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0条:师生问对,坏证善后

 古典读书治学 2023-08-29 发布于上海
30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燥、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之。”
答曰:
1.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孪,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2.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3.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4.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1)这是一次师徒问对,学生对老师根据白天的症状判断夜晚会出现的情况,后来真的应验了。学生对其中的道理感到不解,于是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下面的1/2/3/4四点,1是导致“厥逆、咽中干、烦燥、两胫拘急而谵语”的缘由,2是出现了“厥逆、咽中干、烦燥、两胫拘急而谵语”诸证后的应对措施,以甘草干姜汤滋阴温阳,温阳和滋养同时,才滋得进去,否则就是滋腻了,化不开,吸收不了。3是到了半夜厥逆问题解决了后,以芍药甘草汤增液以解决“两胫拘急”的问题。为什么说半夜呢,其实这里有古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半夜子时,一阳生,这个时候在天地气息的带动下,容易复阳。4是以承气汤排阳明内热,解决谵语问题。老师做出的判断,是在经过汤药服用治疗后的结果,也就是这个老师能断言这一夜他能治好。这就是覆杯而愈的效果。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次的失误是谁造成的呢?很可能就是这个学生,这个学生把事情搞砸了,老师出来擦屁股,张仲景就把这个医案记录下来。

2)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燥、两胫拘急而谵语。阳旦,桂枝汤别名。就是出现桂枝汤证,服用桂枝汤后,症状变严重。这是接着29条而言的,“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服用桂枝汤后,症状为“厥逆、咽中干、烦燥、两胫拘急而谵语”,“烦燥、两胫拘急”是以前就有的,这里有里热,且里津液虚。“厥逆”,就是四肢冰冷。“咽中干”,咽喉处有炎症。“谵语”,说胡话,胃气不和,阳明内结。服用桂枝加附子汤后,表邪是解了,但是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以桂枝汤加附子攻表之误,流汗过多,亡阳,出现了坏证,需要及时处理,还能及时解除危机,亡羊补牢,还不晚,这里的时机很重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把伤害降到最小。此时整个人的整体之象就是里虚严重,里阴虚化热干结。大方向就是补虚,温阳,增液,清阳明热结。这属于善后方。

3)“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微溏”很重要,就是用药要轻,“止其谵语”后就立马停药,这里的度的把握很重要。泄得过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4)老师的作用就在这里,这个治疗的应对,度的把握,处理得非常微妙,老法师就是老法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