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蠲痹汤|治疗类风湿、肩周炎、膝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病症

 周原樵翁 2023-08-30 发布于北京



导读:蠲痹汤,出自宋·《杨氏家藏方》。主治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肢体重着,关节酸痛,活动不利,得热则减,遇阴雨寒冷则加剧,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现代临床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膝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病症。

1杨氏方

治疗类风湿、肩周炎、膝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病症------蠲痹汤

重新发现中医经典名方太美之——蠲痹汤

【本草国药馆】每日方剂分享--蠲痹汤

蠲痹汤加减治疗腰酸背困效案

方歌     蠲痹姜黄赤芍羌,归芪防风炙草姜,营卫两虚上肢痹,项肩臂肘时痛康。

组成     羌活 姜黄 当归 黄芪蜜炙赤芍 防风各一两半(9 g) 甘草炙,半两(3g)

2程氏方

古代经典名方 | 蠲痹汤

经典名方系列之七十九---蠲痹汤

每日一剂:蠲痹汤

蠲痹汤,帮您赶走冬季的“风寒湿”

【临床医案】蠲痹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验案三则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痹病1

用法     上锉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药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3朱良春的蠲痹汤

功效      益气活血,祛风除湿。

主治      伤后风寒痹痛。症见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冷痹,脚腿沉重,或身体烦痛,举动艰难,肢体重着,关节酸痛,活动不利,得热则减,遇阴雨寒冷则加剧,舌苔白腻,脉弦紧等。

4其它

清代医书《嵩崖尊生》有一个蠲痹汤,主治手气,表现为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痛。

蠲痹汤,出自《陕西中医》:万良政著.

【上津医验录】医案三·蠲痹汤加减治疗风湿关节炎。

蠲痹汤加减治风湿痹痛、肩颈臂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方—历节蠲痹汤


【本草国药馆】每日方剂分享--除湿蠲痹汤

方解

      损伤后期,正气虚弱,营气虚则不荣,卫气虚则不用,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留着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项背肢节疼痛,手足冷痹麻木;复感风寒外邪,湿邪重着,筋脉拘挛则脚腿沉重,身体烦疼;舌淡苔白腻,脉浮滑均为风湿之证。治当益气活血,祛风除湿之法。

      方中羌活、防风祛湿而疏风,通气而活血,共为君药。黄芪补气益卫,当归养血和营,芍药、姜黄活血止痛通络,共为臣药。甘草、生姜通营卫,缓中补虚,调和药性,合为使药。本方与羌活胜湿汤均可治疗风湿痹痛。但本方偏于益气和营,适用于手足麻木,肩项臂痛。而羌活胜湿汤偏于疏散风湿,主治风湿在表,对伤风头痛疗效显著。

      蠲痹汤的临床应用主要在“风寒湿杂合”而致经络失于荣畅的痹证方面,而痹证包括西医所指的诸多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大动脉炎、颈椎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其应用前景甚为广阔。

加减用药

临床如见风胜者、痛处游走不定,加荆芥、防风;寒胜者,疼痛剧烈、关节不可屈伸,加附子、细辛或川乌、草乌;湿胜者,关节肢体重着、肌肤麻木,加防己、苍术、薏苡仁;邪从热化、关节红肿,去桂心,加知母、石膏、防己、桂枝;痛在上肢,加姜黄、威灵仙;痛在下肢,加牛膝、川断等。

方论选录

《医方考》:《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故用黄耆以实表气。然黄耆与防风相畏,用之者何?洁古云:黄耆得防风而功愈速,故并用之,欲其相畏而相使耳。羌活驱散风邪,得当归不至燥血;姜能攻痹血,得赤芍足以和肝;复用甘草调之,取其味平也。若湿气着于肌肉,则营卫之气不荣,令人痹而不仁,即为肉痿。肉痿即肉痹耳。是方也,防风、羌活,风药也,用之所以胜湿;《经》曰:营血虚则不仁,故用当归以养营;又曰:卫气虚则不用,故用黄耆以益卫,用夫赤芍、姜黄者,活其湿伤之血也;用夫甘草者,益其湿伤之气也。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厥阴药,辛能散寒,风能胜湿,防风、羌活除湿而疏风,气通则血活,血活则风散;黄耆、炙草补气而实卫,黄耆畏防风,合用而其功益大;当归、赤芍活血而和营,姜黄理血中之气,能入手足而祛寒湿也。

《古方选注》:蠲痹汤为治痹祖方,黄耆实卫,防风祛风,当归和营,羌活散寒,赤芍通脉络之痹,片子姜黄通经隧之痹,甘草和药性,姜枣和营卫。其义从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立法,岂非痹属内外因也乎?

