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眉山(4):道教兴盛

 嘉绒遗民 2023-08-29 发布于四川

□ 古 伯 良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在李唐王朝的推崇、支持下,道教得到大力发展。作为天师道重要教区的眉山,道教也得以进一步兴盛。

注道经 重道场
  唐朝大力提倡对《道德经》的研究,唐高宗时还下令将《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于是,“哲后明君,鸿儒硕学”,纷纷“诠疏笺注”,四川就有6家,通义郡道士任太玄便是其中有名的一家。
  斋醮,是道教设坛祭祀的仪式,俗称道场。唐代,道教的仪范和程式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除了盛行于四川各地的天工斋,有的地方还有一些其它的斋醮。《北梦琐言》载,眉州刺史崔元亮曾在州衙开黄箓道场,为民祈水旱疾疫,“散斋之晨,必降祥云鸾鹤,州民咸睹。”黄箓斋,是道教斋醮的一种形式,因所用符箓皆为黄色而得名。自崔元亮开办黄箓斋有验之后,这种斋醮在眉山得以推行,“至今眉州每岁设黄箓斋,凡职事军校及茶酒厮役祗承,皆知斋法次第。”

道观兴 道学传
  随着道教的兴盛,越来越多的道观也兴建起来,成为道学传播的平台。
  位于今彭山区公义镇的北平山,是张道陵天师道二十四治之一——北平治的所在。据《重修天柱山北平观大殿碑记》云:“唐初修观峰首。”即是说,唐初在北平山天柱峰顶修建了北平观。《六艺之一录·北平山碑》又载:“北平山碑,在彭山县之北平山。大书'北平山治之碑’,余不可读。碑阴有大唐上元二年(675)道士施仕衡等字。”此碑记进一步印证了唐高宗时北平山上有道观、道士的事实。杜光庭还有《题北平治》诗云:“松柏真人曾此居,焚香崖下诵云书。朝回时宴三山客,涧尽闲飞五色鱼。天柱一峰凝紫玉,神灯千点散红蕖(qú)。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今公义镇五马村北平观遗址犹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月,北平观遗址及摩崖造像被列为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眉山(4):道教兴盛
  同样作为天师道二十四治之一的平盖治,唐时也有道观。平盖观建自唐开元(713—741)中,观前旧有迎江阁,原名望江楼,在系龙潭上。晚唐著名诗人薛能《平盖观》诗曰:“巨柏与山高,玄门静有猱。春风开野杏,落日照江涛。白璧心难说,青云世未遭。天涯望不极,谁识咏离骚。”
  位于今眉山城岷江东岸的蟆颐观,在唐代也是著名的道观。据《重瞳观新修殿宇碑记》载:“吾蜀之眉州有山曰蟆颐,去州七里许。山腹有龙湫(大瀑布),净深澄碧,白蟹、紫芝产于内,有老翁隐现不常,又谓之老人泉。传记以为轩辕氏之丹室,唐季杨太虚、尔朱先生得道之所。”蟆颐山上的重瞳观,最早建于唐代初年,据说是四目仙翁的真府,所以叫做重瞳观,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图是蟆颐观和重瞳观。
唐朝眉山(4):道教兴盛
唐朝眉山(4):道教兴盛
  位于丹棱县城西北约7.5公里的龙鹄山,在唐代即为川西南道教胜地。据杜光庭《道教灵验记》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唐代天宝(742—756)年间,龙鹄山建有三宫九观,上曰天庆、下曰龙鹄、中曰崇真,以中观著名,所以又称“中观山”。
  青神县道教也兴于唐代,道观主要有游仙观、玉皇观等。唐睿宗景云(710—712)中,京都名士杨绍庆曾来青神,志尚清虚,信奉和传播道家学说,留居游仙观长达30余年,使道教在县内得以传播和发展。
  同样作为天师道活动较早、并有许多道教传说和遗迹的洪雅、仁寿,唐时道教也得到发展。洪雅的金釜观、仁寿文宫的太清观等,在唐代也是比较有名的道观。《乾隆仁寿县志》还载,唐时,“尔朱通微,又名洞出,元魏尔朱之族,修道飞泉山。”在仁寿县牛角寨坛神岩的一龛造像中,刊刻有一通《南竺观记》的碑文,这通碑文的标题告诉我们,唐时这里应有一座南竺观。考古专家说,虽然历代各种典籍都没有留下南竺观的记载,但在坛神岩下面的山坡上,现有四个近百五十平方米用非常整齐石板砌成的嗮坝,可能就是南竺观道观大殿的遗址。又《舆地纪胜碑目》云:“黄帝书阴符经,在(陵州)至道观,咸通十五年(874)丘冲书。”这证明唐时仁寿有一座至道观。

