘叉不似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受老师喜欢,也不像人缘好的受大家欢迎,他就如班上后排角落上不起眼的同学,但班上有事他是绝对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的人。

一次因路见不平拔剑杀人,让他开始亡命天涯。

这点和水浒中鲁智深的经历类似,但刘叉逃走后并没有和“花和尚”那般落草为寇,反而等到朝廷大赦时重获自由。

大概是之前不同寻常的经历,让刘叉幡然醒悟,从而更加用心读书,短短几年时间,竟然让他小有成就,也能写出好诗了。

他听说文坛领袖韩愈,乐意接纳天下的读书人,就写下《冰柱》《雪车》二诗带去长安投献给韩愈。

这两首诗用险韵,字句也极为险怪,是险怪之中的代表作,正对韩愈的胃口,所以刘叉就成功入了韩门,和孟郊等人成了好友。

图片

老师韩愈是个写墓志铭的高手,在当时家境好、名望高的人,都愿意出重金请韩愈来写铭文,其收入自然可观。

然而性刚直,意潇洒,侠客出身的刘叉,不喜韩愈一派儒者学究的派头,也厌烦在权贵面前低声下气的样子。

他没过多久便取了老师韩愈的数斤金银,留下“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等话语离去。

意思是说:“这是吹捧墓中死人得来的钱,还不如拿给我刘叉生活。”

此后刘叉拿着韩愈替人写墓志铭的钱便不知所踪了。

也许他又过着行侠仗义的快意江湖生活,反正诗歌江湖中没能风闻他的传说了,史书也只是记载他“归齐鲁,不知所终”。

图片

刘叉才气纵横,传下来的诗文不多,但前人对他多有褒扬赞赏。

他诗多峻怪,辞多悲慨不平之声,如刀剑相击,铿锵作响。

唐朝诗人豪迈如江湖好汉者,唯有刘叉一人。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刘叉归去之前写下的一首诗,也是他的代表之作,写透了人生的无奈。

《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偶书,即随意书写的诗文。

诗文大意:

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遇见不平之处自己恨不得拔刀相助。

但为现实情况所限,不平之事太多了,渐渐的这些不平之事,将心中万古留传的正义宝刀都渐渐磨蚀了。

刘叉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内忧外患、政治混乱之际,每时每刻都有许许多多的不平之事发生。

刘叉极富正义之人,目睹社会上这些不平之事,心里充满了愤怒,常常会打抱不平。

图片

但在如此不堪的社会环境中,只靠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一把手上的刀与剑,力量是那么的渺小,他自己也因此落罪,从而亡命天涯。

不平事太多了,好人非常难做,渐渐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承认了自己力量的薄弱,因而“弃武从文”,希望靠知识能够让现实有所改变。

但当他拿起了毛笔进入文人圈子中又发现,原来这个时代的文人也过得很憋屈,既不能匡世济民,也不能快意恩仇,根本不适合自己的性子。

生活就往往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如果他仍选择继续这样下去,不仅手上有形刀会丢掉,恐怕胸中那把无形之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之刀,也会慢慢销蚀磨损,直至不复存在。

这是十分苦痛的事情,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故而拿了韩愈的钱潇洒离去。

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死命想冲进去,城内拼命想逃出去。

你羡慕他自由自在、快意潇洒;他羡慕你有牵有挂,有人等你回家

最主要是看清楚,想明白,自己内心到底想要如何?自己初心又是如何?

三思然后行。

有人只适合庙堂钻营,而有些人只属于江湖快意,刘叉明显是后者

图片

我想,兜兜转转的刘叉,应该是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回到那浩然天地间,重新去过那种路见不平就能拔刀相助的快意生活了吧。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做回任侠的刘叉,在齐鲁大地挥动他那万古大刀的所作所为,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世人眼前。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人生漫漫,与君共勉。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