《成方便读》:此方用黄耆益卫气,而以防风、羌活之善走者辅之,使之补而不滞,行而不泄,且两功并建,相得益彰。归、芍和营血,而以片子姜黄之走血行气、能除寒而燥湿者佐之,然后三气之邪自无留着之处。甘草和诸药而缓中补虚,姜、枣通营卫而生津达腠。故此方之治痹非关肝肾虚,筋骨为病者服之,效如桴鼓。立方之意,真所谓尽美耳。

医案精选

孙某,女,25岁。2013年7月就诊。因淋雨受寒湿,右髋关节及腰部疼痛年余,时常伴有踝关节疼痛,每因天气变化而加重。一周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现腰及髋关节痛剧,活动明显受限,翻身困难,呈强迫体位,右髋关节及第三四腰椎处有明显压痛,经X片检查:排除腰、髋关节病变以及坐骨神经病变。舌质淡白,苔滑腻,脉沉滑。

诊断:寒湿痹。

治疗:温经散寒,利湿通痹。

处方:起初以蠲痹汤和独活寄生汤服用3剂无效。考虑病人寒湿凝滞较甚,处以蠲痹汤加减:羌活15g,秦艽15g,桂枝10g,当归20g,狗脊20g,木瓜20g,乳香15g,没药15g,炙川乌15g,麻黄10g,甘草20g。水煎3剂,服后显效,继服3剂,能下床行走。

分析:病人夏令时节并无汗出,疼痛虽止,寒邪未去。守原方川乌、麻黄、桂枝增量,使之徐徐汗出,3天后去掉川乌、麻黄,继服1周痊愈。

刘女士,29岁。2013年9月来诊。诉一月前因“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在本市中心医院院诊治。出院后于1周前又有感冒,3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8℃。查体时咽部充血。双上肢大关节及右踝关节明显压痛,以双腕关节为甚,右踝关节上方有皮下小结。舌红润、苔微黄而腻,双脉弦滑微数。

诊断:风湿痹。

治疗:祛风胜湿,除痹止痛。

处方:羌活15g,独活15g,桂枝15g,川芎20g,甘草10g,乳香10g,没药10g,桑枝15g,姜黄20g,地龙15g,威灵仙20g,水煎服,12剂。关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皮下结节渐退消失,病症痊愈。一年追访,未见复发,已正常上班。

按:风湿性关节痛一般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蠲痹汤治痹症是古人经验之总结。临床应用中感到:根据风、寒、湿、热等病因的不同,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治疗当需进行必要的加减和临床化裁,同时根据病情的侧重,进行方内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使其药性发生变化。从而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效应。

同时,根据先人的经验和临床的实践,体会到:治疗湿热痹合用薏苡三妙汤。蠲痹汤虽然功能上是治疗风湿热痹,但究其效用及临床实践,去湿热之效应嫌不够。临床增加薏苡三妙汤(薏苡仁、苍术、黄柏、牛膝),既增加了它的清热利湿、燥湿除痹功能,本文例(一)的处方中即为此意。两方合裁,达到了清热。利关节的效应。

治疗寒湿凝滞不去的,用乌头配麻黄。乌头散寒止痛祛湿,可散在表之风。除在里之寒湿,其力很强,麻黄开表,辛散温通,二药合用,可沟通表里,使在表在里寒湿之邪温通宣散,达到蠲痹汤治疗寒湿凝滞的良好的效果。

治疗风湿痹也可配姜黄。姜黄辛散、苦泄、温通之品,为内行气血、外散风寒,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祛风除痹之药。蠲痹汤中有芎、归、乳香之类,但其活血有余,通经散寒之力不够,若以姜黄配桑枝,联合诸药,使之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外散风寒,内行气血,特别是治疗上肢为主的痹痛疗效尤佳。

患者吴某,女,36岁,美容师。

腰酸背困两年,加重一周。

平素易疲乏,常熬夜,坐立长时间工作。经期常延后7~8天,量少,色深,有紫红块。2年来常感腰酸背困,近一周感腰酸背困,发沉,上午重为重。平时多在饭店吃饭,饮食不规律,纳呆。有乳腺增生。平素汗少。

2016年曾患抑郁症,常无故流泪,服逍遥丸合甘麦大枣汤,已愈。

刻诊:舌质淡,舌苔白厚腻,舌底可见静脉明显。二便可。脉沉细,尺甚。

诊为少阴病,风寒湿痹。

用杨氏家藏方'蠲痹汤”。

处方:川芎10克,羌活9克,防风9克,当归15克,细辛3克,炙黄芪15克,炙甘草6克,乌蛇10克,生石膏15克,桃仁10克,砂仁12克(后下),葛根30克,仙鹤草3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二诊:患者自诉服上方后,背困明显减轻六七,后背感薄,身感轻松有劲,食欲转好。效不更方。继用五剂。

三诊:背痛腰困感消失。已愈。

【按】蠲痹汤出自《杨氏家藏方》,为南宋杨倓所著。主治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肢体重着等证。

此例青年女性,平素熬夜,常在外饭馆就餐,常吃夜宵。工作坐立为主,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致脾胃受伤,纳呆。受风寒湿三气杂感,该例患者感腰困背痛,且上午重,背属阳,说明其阳气不足,风寒湿直中背阳经络,加之血瘀气滞,血运不利,腰背筋脉受邪,故感腰酸背困。

治以祛风胜湿,活血通络法,方用杨氏蠲痹汤加减。

因患者以腰背颈为主,故去原方姜黄换葛根。葛根善治项背强痛。加乌梢蛇加强祛风通络作用。“病久必瘀”,加川芎行气活血散风寒,与当归为佛手散,亦能治风湿痹痛。加桃仁活血破瘀生新血。砂仁辛温行散,化湿行气温中,且砂仁能入肾经,善去脾胃经之湿浊寒邪,正合此案。生石膏解肌除烦,偏凉,细辛祛风止痛,偏温,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其反佐之义也。用仙鹤草,是取其能补虚,治脱力劳伤之义。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