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舞蹈·伤寒论厥阴篇浅浅说

 风声之家 2023-08-29 发布于江苏

当你正在思索、畅想,或追忆过去时,这种感觉在哪里?在身体的每一细胞里?在哪一细胞里?在脑组织里?还是在心脏里?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还是比细胞还要微细科学也未发现的未知里?

当你喜悦、悲伤、愤怒、忧虑或是恐惧时?这些情绪又在哪里?从哪里升起,又消散于何处?储藏在哪里?以至于让你陷入其中不可自拔。那么,能观照到他们(情绪)起落的觉察意识又在哪里?

我们的身体与情思仿佛融合在了一起,以至于你觉得这就是全部的你了吧?这是真的吗?那你生从何来,死亦去何处?你在哪?曾在哪?又要去哪?!

拉回此刻,我们的身体、情思是如何调和在一起的呢?他们能分离吗?如果问到这里已经触及到了一丝生命的缘起,想起伤寒论里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与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一同勾勒出的全息生命地图,阴与阳翩翩起舞,而舞步初起在厥阴,正是是阴阳最初的融合处,由厥阴开始,阴阳两股能量才一步步舞出人身三阴三阳调和的六大气场,勾勒塑造了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太多“风光”。(可阅读我之前的文章游览一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阴阳融合的源头:伤寒论的厥阴篇一探阴与阳,融合与分离的奥秘。

如果阳的能量可以塑造出阴的身形,假设最初的生命力是阳能,由厥阴风木来呈现这种阳与阴的最初勾连,形成人身最初的核心能量层,推动阴能从胎儿期便开始的一点点塑形,如同经典提到每七天一种转变,阴与阳的相生相克,肾水自深海向清阳处升起循环,而心阳从胸膛照耀周身,肾水与心阳的交流,少阴是继厥阴后形成第二道能量层,当阴与阳扣合得更紧密协调,形成太阴能量层,人的后天动能生成,以此为中心开启少阳身心蓝图的创造计划,阴阳能量共同推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气血皮毛一一塑造成型,直至阳明、太阳能量层逐一成型闭合,共同护卫人身。

在阳与阴作为一股生命力不断相互推动身心塑形的过程里,一重重意识、情思与身体生长状态一一融合,对应着科学研究从胎儿的身体成长、脑发育以及情感、思维发育至婴幼儿,再到成年,衰老,直至死亡去探索。

我们看厥阴肝经的经络运行图,从人的下腹腔经过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链接到少阳胆经,几乎串联了所有的阴阳经络。

当人的厥阴层出现问题,就说明已经动到了阴阳融合、调和的最后保护层,阴与阳的能量由这里开始彻底决绝分离。伤寒厥阴篇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常觉口渴,感觉有气冲撞上心口,心中又疼又闷热,虽然很想吃东西,但到嘴边了,身体却很诚实的在拒绝,因为实在是消化不了,此时的身体状态上焦燥热,下焦阴寒,下利不止。虽然现在人相比古人已经很少有蛔虫了,于是这里也指吃下去的东西会想要吐出来,不过如此叙述也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像蛔虫这种寄生虫喜欢正常人体的温暖舒适,当人的身体上热下寒阴阳分离时,也会因受不了这样的身体环境,借机以呕吐逃跑。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卯上。

厥阴病脉的手感闷闷地,缓缓地,像是没力没力的沉在下面,身体开始恢复时,脉会微微浮上来。厥阴病好起来的时间往往在凌晨的三点到早上的七点,正是阴与阳交融之后,阳气初升,厥阴特点的时间段,然而也并非一定如此“守时”,其他时间厥阴病,恢复阴阳调和的“灵活”时刻,一样是厥阴能量的恢复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厥阴病快要好起来的时候,口渴想要喝水,少少的给水喝就好,而不是猛灌水。身体阴阳两虚,能量触及不到身体末端而导致四肢寒冷的,或是气郁闷住不能畅达四肢而厥逆的情况,都不可用下法再消耗阳气,或是将病邪扯入深处。

厥阴病有阴阳两种能量分离的特征,因此会发一段时间寒,就单纯是寒的,下焦寒往往容易下利,寒过又有一段时间发燥热,下利自然又止住了。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发热六日,又在第九天的时候发寒冷,下利。从发烧到发冷下利,按说病人没有胃口,但现在却能吃了,就怕这是回光返照,阳气耗竭前的现象“除中”。试着给他索饼吃,没有发起高烧,说明胃气在恢复,慢慢就会好起来,而不是伴随着高烧耗尽最后的阳气。如此发热、发寒,寒热之间摆荡、打仗,热胜过寒总是代表阳气有余,引导阴阳调和,但阳气太过,却也会有发痈脓这样的大发炎。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脉迟缓,血虚体寒,反而以黄芩汤清热,最后的阳气也被消耗殆尽,腹中一派阴寒,没有办法消化食物,这时要能吃下东西就会引起发烧,燃尽最后一丝阳气,这就是除中的状态。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发病时先发寒后又开始发热,随着发热,下利自然停止,但汗出来,病也没有好,阴阳未调和,热上冲至咽喉,过度的阳热下冲就会发炎,下脓血,热冲向下,喉咙也就不痛了。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阴病阴阳两种能量分裂,不相顺接,寒与热在人身交替作乱,寒一阵,热一阵,大致能量相当,寒有多大作用力,热也如此,能量触及不到身体的边界而手足逆冷,或是阳气闷在上焦通达四肢不畅也会手足逆冷,势均力敌的阴阳能量,经战后解除了分裂状态重新调和,身体也就逐渐恢复,阳能热胜多一点恢复的机率高些,但过犹不及;而阴寒过胜,疾病往往向更恶劣的地方发展。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蜀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病了七八日长的时间,脉微弱,从皮肤向深一层都是冷的,身体无力,不由自主的躁动、烦躁停不下来,阴阳两股能量开始分裂,波及到各个脏腑,成为脏厥。

若是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但已经出现着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等主要症状,阴阳能量在分裂中的拉扯,会突然出现爆痛一下,突然难受一下,又缓和一段的感受,由阴阳分裂引发的身体环境改变,也被称为蛔厥。

用乌梅剂量独大,以粘合阴阳,来恢复厥阴的勾芒之气,滋阴补阳药随之跟上,阴阳能量由此重新调和。

幻想先有这样一片由乌梅丸打造的“梅林”,与人身中厥阴肝经相连,将阴阳两股能量紧紧牵连在一起,守护三阴三阳六经六道能量场相守相伴无忧,杜绝发生后续各种混乱的阴阳分裂之战。“梅林”一破,人身正常的六道气血风光再无正常之日。而人的身心气质都在这股拉扯分裂的混战中扭曲变化着,看似无大的生命危险,但却伤至心灵、基因。

想起经典影视剧《琅琊榜》的种种情节,如果将厥阴篇的故事拟人以对,甚合,也将对厥阴病的影响体会的更深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