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态男通过学习机APP骗女童私密照,家长如何预防?!

 医生妈妈欧茜 2023-08-29 发布于广东

你知道你家孩子的手机/平板密码吗?
你会时不时查看他们的使用情况吗?
孩子反感你这么做吗?


面对这灵魂三联问,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苦要诉。确实,看孩子手机这件事,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一方面,频繁查看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确实有“侵犯隐私”之嫌,另一方面,身处互联网时代,孩子可能在网络上接触到不合适的内容和人,家长有这样的担心是十分合理的,
小孩子的确需要监管和保护

👇变态男通过学习机APP骗女童私密照

👇被色情信息骚扰

👇被电信诈骗

👇被诱导充值

👇见网友离家出走

“想看,又怕被说偷看隐私”、“想管,又怕被说管太宽”,总之家长真的很难做,处理稍有不当就容易激化矛盾。

尊重孩子隐私和保护孩子网络安全,这两者之间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今天就来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看孩子的通讯记录,

是侵犯隐私吗?

很多人认为,家长查看孩子的通讯记录、监管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就像偷看日记本一样,是侵犯隐私的做法,令人反感。

但事实上这样类比并不合适,两者不能完全等同。

首先,家长有必要、且有责任监督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

打个比方,孩子遨游在网络的海洋,就像在现实中的海洋里游泳,家长不可能不管不顾,而应该时刻关注孩子是否安全。孩子在网络上可能遇到的不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人身骚扰、性骚扰、色情信息、网络诈骗、不实言论、垃圾信息、诱导支付、网络暴力/霸凌...

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除去国家、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外,父母也应该承担起家庭责任,为孩子建立起牢固的网络保护屏障,这就包括了:限制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充分了解孩子正在使用的应用程序、限制孩子网络浏览内容、合理查看网络互动情况。

《美国儿科学会心理教养全书(6~12岁)》建议,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应该知晓孩子的各种密码,在允许孩子使用新的APP、电子游戏或其他软件之前,父母需要先试用。事先了解、陪同参与、监督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


如何避免矛盾?
需要一些小技巧

家长有权监管孩子的网络活动,当然,也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比如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家长还硬性要求查看聊天记录,那肯定就不合适了。

如何保障孩子的网络安全,又不至于引起抵触情绪,建议家长们着重关注这两点:第一,网络安全教育从小做起,第二,监管有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不同的限制措施。

  • 给孩子手机等电子产品前,要约法三章

对于初次接触电子设备的小孩子,家长要明确清晰地说明规则,使用电子设备是一种优待,而并非权力。孩子拥有使用权,但最终的监管和决策权在家长手里。

比如:你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爸爸妈妈觉得你最近表现很好,认为你值得拥有一部手机,但是需要注意,每天能用多久,用手机做些什么,爸妈都有权利决定,如果出现超时使用之类的情况,爸爸妈妈也有权力收回手机。

  • 带领孩子认识网络

孩子初次接触网络后要抓住任何契机进行安全教育,比如网络上的陌生人不能完全信任,一个声称自己是6岁小孩的用户背后可能是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大叔,对待任何陌生人或者未知的资讯都需要有提防之心

发表在网络上的任何言论都可能被记录并广泛传播,这一点也需要告知孩子,个人信息之类的隐私是不被允许和陌生人分享的。

如果在网络上遇到奇怪的人或者看到令人不适的内容时,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

  • 监管从严至松,切忌“明抢”、“偷看”


对于2~5岁的孩子,屏幕使用时间每天不能超过1个小时,且仅限于高质量的节目;孩子6岁后开始上小学,很多家长为了方便联系,会给孩子安排手机或者电话手表之类具有网络社交属性的电子产品,这时需要严格限制监督孩子的使用情况,并给予充分的引导。

孩子慢慢长大,到了小升初这个阶段,过于严格的监管就会产生副作用了,孩子可能会觉得家长管得太多、隐私被侵犯、自己不被信任。

家长可以慢慢放宽限制,用柔性沟通代替硬性监管,比如不断和孩子重申上述“网络安全法则”,共同约定使用规则(包括每天能使用多久,私自充钱、和陌生人网聊/见面、在社交媒体上泄露隐私信息这些事绝不可以做),往往共同制定的规则孩子更愿意遵守。

另外,鼓励孩子如果在网上碰到奇怪的人或事,可以跟家长分享。

千万不要在孩子明确表示拒绝的情况下,仍强硬要求检查手机或者偷看,信任危机就是这么产生的。


医生妈妈说在最后

孩子长大后如何对待和利用网络,很大部分取决于初次接触网络时家长是如何教他的。


与其当孩子长大有隐私观念之后,仍不放心想着法子偷看聊天记录,不如一开始就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学会如何在网络上保护好自己,即便没有父母的监管,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好方法。

end

参考资料:

[1]https://www./healthy-lifestyle/childrens-health/in-depth/screen-time/art-20047952

[2]《美国儿科学会心理教养全书(6~12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