勤修道 成仙真
  道教的兴盛,不只是大量道观的兴建,还出现了许多修道之人,在这些修道之人中,还会产生仙真。仙真是指世俗中得道之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神仙。唐代眉山,就出现了几位仙真。
  杨昭庆,景云(710—712)中,自京兆来眉,志尚清虚,巡游二十四化。至北平化,叹曰:“昔汉时史先生(史通平)得真一之道,修之以白日升天,后无继者乎?”遂往青神县游仙观三十余年,感五狱丈人希授真人降下,授以朱明龙文,遂得尸解(得道后遗弃肉体而仙去)之道。
  成无为,丹棱人,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的女道士。她幼年出家,卜居龙鹄山下,调形炼骨几十年。现在龙鹄山山腰的“龙涎洞”,据说就是当年成无为修道的仙室。传说,成无为数十年如一日在此观风云之变幻,吸日月之精华,悟出了道之精髓,最终乘黄鹤而去。据龙鹄山现存唐天宝九年(750)杨玲书《龙鹤山成炼师植松柏碑》(即《松柏之铭》碑)记载,成无为在山上修道之时,还在龙鹄山修建祠堂和房屋,并亲手种植了一万多株松柏果木。又说成无为年龄将近50岁时,容貌却还像16岁的孩子,所以世人都争相传颂她为“真人”,称她为“炼师”。《唐六典》载:“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师精者,谓之炼师,女道士亦同。”成无为被尊为炼师,可见其道行在西蜀必是高道。下图是龙鹄山龙涎洞。
唐朝眉山(4):道教兴盛
  《太平广记》载,杨正见,是眉州通义县百姓杨宠的女儿,她有一颗悯人好生的善心。后来,因故来到主簿化随一女道士修道,主簿化就在今蒲江县天华镇六合村8组的长秋山上。之后,阴差阳错之下,她服食了人形茯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73)壬申十一月三日,她白日升天。在今蒲江县太清观(即二十四治之一的主簿治),还有女仙杨正见成道的浮雕。
唐朝眉山(4):道教兴盛
  张远霄,唐代道士,眉山人。据《续文献通考》和《四川通志》载,一天,张远霄遇到一位老人,持一竹弓、三铁弹,卖与他要价三百千,对他说:“吾弹能辟疫病,当宝而用之。”再见老人,遂授度世法。熟视老人,见其目各有两瞳子。数十年后,张远霄往白鹤川,垂钓西湖峰上,有一老人说:“此乃四目老翁,君之师也,不记竹弓、铁弹耶?”张猛然大悟,后仙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张远霄被师父点化后,就在蟆颐山上结庐修道,终成神仙。后来有道土在山上修有张仙楼,今可惜毁于文革。
  民间传说还说,张远霄不仅是祈子之神,还是“福禄寿”三星中的禄星(禄神),是道教传说中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据郎瑛《七修类稿》载,宋天圣八年(1030),苏洵时年22岁,尚无子嗣,按封建礼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苏洵心中着实着急。这年的重九日,苏洵游览成都玉局观,在无碍子卦肆(专卖求子卦)见到一幅奇妙的张仙挟弹画像,于是用所佩玉环换取。回到家后,苏洵每天早晨必于张仙像前虔诚焚香祷告。几年后,苏洵如愿得到了苏轼和苏辙。后来,苏东坡和苏辙两兄弟参加同一年科举考试,在同一考场上双双高中进士,一时轰动朝野。为表达对张仙的谢意,苏洵还特意写了《张仙赞》,张仙也因此更是名声大振。

参考文献
1.《北梦琐言》卷十一《崔元亮降云鹤》
2.〔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七十五
3.《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
4.《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百十·眉州直隶州·仙释
5.龙腾《北平山治北平观考察记》,《成都文物》2006年第2期
6.万玉忠《丹棱县龙鹄山唐代道教摩崖造像》,《四川文物》1990年01期 
7.曾德仁《四川省丹棱县龙鹄山道教摩崖造像》,《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
8.胡文和《仁寿县坛神岩第53号“三宝”窟右壁“南竺观记”中道藏经目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9.王家祐《四川道教摩崖造像概况》,《中国道教》1987年01期
10.《仁寿县志》
11.《彭山县志》
12.《青神县志》
13.《眉山县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